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山東省《平度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發布於2012年11月13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度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 發布單位:山東省平度市人民政府
規劃全文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對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為進一步推動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切實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當前防震減災形勢,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十二五”期間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決定防震減災重點工作和安排投資的依據,並指導各鎮(街道、園區)制定區域防震減災發展規劃以及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依據。
一、防震減災工作回顧及形勢分析
(一)防震減災工作回顧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市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緊緊圍繞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工作重點,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的貫徹與落實,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防震減災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1、防震減災工作體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市抗震救災指揮部。2008年根據市編委《關於設立平度市地震局的通知》(平編字〔2008〕7號)要求,撤銷了隸屬市科技局的地震辦公室,設立了平度市地震局,負責組織、管理和指導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各鎮(街道、園區)鎮長(主任)為轄區防震減災工作第一責任人,並選配了一名中層幹部兼任防震減災助理員,具體負責組織、管理和指導當地防震減災工作。
2、監測預報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平度轄區內已建立地震前兆監測台1處、測震台1處、地震應急視頻指揮室1處,地震速報時間已提高到10分鐘以內,地震監控能力達到ML2.0級;建立地震巨觀測報點31處,基本上涵蓋了全市不同的地質地貌;配備社會地震觀測員31人,觀測對象有深水井、魚、鴿子、牲畜等20多種,成立了由1700個村(社區)主任擔任地震災情速報員的群測群防聯絡員隊伍,可隨時收集巨觀震中、人員傷亡、房屋損壞、經濟損失、社會治安及其它災害現象信息。
3、震害預防工作有了新突破。高度重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採取一手抓審批,一手抓檢查,兩手都過硬的監管手段,有效抵制了重大建設工程的違法建築。在一般建設工程審核工作中,市行政服務中心地震局視窗嚴格審核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事項,並依法作出了相應的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在重大建設工程審核工作中,建設單位能夠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先後開展了利客來購物中心、九中整體搬遷、人民醫院擴建、瑞中置業、金色年華、海青鐵路等10餘個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對全市中國小校的場址安全、校舍建築抗震設防等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級別和危房改造等情況進行了安全排查,逐一填制了校舍安全排查報告,為市政府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4、應急救援準備工作重點突出。一是預案編制。修訂了《平度市地震應急預案》(平政辦字〔2009〕36號),制定了預案操作手冊;組織鎮、街道、園區及村莊編制地震應急預案1700餘冊;指導市教體、衛生等部門在各中國小校、醫療機構編制了地震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了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群應對地震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將人民會堂遊園和現河公園設為城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在各村(社區)規劃設立了2000餘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並逐一划定了地震應急疏散路線。三是應急隊伍建設。成立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在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企業組建了地震應急救援隊伍,並儲備了相關救援物資,組建了地震應急志願者隊伍。
5、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成效明顯。一是依託載體抓宣傳。充分利用政務網、廣播電視、科普宣傳欄等載體,廣泛宣傳防震減災的重要意義、相關政策和基本知識,實現了宣傳效應最大化。二是藉助活動抓宣傳。堅持以重要時段、科技下鄉、公共應急宣傳月等活動為契機,採取發放資料、現場諮詢等方式,加強了地震科普知識、應急避險知識、民居抗震設防等方面的宣傳。三是構築陣地抓宣傳。建立地震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地震科普示範學校2個、省和青島市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1個。宣傳內容不斷豐富,宣傳領域進一步拓展,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有了較快提高。
(二)防震減災形勢分析
平度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地震基本烈度VII以上地區,周邊發育有郯(城)-廬(江)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和南黃海地震帶,具有發生地震災害的地質構造背景。特別是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築和重大工程逐步增多,地震災害風險日益呈上升趨勢,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必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當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平度建設成為“山東半島加工製造業中心城市、現代山水田園秀美宜居城市和膠東特色文化名城”的戰略部署,以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跨越趕超、綠色掘起、富民強市的工作目標。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物質豐富、信息發達、社會安定已成為公眾習慣的生活狀態,公眾對政府高效應對地震災害有很強的期望,這就要求防震減災工作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護人的生命和生存環境、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安全保障。為此,防震減災工作要努力使未來地震的風險能夠預期,避免和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避免和減少地震災害對社會正常秩序的衝擊,避免和減少地震災害給經濟運行造成的中斷或遲滯,要為社會提供適合需求的、高質量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
“十一五”期間,我市防震減災能力雖然有了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突出在六個方面:一是地震監測預報水平還很低,監測手段較少、分析能力較弱;二是城市潛伏地震災害風險,大部分老舊建築物和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不強,活動斷層地震構造尚未探明;三是農村民居普遍不設防,帶來了更多的地震安全隱患;四是重大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有待加強,地震小區劃工作尚未開展;五是防震減災工作的財政投入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尚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六是地震應急救援體系起步晚,還不能滿足應對大震巨災的需要。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全市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的提高,須切實加以解決。
