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念館故事”以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選題素材,把其中故事性較強、意義較大的建築、文化、人物、事件等元素抽出,編寫成通俗易懂、激勵人心的一個個小故事,配上大量真實的照片,按專題分篇,並加上有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相關介紹,教育小讀者們牢記歷史,熱愛祖國。 王培軍、沈強編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故事》是其中一冊。
基本介紹
- 書名:平津戰役紀念館故事/中國紀念館故事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作者:王培軍 沈強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歷史文化,開展公共外交,是一種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為寬鬆、生動和靈活地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場合發出聲音,講述本國的”故事”。
王培軍、沈強編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故事》是中國紀念館故事系列圖書中的一本,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陳材料為選題素材,記述了建黨初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奮鬥歷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王培軍、沈強編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故事》是中國紀念館故事系列圖書中的一本,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陳材料為選題素材,記述了建黨初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奮鬥歷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圖書目錄
序
第一部分 槍林彈雨篇
爆破英雄——許學順
旱橋英雄——劉瑞林
英雄坦克手——董來扶
開路先鋒——“小個子”
活捉陳長捷
英雄旗手——王玉龍
神炮手——孫躍東
戰場勇士——白玉金
戰地女天使——張維
戰火中的偉大母愛——戎冠秀
護城河上的鋼鐵通道——坦
克橋
“風雨雷”成了啞巴雷
三路大軍會師——金湯橋
打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灤
河大橋
冒險奔走的中共地下黨員
——崔月犁
勸父和談的《大公報》記者
——傅冬菊
“潛伏”戰士——閻又文
險遭暗殺的北平市長——何
思源
人道對待自戕的敵中將軍長
曾經僥倖脫逃的國民黨高級
將領——孫蘭峰
一面高高飄揚的愛兵愛民旗幟
——呂順保
活用兵法的前線指揮官——
劉亞樓
用兵神速的楊得志
鬥智鬥勇的同鄉“對話”——
劉亞樓與陳長捷
第二部分 文物見證篇
一支派克鋼筆立下的功勳
一張城防圖的記憶
一位“勸傅歸降”和平老人
的日記
一篇見證歷史的詩文
一件珍貴的狐皮大衣
一件榮辱相隨的軍大衣
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一封飽含鬥志的“安家信”
一塊埋藏半個多世紀的墓碑
一封塵封三十六年的密寫信
一張從洪水中搶救出來的
烈士遺照
一面永遠打不倒的軍旗
一門無堅不摧的神炮
一把見證軍紀的小鎬頭
一曲傳唱不息的攻城戰歌
一件將軍的心愛之物
一把非同尋常的比利時手槍
第三部分 傳承弘揚篇
生命之約誠信典範
將軍建言豐碑矗立
莫烈牆前彌補遺憾
時短青長永憶英魂
並肩支前兄弟情深
生死相依英靈共眠
家鄉立碑銘記英雄
捐款義舉濃濃真情
傳承歷史激勵後人
兵器列陳壯我軍威
奉獻自己服務社會
恪盡職守告慰英靈
力抗病魔心靈高尚
忘年之交情深意濃
老兵情際永不褪色
網路視窗壯美畫卷
傾心盡力確保演示
借展引展豐富內容
用心講解傳遞精神
創造條件精心布展
義務送展延伸宣傳
雷鋒精神永放光芒
千里憑弔紅旅情深
以館為友十年情深
第一部分 槍林彈雨篇
爆破英雄——許學順
旱橋英雄——劉瑞林
英雄坦克手——董來扶
開路先鋒——“小個子”
活捉陳長捷
英雄旗手——王玉龍
神炮手——孫躍東
戰場勇士——白玉金
戰地女天使——張維
戰火中的偉大母愛——戎冠秀
護城河上的鋼鐵通道——坦
克橋
“風雨雷”成了啞巴雷
三路大軍會師——金湯橋
打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灤
河大橋
冒險奔走的中共地下黨員
——崔月犁
勸父和談的《大公報》記者
——傅冬菊
“潛伏”戰士——閻又文
險遭暗殺的北平市長——何
思源
人道對待自戕的敵中將軍長
曾經僥倖脫逃的國民黨高級
將領——孫蘭峰
一面高高飄揚的愛兵愛民旗幟
——呂順保
活用兵法的前線指揮官——
劉亞樓
用兵神速的楊得志
鬥智鬥勇的同鄉“對話”——
劉亞樓與陳長捷
第二部分 文物見證篇
一支派克鋼筆立下的功勳
一張城防圖的記憶
一位“勸傅歸降”和平老人
的日記
一篇見證歷史的詩文
一件珍貴的狐皮大衣
一件榮辱相隨的軍大衣
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一封飽含鬥志的“安家信”
一塊埋藏半個多世紀的墓碑
一封塵封三十六年的密寫信
