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鴛鴦走馬樓

常德鴛鴦走馬樓

鴛鴦走馬樓始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常德衛指揮孫德再辟舊基,磊以磚石,覆以串樓,作六門築常德磚城” 的期間,迄今已有642年的建樓歷史。洪幫基於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的懷念,以“洪門”命名為幫名,必然選中在洪武六年在小河街上石櫃旁建造的“南熏樓”立足。由此可知,鴛鴦走馬樓的歷史文脈是多么的源遠流長,它的文化底蘊是多么的厚重。

如今常德河街再現了鴛鴦走馬樓,它是一座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向民眾提供歌舞、遊藝、娛樂、休閒,商務活動和文化尋蹤為一體的文化娛樂場所。它是常德河街這幅鮮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鴛鴦走馬樓
  • 外文名:Mandarin duck walks horse building
  • 別名:南熏樓 
  • 用途:宣傳戲曲等傳統文化
  • 地理位置:湖南常德河街
  • 始建於:1373年(明洪武) 
由來,歷史淵源,江湖文化,

由來

從前,常德窨子屋上面的閣樓,因樓上的房間相連互通,極適合舊時的閨女坐臥起居、修煉女紅和研習詩書禮儀,市民民眾便給它起了個雅名,叫作鴛鴦走馬樓。那時沅水河畔的小河街上有座聞名遐邇的大樓,由於樓上的歌伎多,每日通宵達旦,鑼鼓喧天,歌舞昇平,吸引了眾多的觀光遊覽者,他們在這裡盡情享樂。於是乎,人們便牽強附會地將這座大樓也稱為鴛鴦走馬樓。
鴛鴦是著名的愛情鳥,它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徵,是因為它總是成對成雙,形影不離。人們因此常用鴛鴦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最早將鴛鴦比作夫妻的,是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中的“願做鴛鴦不羨仙”一句。此後一些文人競相效仿。常德民眾將住在窨子屋樓上的閨女喻為鴛鴦,蘊含有仰慕樓上的閨女和嚮往愛情的意思。
走馬是指平地上騎著馬行走或善跑的馬。走馬一詞常與其他詞合成,組成具有特殊意義的合成詞,如“走馬章台”。 該詞中的章台指漢朝的都城長安有條叫章台的街,因為這條街上妓院多,後來便成為妓院的代稱。“走馬章台”就是騎著馬兒去逛章台妓院,去追歡尋樂買笑的意思。
至於“鴛鴦走馬” 這個合成詞的含義,筆者認為出自“張敞畫眉”的典故。張敞,漢代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每當他下朝經過章台時,總是催車夫快點趕馬跑,自己還用扇子拍打馬兒快些走。這是因為張敞和他太太的感情非常好,他急著要回家見太太的緣故。張敞的太太幼小時眉角受過傷,留有瑕疵,所以張敞每天上朝前都給太太先描畫好眉毛。長安坊間裡有傳說,張敞畫的眉毛十分嫵媚。於是人們將“張敞畫眉”比喻為夫妻之間的感情特別好。這個典故與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組成了古代的四大風流韻事。
古時候,常德民眾將窨子屋的閣樓稱為鴛鴦走馬樓,也含有這種閣樓適合男女幽會,不必受到侷促的意思。由此可見,昔日將常德小河街上的這座大樓稱為鴛鴦走馬樓,顯然是指這座大樓是個男女尋歡,聚集娛樂的理想場合,也是他(她)們縱情歡歌笑語,吃喝玩樂的地方。如今的常德河街,再現了這座鴛鴦走馬樓。

