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河南省湯陰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跑帷子是活躍在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城東白營、胡營、東西隆村一帶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相傳它起源於春秋時期,它原為齊國將士紀念國君桓公之妾衛女的一項祭祀活動,至秦漢逐漸成形,後演變成一種大型的民間廣場舞蹈,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跑帷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南省湯陰縣
- 遺產編號:Ⅲ-50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隊形,舞蹈流程,藝術特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由古代戰爭衍生出的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大型民間舞蹈活動,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秦漢,盛於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國初年並延續至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價值。目前,跑帷子僅存於河南省湯陰縣古賢、白營兩個鄉。
據傳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繼而演變為模仿行兵布陣的娛樂活動,後發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1978年春天,湯陰縣文化局幹部王平原來到支村和西隆化,和村幹部一起,把“跑帷子”與當地流行的“走經兒”舞蹈和“扭鼓”藝術融合在一起, 改為花樣多端,圖案美觀的經緯隊形。
1987年,跑帷子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卷。
2006年,跑帷子被攝入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千年古縣.湯陰》文獻片,曾多次參加省、市重大節日和商貿慶典活動演出,獲得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多種獎項。
2006年和2008年,跑帷子分別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特色
舞蹈隊形
帷子舞具有古代戰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帷子舞是一種獨特的團體型、廣場型的民間傳統舞蹈,近 200 名舞者按照《易經》中的八卦陣法不斷變換出 100 多種陣勢,氣勢磅礴。每次舞蹈時,帷子手們踏著鼓點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節奏感地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帶銅鈴就顫動一下,發出嘩嘩的響聲。
舞蹈流程
演出伊始,在一陣震耳欲聾的土炮聲中,兩名衙皂打扮的開道者手提大篩鑼鳴鑼開道,伴著洪亮而渾厚的鑼聲,跑帷子活動便拉開了序幕。此後,兩名身跨駿馬手揮令旗的“報馬”往來賓士,開拓場地。接著,樂聲四起,鑼鼓笙笛合奏出節律鏗鏘的民間樂曲,或高亢激昂,或悠揚婉轉。那吹吹打打、熱熱鬧鬧的樂曲烘托出了跑帷子特定的藝術氛圍,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這時,兩名手持龍頭的帷子頭帶領由彩旗手和鼓手組成的樂隊,在低沉、渾厚的打擊樂中依次進場,分列兩旁,伴隨著樂曲節奏的變換,鼓手們跳起了粗獷歡快、熱情奔放的民間舞蹈,那優美動人的舞姿,構成了一幅幅淳樸又美麗的民族風俗畫。
藝術特點
跑帷子規模宏大,場景壯觀,內容豐富,形式完美,在民間舞蹈中實屬罕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跑帷子與湯陰當地的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民眾參與廣泛、組織嚴密、儀式性強、表演場面恢弘壯觀,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寓含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祈求,具有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長久以來,跑帷子一直以口授身傳的方式傳沿不絕。
傳承現狀
當代,跑帷子僅存於河南省湯陰縣古賢、白營兩個鄉。當地民眾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農閒時期,都要自制帷子表演帷子舞。
據當地人常先生介紹,古賢村表演帷子舞的藝人大多都是老人,最年輕的也都近四十歲了,表演者還是以當地的村民為主,還是靠種地養家,表演帷子舞都是在農閒時,現在年輕人很少有學習的了。
傳承人物
侯俊,男,漢族,河南省湯陰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跑帷子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湯陰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2年01月15日,記者採訪報導了南傳承人代表侯俊,對跑帷子的文化傳播起到的貢獻。
2019年02月11日,侯俊培養輔導的跑帷子學員已有100多名,均能夠熟練進行跑帷子表演。經過長期挖掘、收集整理,現在,侯俊帶領的帷子隊能夠進行表演、變換的帷子舞傳統陣式有100多種,展現出較高的演出技藝和水平。
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9年5月27日,宜昌“民間藝術展演”跑帷子作為表演節目參與其中。
榮譽表彰
2007年2月,跑帷子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