一張從洪水中搶救出來的
烈士遺照
一面永遠打不倒的軍旗
一門無堅不摧的神炮
一把見證軍紀的小鎬頭
一曲傳唱不息的攻城戰歌
一件將軍的心愛之物
一把非同尋常的比利時手槍
第三部分 傳承弘揚篇
生命之約誠信典範
將軍建言豐碑矗立
莫烈牆前彌補遺憾
時短青長永憶英魂
並肩支前兄弟情深
生死相依英靈共眠
家鄉立碑銘記英雄
捐款義舉濃濃真情
傳承歷史激勵後人
兵器列陳壯我軍威
奉獻自己服務社會
恪盡職守告慰英靈
力抗病魔心靈高尚
忘年之交情深意濃
老兵情際永不褪色
網路視窗壯美畫卷
傾心盡力確保演示
借展引展豐富內容
用心講解傳遞精神
創造條件精心布展
義務送展延伸宣傳
雷鋒精神永放光芒
千里憑弔紅旅情深
以館為友十年情深
文摘
在平津戰役紀念館裡,陳列著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這就是從放牛娃到將軍的劉瑞林。劉瑞林,1930年生於河北遷安,家裡十分貧寒,很小的時候他就以放牛為生。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事情發生在1947年。1947年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劉瑞林是45軍134師400團全體官兵的突出代表,1950年被授予全國著名戰鬥英雄稱號。
解放天津的戰役打響之後,槍聲炮聲在整個城市呼嘯著、轟響著,濃烈的煙霧,籠罩了整個市區。劉瑞林他們所在的45軍第134師400團7連擔任掩護任務,位於全團的最後邊。前進道路上的頑敵早被我軍8連、9連消滅了,只剩下一些正在冒著煙的地堡和被擊斃的死屍。一些殘兵敗將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裡,不敢動彈。看著別的同志、別的戰友奮勇殺敵,浴血奮戰,劉瑞林所在的連隊也不甘落後。為了能夠更好地參加戰鬥,劉瑞林他們是哪有敵人就往哪沖。整個隊伍已經衝散了,劉瑞林和他的戰友劉愛民不知跑過多少街巷,多少胡同。突然,一條寬闊的河橫在他們的面前,右手邊距離他們約五十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吊橋,長長地伸向對岸。借著朦朧的月色和汽車的燈光遠望過去,可以依稀看見一些敵人,在河的對岸奔走,遠處的車鳴聲,嘈雜的斥罵聲都清楚地傳到河這邊來據其他戰士回憶,直到戰鬥結束後他們才知道這座橋叫旱橋。在他們的想像中,橋一定都是那種又寬闊又雄偉的建築,而眼前這座橋呢?卻是木頭架的,非常普通。但在這座橋附近修築的工事卻是“鋼筋鐵骨”、“堅不可摧”。沿河架起了密密層層的鐵絲網,在橋的這一端,矗立著一個有間房子那么大的鋼筋水泥碉堡,借著碉堡內的燈光,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碉堡上面的一排一排槍眼。也許是因為炮聲槍聲還響在遠處,敵人盲目自信,認為解放軍不可能馬上接近他們的碉堡,所以都擁擠在碉堡里,外邊連個哨兵也沒有。
當時是黑夜,看到敵人碉堡後,劉瑞林沒有猶豫,對劉愛民悄悄地說:“趁著夜色黑瞎,咱倆在橋邊一邊一個,一塊向前沖,如果我犧牲了,你一定衝上去,把敵人消滅。”此時,對面的敵人突然安靜了一瞬,趁此機會,劉瑞林一手拿手榴彈,一手舉槍,虛張聲勢地大聲喊叫著獨自闖進碉堡“3班長4班長,把路口封鎖了。”仿佛後面還有千軍萬馬的接應,“你們被包圍啦,繳槍不殺”這一招真有效,敵人一個個完全嚇呆了,戰戰兢兢地把槍一枝一枝向碉堡外邊扔劉瑞林槍未放,就使這二十多個敵兵乖乖地當了俘虜。這些被俘的傢伙,並不怎么老實,當把他們像趕羊似地趕到碉堡外邊之後,他們才發現劉瑞林跟劉愛民只兩個人,又想造反了。有幾個傢伙,撲向劉愛民身邊,想奪回他們已經交了的槍,但很快就被劉愛民亮晃晃的刺刀給嚇回去了。還有幾個傢伙想從劉瑞林的身邊溜走也被劉瑞林拉響的槍聲嚇住了。在眼看敵人就要開始騷亂時,劉瑞林所在的連隊趕了上來,一陣急促的、響亮的腳步聲,才把俘虜完全懾服。緊接著,劉瑞林又接應連隊主力殲滅守橋敵軍一個加強連,為後續部隊開闢了道路。正是由於他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劉瑞林被授予“旱橋英雄”榮譽稱號。
劉瑞林1950~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後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師政委、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今天的我們聽到這些老英雄講述當年金戈鐵馬的戰爭故事,看著他們回憶過去時那安然的表情,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話,就是“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激烈和絢爛,而是平和”。也許,用一本書的名字來形容劉瑞林和那些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們更是貼切——”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他,是他們,是千千萬萬的戰士們,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才有了天津的解放,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P9-11
