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泰門

平泰門

平泰門,位於湖北荊門市中心城區,又名大南門、南薰門,是荊門古城的正南門,坐落在府前街南端與工商街交叉處南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泰門
  • 別名:大南門、南薰門
  • 所屬地區湖北
  • 地理位置湖北荊門市中心城區
簡介,歷史沿革,名稱由來,雙節祠,

簡介

平泰門外30米處的竹皮河(古時的護城河)上有清乾隆年間修築的條石拱橋,叫做板橋。平泰門的城門洞,高4米,寬4.1米,深5.2米;城牆高5.6米。平泰門為磚石結構,城門用條石券頂,砌築青磚至城頂。城門洞內有木質對開的大門。

歷史沿革

平泰門原名南薰門年間,外患內亂,戰禍連綿。古城南郊一片丘陵荒野,散兵游勇流竄,盜賊匪徒橫行。州城百姓常被滋擾危害,迫切盼望天下安泰。南宋年間,荊門知軍陸九淵到任後,曾採取一些施政措施,例如設象山書院講學,破除迷信,調解民事訴訟,改革官場陋習等,扭轉了當時民風閉塞、習俗鄙陋的局面。州城治安良好,社會風氣大開,所以陸九淵構築荊門城後,便將大南門定名為南薰門,寓有陶冶品德和薰化習俗的意義。民眾又根據自己的美好願望,把大南門稱為平泰門。

名稱由來

荊門城垣近似笤箕形,始築於南宋紹熙二年,直徑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920米。明洪武初年,守御指揮使梅福改用塊石重築,周長3283米,城垛1212個,城門4個。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改建條石牆基,於學宮門前築南薰門。清乾隆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745—1750年),州舒成龍捐銀兩千餘兩重新整修,改南薰門為鳳鳴門。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又進行過一次修補,改平泰門為南薰門。形成五門(東作門、西成門、北辰門、南薰門、鳳嗚門)。荊門古城四門命名頗有講究,北辰門和鳳嗚門寓龍騰鳳舞,東作門與西成門寓東作西成。北辰門配屬八卦坎水方,寓蛟龍遇水則活。東作門居八卦震雷方,配屬春雷,寓求商賈興旺。西城門居八卦兌澤方,配屬天澤,意迎山接水。南薰門居八卦離方,配屬為風,寓接納祥瑞之氣, [孔子家語]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薰門以此而名。民國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止日軍入侵快速疏散城內人口,1938年進行了第一次拆除 城牆運動,日本入侵後又毀城修路,僅搞剩下了5個城門,解放後逐步倒坍。1959年改造工商街折掉東門後僅下現有南薰門和鳳鳴門,前後修建了近900年的荊門城垣從此消失。

雙節祠

平泰門附近有建一座雙節祠,裡面供奉代殉國將領吳源和他的殉節妻子氏的塑像。下面附錄吳源所作的一首題為《按劍吟》的詩:“匹馬南歸望古城,半林殘雨夕陽明。雲邊岫接秦山色,樹里河流漢水聲。墮淚有碑苔色古,欄街無麯酒旌橫。那堪回首成陳跡,笳鼓西風愴客情。”關於這首詩的來歷,有一段掌故。據《荊門州志》記載,吳源是荊門人,是南宋駐守荊門的統制(官職名)。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金兵圍攻襄陽樊城朝廷降旨要吳源從荊門率兵去解。當時荊門兵力薄弱,明知很難取勝,吳源十分犯難。他的妻子盧氏便寫了一首題為《贈外》的詩,鼓勵他勇往直前。詩是這樣寫的:“羨君家世舊纓簪,百戰常懷報主心。草檄有才追記室,築台無路繼淮陰。射鵰紫塞秋陰黑,走馬黃雲夜雪深。白首丹衷知未變,歸來雙肘印懸金。”吳源見詩後,奮然前往,但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來荊門同鄉柳春路過襄陽,夜宿客棧,夢見吳源握著寶劍向他朗誦這首悲壯的殉國詩篇,醒來即一字不漏記下,回到荊門傳開,荊門方面才知道吳源戰死的噩耗。他的妻子盧氏聞訊,便上吊殉節了。當地人十分哀痛,稱他們為“雙節”。荊門古城平泰門雙節祠就是為紀念吳源夫婦而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