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江道岩葆真觀
- 地點:湖南平江
- 傳紀:玉皇殿碑記、敕賜葆真觀記
簡介,歷史,題道岩二十韻:作者:宋代、黃誥,
簡介
距湖南平江縣城一百一十華里,距幕阜山四十華里的道岩,自古就是平江著名的風景名勝地。它的出名:一、它是我縣著名道教發祥地;二、它是該縣古代文化的聚焦點。
歷史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教派,正式創立於東漢後期,創始人張道陵。道教尊老子為教祖,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即所謂“老子設經,道陵傳典”。張天師倡道於四川鶴鳴山,四川與湖南毗鄰,故平江為道教最早傳播區,所以我縣“名山道占多”。它們稱龍阜山、幕阜山、連雲山,天岳山、密岩山、古羅山等為“昌江二十二名山”,道岩列於前。道士居住的地方叫“觀”。觀,本是古代帝王侯的宮闕名。春秋時,有雉門兩觀,西漢初,有東觀、白虎觀。至漢武帝時,以仙人好樓居,建築蜚廉觀。蜚廉,即飛廉,古代傳說中之仙人名。此後,觀不再屬於帝王侯,而專屬於道家了。平江道家以崇真觀、奉真觀、葆真觀、顯真觀、沖真觀、金鋪觀、紫清觀、紫霄觀、玉真觀為“昌江九觀”。自宋元及清,葆真觀為最盛。?
葆真觀,即修於道岩山中。道岩俗呼“穿岩”,因其中空虛,有一洞穿山而過,把它分為前 岩和後岩。前岩建葆真觀,原有三清殿、祖師宮、關帝殿、玉皇殿、天師宮等建築,大多以懸岩為天蓋,架屋百楹。後岩,建有九老祠。藥師殿,它是公元1075年,由宋神宗熙寧八年,洪州(今南昌)西山逍遙觀道士胡元周,經歷岩下,徘徊不忍去。乃披荊棘,具香火,作章醮,為人祈福。信善之士,翕然歸向,爭出財力與之興建。凡十五年,自門庭至於殿宇,自殿宇至於堂奧,莫不完備。名為崇仙觀。
後宋徽宗第六年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秋九月,天子祀神宗於明堂,澤及四海,乃降敕書, 以岳州平江縣道岩為葆真觀。
但是現在的葆真觀面目全非,早已沒有當年皇家敕封的氣派了,衰敗時間就在前五六十年左右,那裡的老人還記得當年的盛況,文化大革命是最殘酷的摧毀,方老說大部份建築都拆去修水庫,蓋公家的辦公樓了,光木塑神像就被燒了三四天,現在唯一的還有一尊馬元帥的塑像存世,是當地人冒著批鬥的風險從火海中偷出來的。建築物唯一倖存是玉皇殿。根據方老說衰敗原因是當時觀里道士去縣城蓋山廟做清事,發去的雷壇兵忘了打起馬卦回壇,這邊就開始走敗了,蓋山廟散清事這邊觀里就起火,這就告訴我們那場火也是葆真觀衰敗原因之一。
天曰神,地曰祗,經史所載彰彰矣,然在天稱神,而懸象於列星辰者不可勝述,而要莫尊於玉皇其神,尊則奉之也,不可以不至道。嚴觀列三峰之中,超八景之勝,游者覽奇之,莫不謂一洞天也。觀有玉皇聖像,由來已久,羽士道?以其至尊無二,旦夕之間苟無燈火以為之輝煌,是衷聖像也。因假資於眾生,置田土名鄧家山正壠出水左邊,園內田二號,鄧家山窩口田堪塹下田一號,皇壠上頭分水界下第三號田名外灣丘,田一號七坳大塘八分之三為供奉之費。而名之曰百子燈,而況於玉皇聖像之所,而又恐後之道,久而廢墜,則尊神之意猶未及諸愁遠,因立碑以志而焉,記余余謂梵堂亦有不滅之燈,由是疚以繼日常昭不熄焉,於今羽士摹緣而奉之,將見玉盞長明與星辰麗天而並燦其所,以尊神而敬事之者可不謂之至矣乎。
邑癢生蓮池方冕楠撰。
皇上道光十四年甲午歲冬月上 吉旦立
