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則

平則

平則,使法則公平。謂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質美惡制定徵收稅賦的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則
  • 解釋:使法則公平
  • 性質:語言
  • 類別:字詞
詞語分開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相關詞語,

詞語分開解釋

基本解釋

píng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x妌g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別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定。
抑止(怒氣):他把氣平了下去。
和好:“宋人及楚人平”。
一般的,普通的:平民。平庸。平價。平凡。
往常,一向:平生(a.從來;b.終身)。平素。
漢語四聲之一:平聲。平仄。
姓。
〔平假(
古同“評”,評議。ji?)名〕日本文所用的草書字母。
筆畫數:5;
部首:乾;
筆順編號:14312

詳細解釋

píng
【形】
(指事。小篆字形,從於,從八。“於”是氣受阻礙而能越過的意思,“八”是分的意思,氣越過而能分散,語氣自然平和舒順。本義:語氣平和舒順)
同本義〖gentle;mild;quiet〗
平,語平舒也。——《說文》
終和且平。——《詩·小雅·伐木》
神氣乃平。——《素問·調經論》
又如:平典(和平典雅);平度(平和的法度);平氣(平和之氣);平遠(謂性情平和,胸襟遠大);平愉(平和愉悅);平睦(猶平和)
平坦,沒有高低凹凸〖flat;level〗
土治曰平,水治曰清。——《詩·小雅·黍苗》傳
平,正也。——《廣韻》
地愛其平。——《淮南子·本經》。注:“平,正也。”
將以教民平好惡。——《呂氏春秋·適音》。注:“平,正也。”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又如:平楚(平野;又謂從高處遠望,叢林樹梢齊平);平展展(形容平整舒展);平基(船上平放的墊板);平蔚(平展繁盛);平川曠野(廣闊的平原田野);平碧(一片平展的綠色);平川地(平原曠地);平壤(平地);平疇(平坦的田地);平陽(平坦寬敞);平康(平坦廣大);平阡(田間的平坦小路);平罔(指山脊平坦處);平莽(謂平坦廣闊的草原);平盈(平坦);平圃(平坦的園圃)
平安;太平〖safeandsound;peaceful〗
平人者,不病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又如:清平(昇平。太平);平裕(平安充裕);平不答的(平平和和的,沒有波折);平靖(穩定平靜);平吉(太平安吉);平善(平安,安康);平順(平安順遂;平穩順暢)
均平;齊一〖even;neat〗
水面初平雲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又如:平夜(猶半夜);平春(仲春);平火(亦作“平伙”。謂平均分攤);平頒(謂平均分發);平繇(平均使用力役);平概(使平齊劃一);平富(均平薄斂)
均等〖equal〗
從上觀之適與地平。——宋·沈括《夢溪筆談》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易·乾》
又如:平肩(地位平等);平牒(古代職銜相等的方鎮平等的互通文牒);平揖(本謂雙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平狀(猶言對等之禮);平出平入(地位平等,可以隨意出入)
平允,公正〖fair;just〗
昊天不平。——《詩·小雅·節南山》
法平則吏無奸。——《商君書·靳令》
既和且平。——《詩·商頌·那》
又如:持平(公正,公平);不平(不公平;不公平的事);平明(公平明察;天剛亮的時候);平糶(平價出售);平撲撲(形容很平常);平情(冷靜;公平);平虛(虛心平允);平格(公正至善);平乾(公正幹練);平獄(公正判案);平肅(公正嚴肅)
普通〖ordinary;common〗。如:平平(普通;平常);平歲(普通豐收之年);平人(平民);平白(平時,平常);平平泛泛(平常,一般);平昔(往常);平頭百姓(平民百姓);平等之人(平常人);平劍(普通劍器);平步(平常之舉步)
正,當〖just〗。如:平午(正午,中午);平晝(正午;白天)
píng
【動】
平地,平整土地〖level〗
原隰既平。——《詩·小雅·黍苗》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
又如:平了三畝地;平濟(治理);平塞(填平)
平定;平息〖calmdown〗
喪亂既平。——《詩·小雅·常棣》
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資治通鑑》
平夷狄之亂。——《淮南子·泛論》
以佐王平邦國。——《周禮·大司馬》
又如:掃平(掃蕩平定);討平(討伐平定);平忽(平息;平靜);平一(平定統一);平收(平定,收捕);平除(平定而根除之);平滌(平定蕩滌);平盪(掃蕩平定);平滅(用武裝鎮壓消滅);平討(討伐平定)
通“評”。評論〖appraisesth.throughdiscussion;deliberate〗
大事當共平議。——《三國志·魏書·杜畿傳》
平《公羊》、《穀梁》同異。——《漢書·瑕丘江公傳》
事成,以傳示天下,與海內平之。——《漢書·王莽傳上》
又如:平章(評議;商量);平章政事(丞相);平說(陳說評論);平畫(評議謀劃);平道(猶評議,評說);平注(評註。評論註解);平髒(平定贓物的價值);平銓(比較評量);平論(評論)
寬恕〖forgive;pardon〗。如:平宥(寬宥;寬恕);平恕(持平寬仁)
平復,康復〖becured〗。如:平愈(平復痊癒);平服(痊癒,復原;用武力平靖);平復(痊癒;康復);平復如舊(恢復健康)
媾和;和好〖makepeace〗
平戎於王。——《左傳·僖公十二年》。注:“和也。”
平陳與宋。——《詩·邶風·擊鼓》
又如:平戎(原謂與戎人媾和。後指對外族採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
〖比賽〗互無勝負〖makethesamescore;draw〗。如:這場足球最後平了
píng
【名】
平野;平處;亦指平面〖levelground;plain〗。如:水平;平巷(在礦床或岩層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平陵(平地和丘陵);平洋地(平地);平陂(平地與傾斜不平之地)
漢語聲調之一〖leveltone〗。如:平字(平聲的字,對仄字而言);平側(平仄)。見“四聲”
標準〖standard〗
以法為平。——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志銘》
píng
【副】
無緣無故地〖withoutcauseorreason〗。如:平白(無緣無故);平空里(平白無故);平空(憑空;突然;無緣無故)
全部地〖completely〗。如:平吞(全吞;一口吞沒)

