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幫外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潞西市三台山幫外
- 面積:耕地總面積7458 畝
- 人口:人口1494人
雲南省潞西市德昂族鄉幫外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成績,發展思路,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幫外村,村鎮概況,經濟建設,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文化教育,
雲南省潞西市德昂族鄉幫外村
村情概況
幫外村現有農戶365戶,共鄉村,其中男性806人,女性688人。其中農業人口1468人,勞動力 1138人。該村以德昂族、景頗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德昂族787人,景頗族391人,漢族316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8人,占人口總數的2.5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494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2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0公里。
全村國土面積20.75平方公里,海拔 1170 米,年平均氣溫 16.9 ℃,年降水量 1650 毫米,適合種植 糧食、甘蔗、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458畝,人均耕地5畝,林地23674 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639.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幫外村有(其中:水田1076 畝,耕地 6382畝),人均耕地5畝,主要種植 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367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9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畝,主要種植 茶葉、香蕉 等經濟林果;有 鎳礦 等資源。
基礎設施
幫外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57戶通自來水,有108戶飲用井水,有10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0.41%和29.59%)。有36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9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9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6戶(分別占總數的72.88%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3輛,其中農用運輸車13輛、拖拉機82輛,機車25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96畝,有效灌溉率為10.6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79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7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文化教育
幫外村有三台山鄉九所制學校1所,校舍建築面積2468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2人,其中小學生288人,中學生20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4個。
人文地理
幫外村委會是一個以德昂族為主,景頗族、漢族聚居行政村。勐丹村委會以德昂族主要聚居行政村。德昂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有許多支系,即:“布列”、“布雷”、“繞買”、“繞進”“繞可”、“繞苦”、“紅、花、黑”。建國以後,一直沿用“崩龍”之名,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1985年9月更名為“德昂族”,德昂族大多能講傣話、漢話等,民眾主要使用傣語、景頗語和漢語。是熱愛祖國、善良、勤勞的民族,具有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美德,古代崇奉原始信仰,認為一切萬物都有靈魂存在。自傳入上座部佛教後,大多信仰佛教,並有自己的和尚和佛寺,以及宗教節日。
村務成績
幫外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3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142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380畝,成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5.72萬元固定資產 23.26萬元末集體有收益 8.2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財務。
發展思路
幫外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建設、文化活動室、人畜飲水工程。
幫外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糧食、甘蔗生產,大力發展茶葉、香蕉、澳州堅果、橡膠及養殖業。
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幫外村
村鎮概況
幫外自然村隸屬於平山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 村委會6 公里,距離鄉政府6公里,國土面積3700畝,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15.5 ℃,年降水量1454.3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甘蔗、茶葉等農作物。
經濟建設
有耕地226.5畝,其中人均耕地1.67畝;經濟林果地21畝,人均0.1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戶,有鄉村人口139人,其中農業人口136人,勞動力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6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4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379戶通自來水,有108戶飲用井水, 有37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9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6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891.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9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22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804.00畝(其中:田873.00畝,地5931.00畝),人均耕地6.43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1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8畝,主要種植茶葉、香蕉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70.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10.00萬元,畜牧業收入365.8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6頭,肉牛113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179.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0.48萬元, 工資性收入3.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8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 ,在省內務工40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9.48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93戶,共鄉村人口1589人,其中男性826人,女性735人。其中農業人口1567人,勞動力1294人。 到2015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5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7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42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816.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5.72萬元,有固定資產23.2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8.2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建設、人畜飲水、文化活動室、農民缺少發展資金。。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鞏固糧食、甘蔗生產,大力發展茶葉、香蕉、澳州堅果、橡膠及養殖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九年制學校,中學生就讀到九年制學校。該村距離國小校10.00公里,距離中學1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95人,中學生1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