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常德市“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常德市人民政府同意,常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29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德市“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9日
  • 發布單位:常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字號:常政辦發〔2021〕30號
政策解讀,發展規劃,

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及依據  
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常德,推動商務和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新高地,根據《湖南省“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和《常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局委託第三方機構編制了本規劃。規劃編制工作從2020年12月開始啟動,經過了實地調查研究、查閱資料、訪談座談和徵求意見多個環節,還根據省、市最新政策檔案精神進行了多次修改。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9章33節,分別是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拓展雙向開放新空間、激發消費市場新活力、促進對外貿易新突破、形成招商引資新局面、推動對外合作新發展、實現口岸經濟發展新階段、保障措施等9章,與省里專項規劃結構大致相同(10章41節)。  
規劃在客觀分析當前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各類問題的基礎上,對“十四五”時期面臨的發展形勢和機遇進行了綜合研判,同時充分考慮與省規劃相銜接,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相匹配,充分體現全省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新要求,科學制定“十四五”發展目標:按照奮力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要求,實現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總量在全省的排名提檔進位;商務和開放型經濟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高於全市GDP增速平均水平;在新型消費培育、外貿創新發展、招商引資、經貿合作和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爭取全省領先。  

發展規劃

根據《湖南省“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和《常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全市商務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通過實施“開放崛起”五大行動以及“對接500強提升產業鏈行動”,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所明確的目標任務,各項重要指標穩步提升,綜合水平邁上新的台階,為全市“十四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征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基礎  
(一)消費市場平穩運行  
“十三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6年的105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429億元,年總額位居全省第四,年均增長7.8%,超過全省增速0.1個百分點。商貿流通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流通“千百工程”持續推進,住宿、餐飲等服務行業規模穩步增長,商貿流通創新深入推進,獲批商務部商貿物流(標準化及供應鏈)試點城市,成功入圍全省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工作市州。大力實施“德品出湘”工程,充分利用國家級平台,組織企業參加省內外各類展會,先後舉辦了安鄉荷花節、鼎城湘西北糖酒副食土特產品展銷會、漢壽蔬菜文化旅遊節、澧縣葡萄節、津市牛肉米粉節等一系列特色節會展會。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打造了常德經開區電商企業加速器和武陵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園兩大電商園區、“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暨鄉村產業電商孵化基地、西湖青年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等平台,石門縣、漢壽縣、臨澧縣先後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市行政村電商網點覆蓋率達100%,跨境電商平台和跨境電商園區建設逐步推進。24家企業獲得“湖南省老字號”稱號,1家企業獲評全國綠色商場創建單位。市場運行規範有序,調控體系逐步完善,特殊行業監管繼續加強,二手車交易秩序進一步規範,成品油市場、馬路市場、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消防隱患整治有效,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二)招商引資穩步增長  
“十三五”期間,全市實際引進內外資總額從2016年的696.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090.1億元,年總額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長11.86%。實際利用外資從2016年的8.9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7.0億美元,年均增長17.56%,超過全省增速3.96個百分點。招商引資方式多樣化,成功舉辦德商懇談會、常德廣州投資推介會、常德(深圳)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推介會等活動。廣泛採取親情招商、駐點招商、市場化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等形式,先後設立駐外招商聯絡處、柳葉湖清科基金小鎮、常德科創未來智造中心、北京上海深圳駐外產業招商服務中心等招商孵化平台。完成常德籍在外知名人士信息庫建設,形成重大招商項目信息庫並對外發布,撰寫十大產業鏈調研分析報告。重大項目履約率、開工率和到資率均居全省前列,2018-2019年連續兩年榮獲真抓實幹招商引資履約先進市(州)榮譽。  