二、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防震減災工作的首位。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堅持防震減災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防禦、地震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強化地震安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工作目標。圍繞《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總體目標,綜合考慮未來5年我市所面臨的地震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出我市 “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目標是:到2015年,地震監測預測體系更加完善,震情監視跟蹤水平顯著提升,行政區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15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地震災害防禦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城區及鎮(街道、園區)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基本具備抗禦相當於VII以上地震基本烈度的抗震設防能力,農村民居抗震能力進一步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明顯提升,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5分鐘內啟動地震應急預案、60分鐘內派出地震現場工作隊、6小時內初步確定災區範圍、72小時內提出災情初步評估結果;全市綜合防震減災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初步具備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三、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及重點項目
(一)加強監測預報基礎建設,提高震情跟蹤分析能力。
1、加強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加快推進地震台網現代化建設,按照科學規劃、調整最佳化台網布局、逐步增加台網密度的工作要求,及時更新和增設地震監測設施。抓好地震數據共享網路平台建設,實現與青島地震監測台網及相關區市的信息數據共享;在青島地震前兆監測台網平度子台,投資50萬元新增地形變前兆觀測手段1項,提高地震微觀前兆信息捕捉能力;新建測震台1個、地面強震動台1個,減少地震監測弱區和盲區;建立虛擬測震台網中心,完善地震監控實時速報系統,準確判定地震時間、地點和震級。依法加強超限高層建築、特大型橋樑、大型水庫大壩等特定建(構)築物和生命線工程的強震動監測設施建設,為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和次生災害預報預警提供服務。
2、強化震情跟蹤監測措施。按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要求,結合我市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活動情況,進一步強化重要時期和特殊時段的短臨跟蹤監測措施,制定和細化《平度市震情短臨跟蹤方案》,建立《震情短臨跟蹤會商制度》,加強對各種地震前兆異常特徵的研究,做好地震活動趨勢的分析研判工作。健全和完善地震流動監測手段和工作設施,配備部分流動監測設備和地震現場必需的工作與生活設施,努力提高震情短臨跟蹤監視能力。
3、完善群測群防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在地震短臨預報、災害信息報告和普及防震減災知識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三網一員”(巨觀異常測報網、災情速報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網和防震減災助理員)建設,實現管理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體系。各鎮(街道)政府要進一步明確本轄區防震減災工作責任人,規劃建立好地震巨觀前兆觀測點,防震減災助理員和社會地震觀測員要切實履行好工作職責,保障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連續性。制定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保障地震巨觀觀測點觀測手段更加科學,根據國家、省和青島市規定,落實社會地震觀測員補助標準,保證群測群防隊伍的基本穩定和經費來源。推進“12322”地震公共服務熱線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地震信息諮詢服務。
4、加強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將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式,在市行政服務中心視窗實施前置把關和監督管理,做好我市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審批工作,有效地預防和避免影響或破壞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行為。在我市地震監測台站依法劃定保護範圍,設定保護標誌,落實相關保護措施。
(二)加大工程性防禦力度,提高城鎮綜合防禦能力。
5、加強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將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把抗震設防要求審定意見作為建設工程選址、可行性研究或者項目申請的必備條件,缺少抗震設防審定意見的建設工程,發改、建設等有關項目審批部門不予批覆、核准或者備案。建設部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以及現行的《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的有關規定,嚴格審查抗震設計圖紙。學校、幼稚園、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必須在地震小區劃結果、國家頒布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或者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提高一檔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6、加強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山東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根據平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在基本建設管理程式中進一步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通知》(平政辦發〔2009〕40號)要求,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依法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發改、建設、地震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溝通,嚴格把關,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在建設工程選址、可行性研究或者項目申請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審定抗震設防要求。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嚴格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保證工程質量。
7、做好地震活斷層探測和小區劃工作。積極探索、認真規劃,加快推進城市規劃區域內地震活斷層探測工作,強化探測工作成果運用,為城市防震減災和制定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使新建的重要設施、生命線工程以及可能導致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項目避開活斷層,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合理性,做到政府放心,人民安心。按照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工作要求,選擇1個重點區域或園區開展地震小區劃試點,對小區劃內的地震安全環境進行劃分,預測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響分布,包括設計地震動參數分布和地震地質災害分布。積累經驗後,再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8、做好震害預測和防震技術研發工作。收集整理基礎資料,完成我市已建成的生命線工程以及大中型企業、存在次生災害源企業的震害預測,建立震害預測資料庫及其評估系統。科技部門要把地震科研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支持力度,開展減震、隔震、抗震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套用,積極推進地震科技創新,注重先進成熟技術的推廣套用,鼓勵建設單位採用節能、環保、抗震等新型建築材料,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性能。
