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寇縣
- 設定時間:東晉
- 廢止時間:1958
- 現所在地:忻州市區東五里故郡村
- 屬:肆盧郡
東晉置 東晉置平寇縣,屬肆盧郡,北魏時屬永安郡,故治在今忻州市區東五里故郡村。 北齊武成帝時(562-564年),移平寇縣於定襄縣(山西定襄境內東南)。 隋開...
聯虜平寇又稱借虜平寇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權,採取聯合清朝力量來消滅中原地區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的政策。明朝北都淪陷以後,先後在江南地區建立了幾個政權,史稱...
《交山平寇本末》是2001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夏駰 / 喬志強/孔德安點校。...
平寇碑記位於南安市石井鎮靖海門東南側,乃石井郭前村人鄭厝所撰。碑文今已斑剝風化生苔,文字無可辨認。 碑文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間(1545—1547),...
隋朝,北顯州改稱平寇縣,後又改回崞縣。 唐朝,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 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 金朝,貞祐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 元...
“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點”和“擴權強縣試點”的雙...隋開皇十年(590)廢石城縣,平寇縣自今定襄縣境徙治崞陽鎮,屬代州。大業二...
教莊帝永安二年(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活在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10里)乾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
隋初,北顯州改稱平寇縣,後又改回崞縣。唐時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金貞祐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
隋開皇五年(585)為石城縣屬代州,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代州,屬雁門郡,至大業二年(606)正式始稱崞縣仍屬代州。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五代後...
東漢末為新興郡地,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東漢末為新興郡地,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併入平寇縣。故址在今山西靜樂縣。...
隋開皇五年(585)為石城縣屬代州,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代州,屬雁門郡,至大業二年(606)正式將崞陽改為崞縣。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五代後一直...
據文獻記載,同川曾有銅川、桐川、同川三種稱謂:“銅川”一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其載曰:“秀容,舊置肆州,後齊又置平寇縣。後周州徙雁門,開皇初置...
嵐州,古代地名。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分肆州之秀容縣、肆盧縣、平寇縣,并州之陽曲縣設定了廣州,治所在秀容,即今山西呂梁嵐縣縣城南古城村。孝武帝...
李景(?~618年),字道興,天水郡休官縣(今甘肅秦安縣)人。隋朝大臣,唐朝名將李晟先祖。驍勇善戰,擅長騎射。參加北周武帝平齊之役,頗有功勞,授儀同三司。從平...
兒子:馮恕,官至儀同三司、伏夷鎮將,封平寇縣伯。 [10] 參考資料 1.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馮遷字羽化,弘農人。 2. 《周書·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