(三)對外貿易穩中提質  
“十三五”期間,全市進出口總額從2016年的7.3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2.8億美元,年均增長32.8%,超過全省增速11.1個百分點,年度總額排名全省第10位。一般貿易出口從2016年的3.6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9.23億美元。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保持高速增長,其中2019年機電產品出口45.1億元,增長42.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2.7億元,增長133.2%。外貿依存度由2016年的1.7%提升至2020年的4.0%。石門縣(柑橘)產業集聚區被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引進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通關、融資、退稅、物流、保險、結匯等綜合服務,推動全市企業外貿業績“破零倍增”。力推“萬企闖國際”“三外聯動”,鼓勵企業拓展“一帶一路”沿線等新興國際市場,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廣交會、高交會、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各類外貿展會。精準服務企業,開展精準服務、聯點服務、靠前服務,全市15家重點外貿企業“一企一策”聯點幫扶全覆蓋。多次舉辦外貿、外經培訓班,培育外向型人才。積極引導和服務企業開拓市場和拓展外貿商品種類,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運用電子商務及對外投資帶動進出口外貿業績。  
(四)外經合作有序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市對外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從2016年的2.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19億美元,年均增長42.25%,累計對外投資1650.4萬美元。積極回響“萬企闖國際”行動,在泰國建成常德首個海外園區——泰中東協經貿合作園,並成功舉辦中國(湖南)裝備與製造走進泰國投資經貿博覽會。形成了“外經+外貿”的融合發展模式,以外經促進外貿,推動“三外聯動”。構建“平台+基地”對外勞務模式,積極引進勞務平台,同時建設外派勞務培訓基地。打造“行業+協會”的服務模式,成立市外經貿行業協會,多次舉辦“走出去”專題業務培訓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扶持外經外貿企業,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
(五)開放平台作用凸顯
“十三五”期間,開放型經濟邁出新步伐,大力發展水運口岸,德山新港區千噸級碼頭投入使用,津市港開港運營,常德-岳陽-上海“五定班輪”實現了常態化運營,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全覆蓋。開展港口提效降費,常德關區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由2017年的266.09小時壓縮到2020年2月的40.3小時,出口由17.7小時壓縮到0.5小時。桃花源機場躋身全國機場百強並實現航空口岸臨時開放,開通了常德至曼谷往返航班,共運行了出入境往返航班60架次,出入境人數9812人次,其中外籍旅客796人。
(六)營商環境逐步最佳化
“十三五”期間,全市最佳化政務服務環境,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施流程再造和綜合服務視窗改革,取消257項證明(蓋章)類材料,577項辦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5項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到鄉村,搭建市縣鄉村四級一體化平台。完善政府數據共享平台,建成“常德網上中介服務超市”。最佳化企業成本環境,大力降低企業用電、用工、用水、用氣、用地、融資等要素成本,創新開展“銀政擔貸”業務,支持常德高新區內35家中小企業融資,累計業務總量1.36億元,為164家科技型企業提供205筆擔保貸款4.7億元。最佳化行政執法環境,引導和規範全市行政執法行為,積極推進消防執法改革,簡化公眾聚集場所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將安全檢查時限壓縮在7個工作日內,縮減審批環節2個,取消相關申報資料,出台便民利民服務舉措八條。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實施市直單位行政執法案件公開曝光制度。強化改革創新,將最佳化營商環境主要內容指標化,選定開辦企業與註銷、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獲得用水用氣等20個一級指標,細化100項具體改革舉措,圍繞各類市場主體全生命全周期服務,著力打造“全省標桿、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
“十三五”以來,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開拓進取,取得逆勢而上的亮麗答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商務廳的高度肯定。招商引資、優供促銷、外經合作等工作經驗在全省推介,縣(區、市)級商務部門開拓思路、主動作為,在實踐中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動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同時,也要看到,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開放意識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開放發展的認識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閉保守、固化思維;一些部門和企業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缺乏深刻認識,缺乏開放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能力。二是規模還不夠大。開放型經濟規模在全省的排位仍然比較靠後。進出口總額在全省排名第10位,外貿依存度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4.2%。三是主體仍不夠強。