解放天津的戰役打響之後,槍聲炮聲在整個城市呼嘯著、轟響著,濃烈的煙霧,籠罩了整個市區。劉瑞林他們所在的45軍第134師400團7連擔任掩護任務,位於全團的最後邊。前進道路上的頑敵早被我軍8連、9連消滅了,只剩下一些正在冒著煙的地堡和被擊斃的死屍。一些殘兵敗將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裡,不敢動彈。看著別的同志、別的戰友奮勇殺敵,浴血奮戰,劉瑞林所在的連隊也不甘落後。為了能夠更好地參加戰鬥,劉瑞林他們是哪有敵人就往哪沖。整個隊伍已經衝散了,劉瑞林和他的戰友劉愛民不知跑過多少街巷,多少胡同。突然,一條寬闊的河橫在他們的面前,右手邊距離他們約五十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吊橋,長長地伸向對岸。借著朦朧的月色和汽車的燈光遠望過去,可以依稀看見一些敵人,在河的對岸奔走,遠處的車鳴聲,嘈雜的斥罵聲都清楚地傳到河這邊來據其他戰士回憶,直到戰鬥結束後他們才知道這座橋叫旱橋。在他們的想像中,橋一定都是那種又寬闊又雄偉的建築,而眼前這座橋呢?卻是木頭架的,非常普通。但在這座橋附近修築的工事卻是“鋼筋鐵骨”、“堅不可摧”。沿河架起了密密層層的鐵絲網,在橋的這一端,矗立著一個有間房子那么大的鋼筋水泥碉堡,借著碉堡內的燈光,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碉堡上面的一排一排槍眼。也許是因為炮聲槍聲還響在遠處,敵人盲目自信,認為解放軍不可能馬上接近他們的碉堡,所以都擁擠在碉堡里,外邊連個哨兵也沒有。
當時是黑夜,看到敵人碉堡後,劉瑞林沒有猶豫,對劉愛民悄悄地說:“趁著夜色黑瞎,咱倆在橋邊一邊一個,一塊向前沖,如果我犧牲了,你一定衝上去,把敵人消滅。”此時,對面的敵人突然安靜了一瞬,趁此機會,劉瑞林一手拿手榴彈,一手舉槍,虛張聲勢地大聲喊叫著獨自闖進碉堡“3班長4班長,把路口封鎖了。”仿佛後面還有千軍萬馬的接應,“你們被包圍啦,繳槍不殺”這一招真有效,敵人一個個完全嚇呆了,戰戰兢兢地把槍一枝一枝向碉堡外邊扔劉瑞林槍未放,就使這二十多個敵兵乖乖地當了俘虜。這些被俘的傢伙,並不怎么老實,當把他們像趕羊似地趕到碉堡外邊之後,他們才發現劉瑞林跟劉愛民只兩個人,又想造反了。有幾個傢伙,撲向劉愛民身邊,想奪回他們已經交了的槍,但很快就被劉愛民亮晃晃的刺刀給嚇回去了。還有幾個傢伙想從劉瑞林的身邊溜走也被劉瑞林拉響的槍聲嚇住了。在眼看敵人就要開始騷亂時,劉瑞林所在的連隊趕了上來,一陣急促的、響亮的腳步聲,才把俘虜完全懾服。緊接著,劉瑞林又接應連隊主力殲滅守橋敵軍一個加強連,為後續部隊開闢了道路。正是由於他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劉瑞林被授予“旱橋英雄”榮譽稱號。
劉瑞林1950~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後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師政委、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今天的我們聽到這些老英雄講述當年金戈鐵馬的戰爭故事,看著他們回憶過去時那安然的表情,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話,就是“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激烈和絢爛,而是平和”。也許,用一本書的名字來形容劉瑞林和那些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們更是貼切——”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他,是他們,是千千萬萬的戰士們,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才有了天津的解放,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P9-11
後記
根據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鹽城工作會議精神平津館將編撰《中國紀念館故事》系列叢書《平津戰役紀念館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成立專門組織,召開專門會議,進認真安排和周密部署,並責成陳列保管部負責書稿編纂的各項具工作。本著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原則,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槍林彈雨篇“,主要收錄的是平津戰役中湧現的英雄人物和故事.~-mg<:“文物見證篇”,主要收錄的是平津館部分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第三部分“傳承弘揚篇”,主要收錄的是平津館工作人員在工作實踐中所經歷的故事。
為了提高編輯質量,推動平津館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我發動全館人員參與本書的撰寫工作。在短短一個月的徵稿時間裡,接收到近百篇稿件。通過篇篇細心撰寫的文章,折射出平津館幹部職工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對本職業務的摯愛。經過編委會精心篩選,最終入選66篇。這些故事題目引人入勝,內容短小精幹,圖文並茂,耐讀耐看,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在此,本書編輯部衷心地感謝所有參與編寫的同仁。但由於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和閱讀者見諒。
2013年1月