基本解釋

(則)
◎ 模範:以身作~。
◎ 規程,制度:規~。總~。原~。細~。
◎ 效法:~先烈之言行。
◎ 表示因果關係,就,便:聞過~喜。
◎ 表示轉折,卻:今~不然。
◎ 表示肯定判斷,乃,是:此~余之罪也。
◎ 用在一、二、三……等數字後,列舉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參加的人數多。
◎ 與“做”相近(中國宋、元、明代小說、戲劇里常用):~甚(做什麼)。
◎ 量詞,指成文的條數:新聞兩~。

詳細解釋

【名】
(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形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動】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連】
正相反〖but〗
則無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則又望其真。——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人皆好名,我則不然;則不(不但,不止)
表示相反或對照〖however〗
則恥師焉。——唐·韓愈《師說》
又如:今則不然
表示平列關係〖and〗
則桃李冬實。——宋·沈括《夢溪筆談》
則桃李夏榮。
表示假設,相當於“若”、“如果”〖if〗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高祖本紀》
雖然,表示讓步關係〖though〗
元帥此計好則好,則怕瞞不過諸葛孔明。——《隔江鬥智》
【副】
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so〗
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則明月斜掛。——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則綠草如茵。
則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圖畫》
表示前後兩事時間相距很近,有因果、條件關係,相當於“即”、“便”〖then〗
則難者亦易矣。——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則易者亦難矣。
則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獄中雜記》
表示在發現某事時早已如此,或即將如此,相當於“就”、“將”〖immediately〗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訂盟。歃血,是古代訂盟的儀式,取牲血盛於盤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華屋,漂亮的堂宇,指朝會或議事的地方。)——《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表示範圍,相當於“僅”、“只”〖only〗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
又如:則除(唯有,只有);則索(只好;須得);則情(只好管);則故(只管,只顧)
對已然或發生的事強調。可譯為“都”、“已經”、“原來”〖already〗
客則鼾睡。——明·魏禧《大鐵椎傳》
則學校大備。——蔡元培《圖畫》
表示讓步,可譯為“倒”、“倒是”〖instead;onthecontrar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