歷史淵源

現年91歲的武三妹老太太,世居在小河街這座俗稱“鴛鴦走馬樓”大樓的旁邊,她年輕的時候在屋後的上石柜上面開了一家露天茶館,對這座大樓的情況了如指掌,至今仍能回憶起大樓當時的情景。她說,這座鴛鴦走馬樓是洪幫管理的娛樂場所,它的橫額好像寫的是“南江樓” ,筆者考證後認為,這座鴛鴦走馬樓實名應叫“南熏樓”,可能老人家因年事已高,又不識字,誤以為“南江樓”了。
查閱明嘉靖和清嘉慶的《常德府志》中,常德河街一帶有上石櫃、下石櫃和府學前石櫃三座石櫃。其中“上石櫃在府城外西南百步,下石櫃在府東南一里,皆後唐副將沈如常所築。”另有“元延祐六年(1319),常德路監哈珊於府學前砌石櫃一座”,此即筆架城石櫃的記載。經武老太太和她的兒媳去現場指認,舊時的鴛鴦走馬樓就在上石櫃旁邊,這裡顯然在“府城外西南百步”位置。
關於鴛鴦走馬樓的實名問題, 筆者查閱清嘉慶《常德府志》,發現有以下記載:“南熏樓明洪武七年(1374)詠歸亭圮,常德衛指揮孫德修復城池,乃於石櫃建樓,以輔其缺。監察御史黃義書“南熏樓”額。永樂十五年(1417)知府應履平重葺。八窗玲瓏,雨煙晴翠,為登眺佳景。”由此看來,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在小河街的上石櫃旁邊,就建有一座供民眾觀光娛樂的“南熏樓”。它因“八窗玲瓏,雨煙晴翠,為登眺佳景”,而被俗稱鴛鴦走馬樓,但樓上掛有明代監察御史黃義所書的“南熏樓”門額。
常德鴛鴦走馬樓
鴛鴦走馬樓外景照片
“南熏”系典故名,它與“南薰”有相同之意。典出《禮記·樂記》疏引《尸子》《史記·樂書》集解、《孔子家語·辯樂解》等,現查閱《辭海》的注釋:“南熏,舊傳虞舜彈五弦琴,造南風詩,詩中有‘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等句。見史記樂書集解、禮樂記疏引尸子。後以南熏為煦育的意思。”
由此可知,“南熏”指《南風》歌。歷代文人作詩詞吟詠之。
唐王維有《大同殿賜宴樂敢書即事》詩:“陌上堯樽傾北斗,樓前舜樂動南薰。”
唐陸龜蒙有《雜諷》詩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萬年耳。”
清高士奇有 《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紀》詩之三:“高張廣樂播南薰,寶幄樓船劍佩分。”等。
“南熏”一詞也借指從南面刮來的風、唐代的宮殿名和泛指宮觀樓殿等。
唐鄔載有《送蕭穎士赴東府得君字》詩:“和風媚東郊,時物滋南薰。”
唐杜甫有《丹青引》詩:“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宋張先有《慶同天》詞:“海宇稱慶,復生元聖,風入南薰。拜恩遙闕,衣上曉色猶春,望堯雲。”
明何景明有《中元節》詩:“北極猶前日,南薰亦舊風。”等。
據方誌記載,常德“南熏樓”曾經二次被焚毀。一是明祟禎十六年(1643)春,李自成部攻占安鄉、澧州,直逼常德時。守城的明將周晉不顧百姓死活,下令放火燒毀常德城,大火半月不熄。二是順治五年(1648),南明堵胤錫與李自成殘部馬進忠發生內訌。馬進忠將城內百姓驅逐出城,令士兵“盡焚廬舍”。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鴛鴦走馬樓,應該是這二次焚毀之後復建的。

江湖文化

據武三妹老人的回憶,民國時期的“南熏樓”是洪幫組織控制的大樓。洪幫是一個反抗清王朝統治的組織,為了躲避清朝官兵的剿捕,清鹹豐、同治年間,由常德城鄉的船夫排工、城市貧民、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氓結成的秘密洪幫團體。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常德“洪門”幫會會首孫漢吾、石竹亭參加了常德自立軍起義,辛亥革命時期,洪幫出力也很大,民國時期,“洪門”幫會繼續活動。
常德鴛鴦走馬樓
鴛鴦走馬樓內景照片
按照“洪門”的幫規幫俗,常德洪幫吸收新幫員時,常在鴛鴦走馬樓上舉行開堂儀式。依照“有馬同騎,有官同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道義,“洪門”成員常在鴛鴦走馬樓里盡情玩樂。外地來的成員,也要首先到鴛鴦走馬樓向幫會會首“拜碼頭”。“洪門”幫會成員必須學會“海底”黑話,出外時只要用“海底”黑話亮明“自家人”身份,就可以得到幫會兄弟的招待,並給予路費等優待。那時“洪門”幫會的人,只要對上“海底”黑話,在鴛鴦走馬樓吃喝玩樂是不收錢的。
武三妹老人回憶,鴛鴦走馬樓民國時期就是市民民眾盡情享樂的娛樂場所。樓內吃喝玩樂設施一應俱全,這裡天天歡歌笑語,燈紅酒綠,朝歌夜舞。處處鳳舞鸞歌,舞裙歌扇。整座鴛鴦走馬樓,樓上樓下,不分晝夜,通宵達旦,歌舞昇平,聲情並茂。遺憾的是,抗日戰爭時,鴛鴦走馬樓被日寇的飛機炸毀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