為了提高編輯質量,推動平津館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我發動全館人員參與本書的撰寫工作。在短短一個月的徵稿時間裡,接收到近百篇稿件。通過篇篇細心撰寫的文章,折射出平津館幹部職工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對本職業務的摯愛。經過編委會精心篩選,最終入選66篇。這些故事題目引人入勝,內容短小精幹,圖文並茂,耐讀耐看,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在此,本書編輯部衷心地感謝所有參與編寫的同仁。但由於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和閱讀者見諒。
2013年1月
序言
今年年初,成山同志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中國紀念館故事》系列叢書作序,並告知中國目前已有1000多家各種類型的紀念館。
紀念館對國內觀眾是學習歷史、緬懷先人、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對外國觀眾則是中國開展公共外交不容忽視的平台。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簡言之,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促進外國公眾認識真實的中國——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經濟狀況、政治體制和對內、對外政策等。”在這當中,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歷史,尤其是說明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是順理成章的。
中國紀念館應該成為開展公共外交的優勢平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交通的愈加便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來到中國。很多人到達一座城市,往往要參觀各種各樣的紀念館,甚或在紀念館座談研討、深入交流,以獲得我國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各種其他信息,從而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形成各種各樣的印象。在紀念館中參觀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公共外交的實踐過程,只是參與人可能並未意識到而已。當前,我國正處在文化事業大發展的時期,相信中國紀念館的陣容會越來越強大,開展公共外交的前景會越來越寬闊。
中國紀念館發展到今日已經具有開展公共外交的良好條件。更可貴的是,許多紀念館已經有了強烈的開展公共外交的意識,十分注意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創新,主動為來館的外國人服務。據悉,僅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去年共接待了563萬觀眾,其中有40多萬人次來自世界上95個國家。為此,他們不僅配備了12種語言的語音導覽器和《展館簡介》,還專門招聘和培訓了英、德、日、韓等語種的講解員。該館所有的展品和標識都用中、英、曰三種文字標註。不僅如此,他們十分看重國際交流,經常在國內外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史料展,不僅吸引了學者到會,也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參加。這些年,他們到過日本、韓國、印度、盂加拉國、以色列、波蘭、美國、義大利、丹麥、俄羅斯、菲律賓等國,進行了歷史文化與和平友好的廣泛交流。這些都屬典型的公共外交活動。
各國紀念館的設計都盡力協調對內和對外的傳播。英國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後期,通過通商、觀光(包括各種紀念館)、文化振興來強化公共外交。他們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沒有忘記著力喚醒國民的自豪感,以此努力刷新英國“保守頑固的階級社會”的國際形象。“9·11”事件以後,美國強調重振公共外交,注意到表達的手段要適合青少年。英美兩國的這些做法,幾乎與中國紀念館的工作重點與對象完全一致,除了對外交流,還以本國青少年為對象進行教育,喚醒國民愛國主義的自豪感、責任感和自信心。
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歷史文化,開展公共外交,是一種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為寬鬆、生動和靈活地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場合發出聲音,講述本國的”故事”。許多歷史事件與文化現象往往比較複雜,如用心不夠,講解起來會枯燥、呆板。如果通過紀念館忠於史實的再描述,把它們變成個個有情、有景、有昧、有吸引力的故事,再配之於一幅幅圖片,使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鮮活起來,才能易於人們,尤其是外國人聽得明白。
