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蕊草

帽蕊草

帽蕊草是一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1至8月為潛伏期,大約9月萌芽,10至12月開花。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帶陰濕的殼斗科植物(長尾柯)根部,有個杯狀托的構造與樹根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體內奪取養分以養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帽蕊草
  • 拉丁學名:Mitrastemon yamamotoi
  • 別稱:菱形奴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帽蕊草屬
  • :帽蕊草
  • 分布區域: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澳大利亞。
形態特徵,生物特性,分布範圍,研究歷史,

形態特徵

帽蕊草是兩性花,隸屬於帽蕊草科帽蕊草屬。子房上位,雄蕊先熟,靠近頂端有一環帶狀的花葯。子房一室,側膜胎座,種子多數。
【外觀】整體近似圓柱形,高 3-8 厘米,顏色是off-white(米黃色/灰白色/黃白色),乾燥的帽蕊草呈深棕色。
【菌托(Volva)】 2-2.5 × 約2厘米,有密集的結節,有四到五個圓裂的口,很淺薄。
【花序】苞片一般是3-6片,4片的苞片則是連著的,形狀有:卵形、卵形長方形和披針形,0.8-2.7×0.8-2厘米。
【頂生】的2個基部較厚,有一個蜜腺,白色、盤狀,0.5-0.6×1-1.7厘米,邊緣凹緣或完整。
【花蕊】雄蕊筒長約7 毫米,蕊筒筒狀環繞。
【花粉囊(Anther)】環帶約6毫米深。
【藥隔(Connective)】約2毫米。
【子房(Ovary)】 球形至橢圓形,約12×9毫米。
【柱頭(Stigma)】6-7毫米,微缺。
【果實】多成漿果狀。

生物特性

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帶陰濕的殼斗科植物(長尾柯)根部,有個杯狀托的構造與樹根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體內奪取養分以養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帽蕊草雖長有鱗片葉,但這種鱗片葉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吸收別的植物的營養生活。它們生活在熱帶地區,常寄生在一些殼斗科樹木的根部。由於大批殼斗科植物被砍伐,帽蕊草也正處於岌岌可危的地步。

分布範圍

【國內】廣東(南部)、台灣、廣西、雲南、福建。
【分布】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澳大利亞。
全世界有2種帽蕊草屬植物,中國有1種和1變種,其中原變種產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高棉、日本和印度尼西亞亦有分布。變種多鱗帽蕊草(M.yamamotoi var.kanehirai)僅分布於中國台灣省。

研究歷史

帽蕊草在日治大正時期被發現,正式文獻全球只有南投魚池鄉蓮華池有發現紀錄,保育等級屬嚴重瀕臨絕滅,由研究中心全力保育。在台灣有兩種奴草,一個是台灣奴草,一個是菱形奴草、即帽蕊草,前者是由Makino1911年在屏東霧頭山發現,後者是Yamamoto1925年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花池地區發現。
近年來,在中國貴州茂蘭自然保護區的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植物——帽蕊草。
其授粉機制目前尚在研究中,一般認為,應由蜂類或蒼蠅因覓食接觸花葯與柱頭進而進行授粉,在種子傳播方面,推測鳥類與螞蟻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種子也可能經由動物踐踏或雨水沖刷而散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