平湖市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我們圓滿完成了“九五”計畫提出的各項主要目標和任務。這五年,是我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五年,為“十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九五”期間,我們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努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九五”期間,我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改革開放呈現嶄新格局。主動適應國際市場變化,下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湖市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 所屬區域:平湖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九五”期間,我們在中共平湖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改革創新,負重拼搏,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市場需求不足等不利環境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圓滿完成了“九五”計畫提出的各項主要目標和任務。這五年,是我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五年,為“十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九五”期間,我們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努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0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6億元,人均1.6萬元,均是1995年的2.2倍,年均分別遞增17.5%和17.0%;財政總收入4.9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8億元,分別是1995年的2.7倍和3倍,年均分別遞增21.9%和24.2%。5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1.4億元,是“八五”期間的1.9倍。效益農業發展迅速。突破了以糧為主的農業結構,糧經面積比由1995年的62∶38調整到2000年的54∶46。種植業發展逐步以高效經濟作物為主,2000年種植油菜27.6萬畝,西瓜8萬畝,蔬菜複種14.6萬畝。養殖業發展以畜禽、水產為主,2000年生豬飼養量105.3萬頭,水產養殖2.5萬畝,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31.6%。農產品品質不斷最佳化,建立了高效農業引種示範、農產品檢測、農村經濟信息、農業“110”四個中心,2000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7.3%。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開展了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和平廊公路沿線現代農業產業帶建設,建成了一批鄉鎮效益農業示範園區和80多個特色專業基地、專業村,固定資產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家,加大對上海等地大市場開拓力度,衛星牌西瓜和綠怡牌菜油獲省級名牌稱號。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成為全國第一個灌溉地下化縣(市),基本建成了50年一遇標準海塘。5年實施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4項,改造中低產田6.4萬畝,建成標準田4.7萬畝,發展大棚栽培8900畝。在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情況下,2000年仍實現農業增加值8.7億元,比上年增長4.6%。工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突出工業集聚升級,大力實施優勢工程和“65310”計畫,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工業經濟新一輪發展。平湖工業園區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各鄉鎮開發了工業小區,建設了10個企業工業園,工業企業集聚發展。5年間,全市工業生產性投入33.5億元,是“八五”期間的2倍。服裝、光機電、造紙、箱包四大產業的支柱作用增強,按500萬元以上企業統計,2000年產值和利潤分別占全市工業的69%和67%。調整壓縮劣勢產業,關閉絲綢和水泥企業各2家、磚瓦企業13家。積極創建服裝強市,2000年服裝行業實現銷售收入88億元、利稅8億元。個體私營工業高速發展,2000年全市個體私營工業實現產值11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6%,比1995年提高50個百分點。企業管理得到加強,通過ISO9000認證企業45家,創嘉興市級以上名牌產品13隻。2000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45億元、利潤9.45億元,分別是1995的2.7倍和5.6倍。第三產業總量不斷擴大。重點發展旅遊、商貿業,積極開發旅遊資源,著力搞活商貿流通。省級九龍山旅遊度假區列入國家優先發展項目,金海洋大道一期工程、海濱浴場休閒中心和銅鈿島等一批基礎設施和景點已經建成。市區文化旅遊開發建設加快,建成了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解放路,南河頭被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街區。加強了市場建設,建成了關帝廟商城、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等,城鄉市場繁榮。2000年全市接待遊客28.2萬人次,旅遊收入1.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是1995年的1.6倍;金融運行總體平穩,2000年全市各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是1995的2.8倍和1.6倍。2000年,全市實現三產增加值19.2億元,是1995年的2.3倍。
“九五”期間,我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改革開放呈現嶄新格局。加大了行政推動力度,以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推行公有資產置換和職工身份轉換,基本完成了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有47家企業實施了職工身份轉換。對嚴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45家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實施依法破產,已清算終結33家,重組企業30餘家,分流安置破產企業職工9430人。督促改制企業完備法律手續,加快內部經營機制轉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施了住房制度改革。完成了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制進一步健全。建立了社會保險管理中心,完善了失業、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各類保險已覆蓋城鎮各類企事業單位,參保人數共達14.9萬人。加大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新增城鎮就業人數6966人,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62.4%。
主動適應國際市場變化,下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成效顯著。5年間,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31家,契約利用外資1.4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759萬美元,分別是“八五”期間的2倍和4倍。外資項目涉及服裝、光機電、計算機配件等10大類,並引進了日本電產芝浦、大平洋藍登等高新技術企業。外貿出口保持在全省領先。5年間,全市外貿出口供貨總值累計達251億元,是“八五”期間的3.5倍。到2000年,外貿出口產品已有17大類40多個品種,產品結構逐步向高質量和高新技術產品方向轉變,出口市場拓展到51個國家和地區,全市地方自營出口4.3億美元,是1995年的1.8倍,出口依存度達47%。1999至2000年,我市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連續2年進入全省十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