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卷》是清代常福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常福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行書
- 規格:縱29cm,橫600cm
卷後署款“敕鉤填,鴻臚寺序班小臣常福奉”。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書“真面可追”四字,並“題內府摹柳公權蘭亭詩帖”一則,鈐印33方。曾經乾隆、嘉慶內府等收藏。
《戲鴻堂法帖》為歷代叢帖,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董其昌所輯,新都吳楨鐫刻,此帖取材自晉、唐、元書家名跡。柳公權書《蘭亭詩》雖被刻入《戲鴻堂》,但從萬曆三十一年到乾隆四十三年,時間過去大約已有一百七十多年,避免不了石刻上文字的磨損、風化,再加上當時刻工在鐫刻時,刻工欠佳,又多有殘缺筆劃,乾隆皇帝曾跋雲“刻工未必能知字,片石居然有斷章”, 因此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年)敕命鴻臚寺序班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為重新摹刻上石做準備,以增禊帖之勝。此本就是人們常說的清內府鉤填本,後來書者(常福)很少被人提及,在摹勒上石時,也沒有再刻上名款,大概因為常福只是一個清代無名小官罷了。序班,主要職能是在朝廷里舉行典禮時,掌管殿廷文武百官之班位,品級從九品。史書上對也他沒有詳細記載。如果人們只見拓本,未見過墨跡者,書者是誰恐怕就很難得知了。
本幅書詩三十七首,只有王渙之五言詩缺少最後一句“玄契齊古今”。基本上是按原刻的行文鉤填(柳本就缺此句),並把刻石上破損處的字用細筆勾勒出輪廓範圍,有的是半個字,有的是一個字,還有的是半行或一行,從這些勾勒用筆中可知,此《戲鴻堂法帖》的刻石到乾隆時已損壞嚴重,每首詩的詩文幾乎都不完全。讀者可以與第六柱仔細對照一下,殘缺與完整的不同就可一目了然。書者在整個行筆過程中始終筆筆不苟,在平緩的筆劃中雜以快疾,墨色也較均勻,字的飛白表現得很逼真,可見書寫時是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然而對皇帝的指令也是不敢怠慢的。
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五。
《戲鴻堂法帖》為歷代叢帖,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董其昌所輯,新都吳楨鐫刻,此帖取材自晉、唐、元書家名跡。柳公權書《蘭亭詩》雖被刻入《戲鴻堂》,但從萬曆三十一年到乾隆四十三年,時間過去大約已有一百七十多年,避免不了石刻上文字的磨損、風化,再加上當時刻工在鐫刻時,刻工欠佳,又多有殘缺筆劃,乾隆皇帝曾跋雲“刻工未必能知字,片石居然有斷章”, 因此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年)敕命鴻臚寺序班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為重新摹刻上石做準備,以增禊帖之勝。此本就是人們常說的清內府鉤填本,後來書者(常福)很少被人提及,在摹勒上石時,也沒有再刻上名款,大概因為常福只是一個清代無名小官罷了。序班,主要職能是在朝廷里舉行典禮時,掌管殿廷文武百官之班位,品級從九品。史書上對也他沒有詳細記載。如果人們只見拓本,未見過墨跡者,書者是誰恐怕就很難得知了。
本幅書詩三十七首,只有王渙之五言詩缺少最後一句“玄契齊古今”。基本上是按原刻的行文鉤填(柳本就缺此句),並把刻石上破損處的字用細筆勾勒出輪廓範圍,有的是半個字,有的是一個字,還有的是半行或一行,從這些勾勒用筆中可知,此《戲鴻堂法帖》的刻石到乾隆時已損壞嚴重,每首詩的詩文幾乎都不完全。讀者可以與第六柱仔細對照一下,殘缺與完整的不同就可一目了然。書者在整個行筆過程中始終筆筆不苟,在平緩的筆劃中雜以快疾,墨色也較均勻,字的飛白表現得很逼真,可見書寫時是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然而對皇帝的指令也是不敢怠慢的。
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