進出口企業中規模企業比重偏低,缺乏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品牌,“三類500強”企業來常德投資數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四是環境仍需最佳化。要素成本相對較高,土地成本持續上漲,重大項目用地難以保障。缺乏口岸平台,也沒有湘歐班列貨運站,國際物流通道還不夠順暢,國際物流成本比較高。五是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園區中仍有一些外貿為零、外資為零,有些地區至今沒有制定外貿扶持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主體責任不明確。六是商務人才相對缺乏。商務人才引進困難,有些地區服務外貿企業的力量不足,部分地區商務幹部隊伍建設相對滯後。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和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RCEP的簽訂體現了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勢頭,尤其是“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新矛盾新挑戰,商務發展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抬頭,各國內顧傾向上升、安全顧慮增加,貿易政治化傾向嚴重,貿易投資壁壘日益增多。全球產業鏈受到的衝擊比之前更為頻繁,產業鏈呈現彈性化,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向區域化、本土化深刻調整。全球經濟治理難度加大,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挑戰,國際經貿規則更趨碎片化。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跨境貿易投資增長乏力。
從國內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商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尤其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產業體系的逐步完備、人力資源的不斷豐富以及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為消費提質擴容、貿易創新發展、雙向投資最佳化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勁動力。同時,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商務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弱化,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需加快重塑,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仍然不足,消費需求新增長點需深入挖掘,商貿流通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業態下的監管體系仍需完善。
從市內看,常德地處湘西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產業基礎而言,工程機械、菸草、生物醫藥、食品等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為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就交通區位而言,隨著黔張常鐵路的建成通車,常益長高鐵、爐慈高速的加快建設,呼南高鐵、常岳九高鐵、武貴高鐵、益常高速複線的有序推進,打造現代物流樞紐的時機日趨成熟。同時,全市經濟結構質量不優,既面臨著總需求放緩、金融風險尚需化解等共性問題,又存在重大項目不足、消費繁榮不易、扶持政策不優等問題,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綜合研判,“十四五”期間,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但總體上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市商務系統必須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奮力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致力搞活流通促進消費,致力推動外貿創新發展,致力推進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致力強化開放平台通道支撐,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常德作出貢獻。
二、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商務和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增強商務發展動能,以協調發展最佳化商務發展格局,以綠色發展提高商務持續發展能力,以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以共享發展提升商務服務民生的功能。
——堅持質量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持續推動消費升級,促進貿易結構最佳化,堅持招商選資,提升走出去效益,加快培育商務經濟新主體、新業態、新模式,推進開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關建設,培育以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新優勢。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全面統籌謀劃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定位,從頂層設計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牢固樹立上下“一盤棋”思想,增強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確保“十四五”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三、主要目標
(一)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全社會擴大開放的意識更加牢固,開放意願更加強烈,開放領域顯著擴大,開放平台更加健全完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構建,商務和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明顯增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商務和開放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商務和開放型經濟各項指標在全省的位置前移,消費對經濟成長作用顯著增強,成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對外開放的領域更廣、程度更深,現代流通體系更完善、更暢通,形成強大內需市場,成為區域性內陸開放新高地。