右朝議大夫,知岳州軍州管勾學事兼管內勸農事,輕車都尉 ,借紫摯捧奏請觀額並立石。朝請大夫,直秘閣,新差知江州軍州兼管勾學事兼內勸農事,兼江南東路兵馬都監,上國柱黃誥撰。大觀元年秋九月,天子祀神宗於明堂,澤及四海,乃降敕書,以岳州平江縣道岩為葆真觀,此千歲一遇也。去幕阜山四十里有岩石焉,蟠地而大,插天而高,其中空虛,了無一物,東西透徹,車馬往來,其廣可架屋百楹,岩之上下,流水灌注,源源不絕,此天池也。繞岩四柱,森然相望,若有所獻,此香爐峰也。南一峰仰視漢宵,有軒昂不可屈之式,此席帽峰也。北一峰深入煙霞,與星斗為鄰,此雲蓋峰也。有試劍石,此許、吳真君,驅邪斬蛟之故事也。有燒丹爐,此葛、艾先生,修煉飛升之遺蹟也。有井深不可測,故神物贄藏於其中,每歲閔雨,鄉人祈禱,頃刻而應。至於名花茂草,珍禽奇獸,開落飛鳴,千狀萬態,非筆墨所能盡,覽者自得之。風俗相傳,謂之道岩,或謂之崇仙觀,其興廢本末不可得知。而其岩石,蓋自開闢之初,已融結剖判如此,埋沒當年,顯煥今日,謂之千歲一遇,非過論也。先是洪州西山逍遙觀道士胡元周經歷岩下,徘徊不忍去。乃披荊棘,具香火,作章醮,為人祈福。信善之士,翕然歸向,爭出財力與之興建。凡十五年,自門庭至於殿宇,自殿宇至於堂奧,莫不完備。守令監司論奏朝廷,以葆真觀為額,可謂幸矣。昔者東郭順子人貌而天,緣虛於葆真。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人以言其偽,天以言其真也。凡人之情,莫不緣物而動。目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心緣奢欲,五者交戰,則人偽長而天真滅矣。此緣虛所謂葆真也。德行不足,語言有餘;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不待語言而自化也,無意則真,有意則偽,使人之意也消,莫不真也。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多矣,而南華老仙獨稱東郭順子,豈非葆真之士不易得哉?使郡邑之中,山林之下有如東郭順子,則人人舍偽而從真,不煩號令之督責,刑罰之驅除,而內外治矣,然則朝廷美意何謂深切著明,而冠褐之徒安得不免以報萬份之一呼?大觀三年五月二十(原字無)(原字無)(原字無)記。
《全宋文》卷2108載:黃誥:字君謨,岳州平江人。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歷長沙主簿,知益陽縣。元佑中通判潭州。紹聖二年(1095年)以朝散郎知歙州。提倡教育,新創學舍,明年登第者十人。改建州。移湖南提刑。大觀三年(1109年)以朝請大夫知江州。觀至太府卿。
資料來自:郝崇植於97年12月6日
題道岩二十韻:作者:宋代、黃誥
道士元周其姓胡,朝來遺我仙岩圖。一堆盤石東西向,鑿破混沌中心虛。
欲知地面深且廣,架屋百楹端有餘。天池高下相灌溉,四柱卓立擎香爐。
席帽近南猶仰視,雲蓋一峰蟠北隅。前岩後岩為表裹,直過可以肩籃輿。
吳許遺留試劍石,葛艾棄置燒丹爐。當時俗眼固不識,一旦脫屣朝清都。
至今丹井泉源涌,下接三江連五湖。春來桃李開錦繡,宛在武陵溪上居。
人間酷熱不能到,清風白水搖芙蕖。霜飛雪落萬木死,玉葉青青長不枯。
三清殿前拜章夜,香繞真儀七十軀。月光射入嵌空內,皎皎寒冰在玉壺。
老龍耽睡忽驚覺,一霎萬頃沾膏腴。物無疵癘年穀熱,有感則通如合符。
本朝圖經自該說,厥後荒廢成丘墟。元周抵掌來必葺,十四年間復古初。
席帽近南猶仰視,雲蓋一峰蟠北隅。前岩後岩為表裹,直過可以肩籃輿。
吳許遺留試劍石,葛艾棄置燒丹爐。當時俗眼固不識,一旦脫屣朝清都。
至今丹井泉源涌,下接三江連五湖。春來桃李開錦繡,宛在武陵溪上居。
人間酷熱不能到,清風白水搖芙蕖。霜飛雪落萬木死,玉葉青青長不枯。