出版這套書是一件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好事。我相信《中國紀念館故事》的出版問世,一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也為我國開展公共外交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作者原為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紀念館對國內觀眾是學習歷史、緬懷先人、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對外國觀眾則是中國開展公共外交不容忽視的平台。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簡言之,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促進外國公眾認識真實的中國——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經濟狀況、政治體制和對內、對外政策等。”在這當中,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歷史,尤其是說明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是順理成章的。
中國紀念館應該成為開展公共外交的優勢平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交通的愈加便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來到中國。很多人到達一座城市,往往要參觀各種各樣的紀念館,甚或在紀念館座談研討、深入交流,以獲得我國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各種其他信息,從而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形成各種各樣的印象。在紀念館中參觀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公共外交的實踐過程,只是參與人可能並未意識到而已。當前,我國正處在文化事業大發展的時期,相信中國紀念館的陣容會越來越強大,開展公共外交的前景會越來越寬闊。
中國紀念館發展到今日已經具有開展公共外交的良好條件。更可貴的是,許多紀念館已經有了強烈的開展公共外交的意識,十分注意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創新,主動為來館的外國人服務。據悉,僅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去年共接待了563萬觀眾,其中有40多萬人次來自世界上95個國家。為此,他們不僅配備了12種語言的語音導覽器和《展館簡介》,還專門招聘和培訓了英、德、日、韓等語種的講解員。該館所有的展品和標識都用中、英、曰三種文字標註。不僅如此,他們十分看重國際交流,經常在國內外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史料展,不僅吸引了學者到會,也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參加。這些年,他們到過日本、韓國、印度、盂加拉國、以色列、波蘭、美國、義大利、丹麥、俄羅斯、菲律賓等國,進行了歷史文化與和平友好的廣泛交流。這些都屬典型的公共外交活動。
各國紀念館的設計都盡力協調對內和對外的傳播。英國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後期,通過通商、觀光(包括各種紀念館)、文化振興來強化公共外交。他們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沒有忘記著力喚醒國民的自豪感,以此努力刷新英國“保守頑固的階級社會”的國際形象。“9·11”事件以後,美國強調重振公共外交,注意到表達的手段要適合青少年。英美兩國的這些做法,幾乎與中國紀念館的工作重點與對象完全一致,除了對外交流,還以本國青少年為對象進行教育,喚醒國民愛國主義的自豪感、責任感和自信心。
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歷史文化,開展公共外交,是一種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為寬鬆、生動和靈活地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場合發出聲音,講述本國的”故事”。許多歷史事件與文化現象往往比較複雜,如用心不夠,講解起來會枯燥、呆板。如果通過紀念館忠於史實的再描述,把它們變成個個有情、有景、有昧、有吸引力的故事,再配之於一幅幅圖片,使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鮮活起來,才能易於人們,尤其是外國人聽得明白。
出版這套書是一件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好事。我相信《中國紀念館故事》的出版問世,一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也為我國開展公共外交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作者原為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