(二)“十四五”發展目標。按照奮力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要求,實現全市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總量在全省的排名提檔進位;商務和開放型經濟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高於全市GDP增速平均水平;在新型消費培育、外貿創新發展、招商引資、經貿合作和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爭取全省領先。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達到新水平。經濟外向度明顯提升,進出口穩中有進,利用外資提質增效,“走出去”開創新局面,市場消費持續活躍,形成區域消費中心。
——國際物流通道實現新提升。深度對接“一帶一路”,持續推進“公鐵水空”國際大通道建設,加快構建常德市1小時經濟圈,持續做強區域性物流樞紐節點,打造泛湘西北及中部地區重要的口岸中心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邁出新步伐。開放領域關鍵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放、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基本形成,外貿外資外經外事外宣高效聯動,形成黨政齊抓、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大開放工作局面。
第三章 拓展雙向開放新空間  
一、發展格局
(一)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構建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體系。統籌物流樞紐、骨幹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最佳化完善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內外聯通、集約高效、創新賦能、安全有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二)推動國內國際市場互促。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最佳化國際國內市場布局、商品結構和貿易方式,深化國內外市場一體化建設。提高全市對外開放程度,深化國內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內市場建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市場國際化水平。
(三)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積極推進質量提升行動,推行高端品質認證,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二、開放布局
(一)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對接“一帶一路”,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優勢企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資源開發,大力爭取中非、中拉、東南亞合作項目。深化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工程機械、菸草、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軍民融合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推動更多企業入駐常德市省級以上園區。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互動銜接,發揮湖南—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貿易洽談周、常德異地商會、異地常德商會等平台作用,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大灣區科研成果在常德市產業化落地。主動承接大灣區外溢的高端製造、生產型服務、區域總部等新興業態轉移,支持共建特色產業發展聯盟。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常德市與“長江經濟帶”重點城市建立項目、產業、科技和人才協同流動合作機制,助推“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建設,全面加強產業鏈對接、產業化協作,推動常德市省級以上園區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國家級園區的聯動合作,跨區域構建創新生態圈。積極對接亞馬遜、eBay、京東海外、阿里巴巴“出口通”等跨境平台和RCEP等區域開放平台,深入對接東協經貿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往來,最佳化全市對外貿易和投資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最佳化國內開放布局。立足湘西北,面向長株潭都市圈,加快構建西接成渝、東融長三角、南承粵港澳、北聯京津冀的開放合作格局,建成中部地區內陸開放新門戶。明確常德在泛長株潭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構建多層次、同城化要素流動通道,建立協同、服務、共享發展關係,化虹吸效應為同頻效應。發揮廈渝通道對要素流動的助推作用,在優質農產品、文化旅遊、汽車等領域開展對接合作,力爭常德成為我省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先行區。深度融入岳陽物流鏈,發揮洞庭湖入長江第二黃金水道作用,與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建立多層次戰略合作關係,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加強與武漢經濟圈的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協作,重點在科研和人才領域開展柔性合作,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和智慧型製造等產業領域進行對接。搭建京津冀地區多元化招商平台,積極對接“中字號”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