三清殿前拜章夜,香繞真儀七十軀。月光射入嵌空內,皎皎寒冰在玉壺。
老龍耽睡忽驚覺,一霎萬頃沾膏腴。物無疵癘年穀熱,有感則通如合符。
本朝圖經自該說,厥後荒廢成丘墟。元周抵掌來必葺,十四年間復古初。
崇寧天子降明詔,廢者使興傳聖謨。郡邑何時能剡奏,畢封之祝相歡呼。
重遊道岩、作者:宋代、吾棟
元都重到拂題塵,屈指於今十四春;白石煙消丹灶冷,蒼崖日永畫樓新
山中自笑黔驢技,天外誰知海鶴身;洞口桃花莫相笑,劉郎猶是少年人
游道岩二首(附序)、作者:鄧希恕
鹹淳辛未良月庚申,予偕里人方震甫、鄱陽胡濟可、趙惟學來游講太極圖,因以詩紀歲月雲。
(一)
乘雲不到玉皇家,岩上仙桃幾度花
今日喜偕三益友,來看丹灶蓮黃芽
(二)
石敲新火煮腴雲,細講濂溪太極圖
次去不知千載後,有人來講此圖無
道岩、作者:宋代、方輗
太極岩圖出道州,茲岩名道實相猶
元公圖說茲岩具,好向其中仔細游
游道岩二首、作者:元代平江州判、田思聰
(一)
踏遍山崖與水崖,好尋仙境共徘徊
雲岩不礙飛騰路,會致甘霖遍九垓
(二)
梵宮隱隱碧雲深,岩溜潺湲映茂林
到此塵埃須頓息,鳥唬花落悟湲心
道岩、作者:元代、劉盪儀
開闢已融結,不煩神禹功
虛岩花表里,上與漢霄通
絕頂豁四顧,宇宙開洪濛
高人寄嘯傲,識破萬法空
輝環列玉筍,削出金芙蓉
人間融幾塵,此境真無窮
碧落笑且歌,環佩鳴仙風
欲書絕崖石,把筆題匆匆
道岩次遠祖左司公韻、明代、黃昭道
粵自高皇驅羯胡,名山大澤收輿圖。
葆真有慶仍舊物,豈謂道正而緣虛。
層岩幻出真空壘,靈光萬丈輝日余。
群峰羅列爭售巧,無端造化森錘爐。
此年踏遍匡盧勝,況復觀日東海隅。
此山此景未多見,祗緣深僻杳高輿。
石罅天漿空滴髓,金丹紫火猶虛爐。
商飆萬里豁遠瘴,佳勝滿前明大都。
滿泉酌我我欲醉,有懷但識憂江湖。
白雲不掃犬不吠,無人知是神仙居。
倏忽氅衣飛石上,清風白鶴凌紅蕖。
泰宇茫茫此真境,亶爾淵居巗不枯。
幾欲從之老樵牧,偷生安忍薄吾軀。
謝事歸來十餘穩,尋盟天岳追尊壺
轉盼伐檀多愧日,何如此地飫松腴。
老我更便歌摯壤,真逢新地唐堯符。
自來此景亦罕到,無乃世外逍遙墟。
當時元周無法力,後來修葺難如初。
三百年前二十韻,而今始得拜君謨。
與闌去去人影散,盧敖欲下山中呼。
游道岩、明代、黃昭道
幾年夢想仙岩游,今日登臨事事幽。
黃菊正添霜後色,紫薇還愧鬢邊秋。
岩空積翠時移坐,鶴侶歡迎意以投。
且喜先公文字在,一番壯誦一番籌。
游道岩、明代、余廷瑚
宛轉平山脊,巍然一石台。
藤蘿還屏翳,徑路回紆迴。
客向雲邊去,僧從澗底回。
先人有遺墨,讀罷更徘徊。
游道岩觀、明代知縣、柳蕃
遠跋羊腸萬壘山,白雲封固是仙關。
苔痕雨過皆添翠,林麓霜餘地覺斑。
一竅透開超物表,千年留得在人寰。
襟憩懷豁登臨後,芳草斜陽半日間。
游道岩詩並序:明代、邱萬璣
序:昔年平江在宋鳴理學者最盛,若魯公仕能常主會茲岩,當時白鹿洞講書鄧德夫者,亦與客來此聚講太極圖,並刻圖於石,去今數百載矣,方伯黃公梅岩偕余石潭與余兄弟數輩乃復來游,衣冠之盛誠足擬古而議論吟詠之間,當必有默契於先哲者未可直為游觀已也於是相與次梅岩韻俾後來者知所考雲。
憶昔諸賢此地游,高談太極坐深幽。
崖鐫落落空憐古,澗草萋萋幾度秋。
千載獨今修故事,一時同賞更情投。
圖書此日由無恙,來講還誰得舊籌。
道岩三峰:明代、魯國柱
昔有巨靈持大斧,斫出三峰貌太古。
屺然挺峙大江邊,南天賴有中天柱。
白練忽從山外掛,銀河恍自天邊瀉。
濺珠噴玉並流星,雲影天光相上下。
我來登眺眈幽賞,獨立峰頭毛骨爽。
俯瞰澄江繞下流,月明高唱時撫掌。
峰逐峰兮峰壘奇,劈空直上倚天梯。
為語媧皇頻煉補,莫叫平地三峰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