9、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市建設和地震主管部門要強化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新建農居抗震設防的指導管理,將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納入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規劃,新建的農村民居和村鎮公用設施要採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著力做好地震安全農居示範工作,每個鎮(街道)至少建成1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點,並逐步擴大示範覆蓋面,保障農居環境安全。
(三)完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提高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
10、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演練機制。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編制和修訂本轄區、本行業、本系統地震應急預案。市應急辦、地震局要指導各鎮(街道)和農村(社區)、學校、醫院、企業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地震應急預案修編工作,並經常性地組織開展防震應急疏散演練,來檢驗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演練的方法和步驟,逐步推進應急演練制度化建設。每年5.12國家防災減災日全市要集中開展一次地震應急演練。
11、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完善震情災情信息速報系統、基礎信息資料備份系統和應急基礎資料庫等輔助決策技術系統,實現我市與青島市及區市地震應急指揮系統互聯互通。配置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的信息採集與傳輸設備及其相關地震應急裝備,確保震時現場應急指揮工作順利開展。
12、加強地震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物資儲備工作。進一步健全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和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強化專業搶險救援力量,配備救援技術裝備,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健全應急物資調用機制。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地震、建設、交通、教育、民政、衛生、電力、商務、公安、水利等部門和企業要安排相應的應急救援資金,重點儲備切割器、鐵鏟、吊車、挖掘機、探測儀等救生設施和帳篷、藥品、食品、口罩、水等生活物資,進一步完善抗震救災物資儲備體系,逐步形成社會基礎廣泛、協調統一的地震災害救助力量,為地震應急救援提供保障。
13、建設功能完善的應急避難場所。加快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結合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將地震應急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設施建設好。規劃設定城區大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3處,結合鎮(街道)、村莊(社區)、學校等應急預案的建立與完善,就近規劃設定相應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四)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禦地震的能力。
14、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7.28唐山大地震紀念日等重要時段,深入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地震科普示範學校、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企業的創建工作,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活動,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緊急避險能力和識別地震謠傳的能力。
15、健全和完善地震信息報導和新聞發布制度。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地震信息報導和地震事件新聞發布制度,及時發布與報導地震相關信息,正確處置地震謠傳、誤傳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四、推動防震減災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體系。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切實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統一指揮、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防震減災領導機構,加強抗震救災指揮部機構建設。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主動開展工作,形成強大合力。要認真制定和落實相關工作程式及措施,確保防震減災工作正常有效開展。要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全面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
(二)強化機構建設。強化市級地震工作機構建設,充實地震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增加和保證必要的人員編制和工作條件,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視窗建設,確保各鎮(街道)防震減災助理員和社會地震觀測員的責任得到落實。
(三)加強執法監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山東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我市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的配套制度,嚴格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建立防震減災執法監管體系,完善防震減災監督檢查工作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切實提高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依法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督促檢查,推動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的落實。
(四)加大資金投入。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為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經費保障條件。建立健全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防震減災工作需要相適應的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障機制,優先安排地震基礎設施建設和涉及地震安全的重點項目,增加地震專項經費及其相應的防震減災事業經費,市財政每年安排8萬元的地震專項經費,用於保障地震監測系統正常運轉、地震應急設施裝備和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宣傳教育等工作的開展。
(五)營造良好環境。積極開展地震監測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究,大力加強震害防禦套用技術研究,不斷增強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培訓和鍛鍊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甘於奉獻、精幹高效,能夠勝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防震減災工作隊伍,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技能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全社會的地震安全意識。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社會團體、廠礦企業及民間組織等共同參與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配合防震減災工作的良好氛圍。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