(三)構建市內開放布局。著力構建“一主一副兩廊三片區”開放體系。“一主”,即包括武陵區、鼎城區、常德經開區、常德高新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在內的主城核心區,提升兩個國家級園區產業經濟能級、城區消費供給能級、空鐵水通道通達能級、人口集聚能級,提升大跨度空間集散和輻射功能。“一副”,即津澧副中心,強化與長江經濟帶南岸城鎮對接,全力吸納優質要素資源,建成區域性消費中心、物流中心。“兩廊”,即依託襄常-長益常高鐵經濟走廊形成向東、向北通道,依託黔張常-常岳九高鐵經濟走廊形成向西、向南通道。“三片區”,即依託沅水產業帶(含常桃融合帶)、澧水產業帶、1號大道產業帶,分別形成開放型經濟發展片區。
第四章 激發消費市場新活力
以建成區域性消費中心為抓手,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以數字賦能為手段,拓展新興消費市場空間,推動商貿流通現代化,提升商貿流通效率,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
一、提升傳統消費能級
(一)擴大商品消費規模。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圍繞居民吃穿用住行,促進商品消費。實施消費品牌振興工程,打造一批常德“老字號”,開發一批“新品牌”。促進餐飲行業品牌化發展,加快常德缽子菜和米粉產業發展,建設好“雨花天”“王餃兒”“黃山頭板鴨”“石門肥腸”等一批“湖南老字號”餐飲品牌,鼓勵各類企業積極申報中華老字號、湖南老字號等。紮實開展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工作,著力打造“安鄉農倉”等區域品牌,拓展名特優新產品供給渠道。繼續大力開展商務領域誠信工程建設,促進商品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創新開展促銷活動,激活商圈人氣,鼓勵開展中高端消費品的首銷、試銷,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支持澧州國際汽車城、臨澧縣二手車交易市場等汽車綜合體項目建設發展,推動汽車消費持續健康發展。
(二)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加快常德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臨澧縣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項目建設,升級改造城區農貿市場,支持“農改超”和“智慧農貿市場”建設,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業生產健康發展。著力推廣石門縣、漢壽縣、臨澧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經驗,積極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擴面升級,大力支持桃源縣、澧縣、安鄉縣申報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引導農村居民線上消費。暢通家電、日用品等消費品下鄉進村渠道,積極支持開展汽車下鄉等多種形式展銷活動。
(三)鼓勵綠色消費。積極創建國家、省級“綠色商場”、省級兩型餐飲企業及兩型倉儲企業,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國家級綠色商場1—3個、省級綠色商場5—10個、兩型餐飲企業3—5個、兩型倉儲企業3—5個,引導公眾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抵制過度包裝,促進綠色消費。探索制定餐飲行業厲行勤儉節約長效機制。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廣開展綠色回收,規範醫療廢棄物回收。
二、培育新型消費方式
(一)引導商貿流通企業轉型。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建立直供直銷渠道,壓減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貫徹落實“數字興商”工程,推動大型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連鎖便利店、大型批發市場等商貿實體,運用5G、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豐富線下消費體驗、拓展線上業務。
(二)構建“智慧型+”消費生態。建設新型智慧商圈,支持傳統百貨店、連鎖超市、步行街提升線下消費體驗和拓展線上業務,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和智慧型化、無人化的便利店。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社會服務”消費。適應平台型消費、共享經濟發展趨勢,促進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服務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重點在建立線上教育課程認證、家庭醫生電子化簽約、發展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領域取得突破。培育定製消費、智慧型消費、時尚消費等消費新熱點,鼓勵與消費者體驗、個性化設計、柔性製造相關產業發展。  
(三)鼓勵消費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加速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積極培育體驗消費、網路消費,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支持文化、藝術、社交和零售跨界融合,鼓勵複合書店、創意設計酒店等多業態聚合的新型複合消費業態發展。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積極引導各區縣市打造一批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 
(四)完善新型消費環境。加大消費場所安全生產監管,強化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治理,深入推進行業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依託商業綜合體打造安全消費標桿。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通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以及節能減排等舉措,營造綠色的消費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誠信經營示範單位”創建活動,營造誠信的消費環境。  
三、建設消費升級平台  
