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孫儒德音》是唐代李曄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平孫儒德音
- 作者:李曄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平孫儒德音
朕以沖眇,嗣守丕圖。思我高祖、太宗創業之勞,憲宗、宣宗理平之道,何嘗不兢兢業業,旰食宵衣。上冀紹於耿光,次期臻於無事,不懈一日,於茲五年。然近者藩翰未寧,兵戈屢動,復以星辰乖忒,運行斯愆。每推愛物之誠,深軫納隍之念。銷兵罷戰,前古之佳猷;宥過滌瑕,當今之令典。將敷霈澤,以遂群倫。淮南、浙西、宣州三道,自孫儒結釁以來,塗炭益甚。井邑多成灰燼,里閭變以邱墟,父母妻孥,不得相保,田園第宅,無以自安。如聞州府急於征徭,官吏切於課績,徵科(闕)罕有完膚,禁縶狴犴,更無生路。苛縱如此,何以和元氣?何以致太平?須示優勤,將(闕)富庶。
共淮南三道管內州縣,自大順二年以前諸色逋懸,並宜放免。自景福元年以後夏秋兩稅,委長吏斟酌鄉縣戶人厚薄,其有凋殘甚處,別議矜放。縱有稍可任持,亦在薄其徵斂,所冀逋逃漸復,封境乂安,不惟減九重之焦勞,抑且顯諸侯之風化。又孫儒未平之日,兵力方強,側近專城,固難支敵,當不免與之來往,時有供須。蓋是脅從,豈皆情願。淮南節度使楊行密,位冠侯藩之右,名兼卿相之崇,自當推厚下之規,修睦鄰之好,無乘時以兼微弱,無恃大而結仇讎。應與孫儒蹤跡交涉者,並宜免罪,不在究尋,各保封疆,用蘇疲瘵。《易》稱作解,史載泣辜,庶將罪已之興,亦冀從人之欲。應京畿及關輔內見禁囚徒,除官曲犯贓及殺人外,並宜遞減。敕命分析,限赦文到後三日疏放聞奏。
被褐懷玉,固逸代之奇才;灌園鬻蔬,亦逾時之獨行。將期致理,豈可遺賢。應天下山林之中,衡泌之際,或懸頭刺股,枕石漱流,有志未言,無媒自達者,委所在長吏速以名聞,仍接借入京,委中書門下量才獎用。其鄉閭父老八十以上,及鰥寡孤獨並瘖聾跛躃者,委所在長吏量加優恤,庶便棲遲。於戲!(闕)天子也,如手足之奉軀,左右上下,動須保持,本或不寧,亦難知濟。凡曰股肱,宜體朕意。宣布內外,鹹使聞知。
作者簡介
李曄,唐昭宗(867—904),原名李傑。後改名曄。唐代皇帝(888—904年在位)。僖宗弟。初封壽王。僖宗死,由宦官楊復恭迎立。即位後頗思自強,但均無效。光化三年(900),一度為宦官劉季述等所廢,後雖復位,勢日益衰弱。天祐元年(904),被朱溫迫遷洛陽,旋復被殺。乾寧三年(896),僧人可止進詩,贈紫袈裟,應制內殿。又詔兩街僧、道至內殿談論佛、道,敕在鳩摩羅什譯經處重建草堂寺,敕天下寺觀,設齋行道,禁止民間屠釣。在位期間雖短,但對佛教仍相當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