(一)引領城市消費。加快打造縣域消費中心,繁榮現有城市商圈和城市綜合體消費,支持漢壽萬達廣場、澧縣萬達廣場、澧縣和瑞歡樂城、桃源縣盛世桃源商業廣場、鼎城區沿江高端商務區等項目建設與運營,推動西洞庭智慧商貿綜合交易市場、桃源縣紅星美凱龍綜合市場等項目建設與升級。積極引導常德市武陵閣商業步行街、常德市河街等創建國家級“示範步行街”,大力支持漢壽金山國際“漢壽特產一條街”、石門縣商業步行街等申報省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著力打造成泛湘西北地區時尚消費和品質消費地標。引導“吃住玩樂購”商業綜合體和多功能社區便利店建設,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二)培育內外貿融合消費新平台。依託常德經開區電商企業加速器和武陵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園兩大電商聚集地以及“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暨常德市鄉村創業電商孵化基地、常德市消費扶貧電商運營中心,積極創建省級電商示範園區等電商基地,加快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協同發展。 
(三)形成促消費長效機制。完善促進消費政策,規範發展消費金融,多舉措釋放消費潛力。拓寬假日消費空間,利用傳統節假日,精心組織各類消費促進活動。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遊、休閒等緊密結合,形成文化、藝術、教育、餐飲、娛樂、體驗和零售多業態聚合的新型複合消費業態。 
四、拓展服務消費領域  
(一)大力促進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大力發展家政服務、托育托幼、文化體育旅遊、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開展家政行業數位化賦能工程,鼓勵發展城鄉便民服務中心。持續辦好常德藝術節、常德夜遊消費季等大型活動,推動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節會展會品牌,推動體育健身、休閒娛樂、教育培訓、康養醫療等消費增長。  
(二)引導特殊行業有序發展。最佳化加油站網點布局,構建完善的成品油分銷體系。促進拍賣行業規範發展。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規範醫療廢棄物回收管理。推動美容美髮、洗滌、攝影、家電維修、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繭絲綢等行業有序發展。 
(三)打造會展中心新高地。依託柳葉湖會展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服務產業行業發展的展會,支持會展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商旅體會聯動發展,培育新的展會項目,鼓勵品牌展會、會展企業申報國際認證,持續辦好一批高層次高水平會展,做強會展經濟。 
(四)完善應急保供體系。推動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發展保供企業隊伍,完善應急商品資料庫,最佳化應急投放網路,健全聯保聯供機制,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最佳化商貿物流節點、樞紐布局,增強抗衝擊能力。加強部門數據共享及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提升預測預警能力。  
五、最佳化流通網路布局  
(一)最佳化現代流通網路。科學編制全市、縣級商業網點布局規劃,結合城鄉實際,規劃建設不同規模、功能的商業網點,抓好現有商業網點的整合最佳化。加強社區商業網點建設,改造提升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配套設施,建設鄰里綜合服務中心,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二)構建物流設施網。貫徹落實“商品市場最佳化升級”工程,推動商品市場數位化轉型,創建一批商品經營特色鮮明、供應鏈服務功能強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商品市場示範基地。支持漢壽縣水產品批發市場、蔬菜集配批發交易市場和現代物流中心項目建設。大力推動臨澧縣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產品物流產業園項目建設,打造全國菸葉、油茶集散地。積極引導鼎城區加快橋南市場群升級改造,啟動智慧物流園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常德港德山港區、津市港區和陬市港區、深柳港區,加快推進新安、岩汪湖、易家渡等千噸級碼頭及配套建設。加強港區資源整合,形成“一城一港一主體”格局。新建德山鐵路貨場,建成國家二級鐵路貨運樞紐。在主要港口、大型企業、重點園區布局一批鐵路專用線。整合二廣、杭瑞高速沿線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存量物流資源,提高物流供需匹配能力,提升物流設施運營效率。加強國際物流、冷鏈物流、應急物流、城鄉物流體系建設。  
(三)建設現代物流大樞紐。以物流核心區為引領,以重要通道為依託,健全物流設施、開放平台、城鄉配送、供應鏈信息網路,建成以“三區四網”為支撐的現代物流樞紐,爭取納入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劃布局。布局三大物流核心區。依託德山物流園,發揮常德經開區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布局連通常德港德山核心港區、疏港鐵路、德山鐵路貨運站等,增強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打造泛湘西北區域以貨運服務和口岸服務為特徵的物流核心區;依託中通電商物流、中國郵政、韻達電商物流、順豐快遞等電商物流打造泛湘西北電商物流核心區,輻射湖北、四川、重慶、貴州等周邊多個省市,帶動湘鄂邊地區電商、物流的發展;順應高鐵客運分流趨勢,強化桃花源機場貨運功能,布局空港物流園,建成泛湘西北區域空港物流中心。津澧新城片區要依託津澧港口優勢和商貿物流優勢,布局連通港—產—城的疏港鐵路,形成公鐵水聯運格局,建成澧水流域物流樞紐。依託常德(陬市)現代物流產業園,布局連通盤塘貨運站、陬市港、常德高新區的疏港鐵路,形成公鐵水聯運格局,建成集工業物流、大型市場、倉儲於一體的綜合性物流樞紐。  
(四)完善城鄉配送網。建設常德電商快遞區域分撥中心和石門橋配送中心、斗姆湖配送中心、陬市配送中心,提高市城區網點密度,推廣智慧型終端櫃。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路,建設一批縣級配送中心、鄉鎮(街道)配送站、村級(社區)配送網點,到2025年城區配送網點覆蓋率達到95%以上、村級配送網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五)打造區域冷鏈物流中心。聚焦農產品、高端食品、生物活性藥品和溫控醫療器械供應鏈發展需要,著力打通產地“最先一公里”和銷地“最後一公里”,積極申建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大力建設產銷地冷鏈集配中心,深度融入以長江、二廣等為依託的“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重點支持常德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湘佳牧業、佳和冷鏈、鑫橋冷鏈等本土冷鏈物流企業做強做大,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地倉、中心倉、前置倉等冷鏈設施,鼓勵供銷、郵政快遞、交通運輸、電商等企業共建共用冷鏈物流設施。推動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冷鏈物流領域廣泛套用,積極構建冷鏈物流與商貿流通、農產品加工、醫藥製造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圈。
(六)搭建物流供應鏈信息網。繼續推進全國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完善物流標準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物流服務質量,打造常德物流品牌。充分運用托盤化運輸、條碼、冷鏈、感測器、電子標籤等現代物流技術,升級改造現有物流園區、貨運場站、倉儲、批發市場、信息平台、運輸車輛等物流設施,整合最佳化交通、郵政、快遞、商貿、供銷等物流信息資源,推動公路、鐵路、水運、航空運輸信息銜接,打造互聯、暢通、高效的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推動感知技術在供應鏈關鍵節點的套用,促進全鏈條信息共享,實現供應鏈可視化。以社會物流資源、物流運營企業等為服務對象,以基礎設施網路、誠信體系、資源整合與物流標準化為支撐,構建“物流+網際網路+金融+徵信”的物流服務生態圈。
六、壯大市場流通主體 
(一)提升商貿流通企業競爭力。貫徹落實“流通主體增量提質”工程,不斷壯大商貿流通限上企業規模,到2025年,全市新增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500家以上。鼓勵中小流通企業創新發展,發揮流通企業引領生產、促進消費的能力,增強中小流通企業活力。大力引進境內外知名流通企業和服務領域品牌,培育有較強影響力的流通企業品牌,鼓勵流通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全市品牌連鎖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和智慧型化發展,促進重點品牌連鎖便利店供應鏈發展。  
(二)推動商品市場創新發展。鼓勵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創新商品市場流通模式,推動商品市場由銷售商品向引導生產和創新生活方式轉變。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健全完善農產品、鋼材、建材等專業市場,打造泛湘西北地區的核心商貿物流中心。  
(三)培育壯大各類電子商務企業。支持現有電商示範基地、電商示範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和現代物流深度融合。做大常德經開區電商企業加速器園區,建好常德中通智慧電商物流產業園、韻達湘北(常德)快遞電商產業園、中國郵政集團常德郵區中心局項目,打造輻射湘鄂川黔的區域性電商中心。科學運營河街“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暨鄉村產業電商孵化基地,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平台戰略合作,建成高質量的常德優品館和全市“農字號”電商孵化器。支持發展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社交電商等電商新模式。對接亞馬遜、京東海外、阿里巴巴“出口通”等跨境平台,建設線上綜合服務平台和線下跨境電商產業園,創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大力挖掘培育具備發展潛力的本土電子商務企業和項目,提供政策資金扶持,申報國家級、省級電商示範企業。
第五章 促進對外貿易新突破  
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最佳化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高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  
一、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  
(一)最佳化商品結構。要繼續實施“質量興貿”“科技興貿”“品牌興貿”戰略,促進貿易與產業互動,推動產業國際化進程,夯實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穩定凍乳豬、甜酸藠頭、洞庭湖大閘蟹、豬鬃、葡萄、蔬菜、柑橘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快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支持企業零部件及裝備製造工業產品的出口。  
(二)調整市場布局。推動進出口市場結構從傳統市場為主向多元化市場全面發展轉變。緊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中非經貿合作等戰略的重大機遇,在繼續鞏固歐美日等國際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綜合考慮經濟規模、發展速度、資源稟賦、風險程度等因素,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個新興市場重點開拓,挖掘新市場的需求,逐步提高新興市場的外貿比重。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推動對港澳地區農產品出口。 
(三)創新貿易方式。做強一般貿易,實施“農產品出口百億工程”,引導凍乳豬、甜酸藠頭、洞庭湖大閘蟹、棉麻紡織品、豬鬃等特色農產品向高質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方向發展,打造自營品牌;實施“工業品外貿兩百億工程”,提升研發能力,開發國際需要的高端新產品,增強企業零部件及裝備製造工業產品議價能力,提高效益和規模。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加工貿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向委託設計、自有品牌方式發展。  
(四)壯大經營主體。建立重點外貿骨幹企業名錄,實行“一對一”聯繫企業制度,推動外貿存量企業增量提效,圍繞工程機械、軍民融合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億級、十億級外貿龍頭企業。開展中小外貿企業成長行動計畫,推動中小外貿企業“抱團出海”,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繼續推進“萬企闖國際”活動,大力推動蔬菜、水果、茶葉、茶油等優質農產品出口,形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出口品牌。  
(五)積極擴大進口。用好進博會等展會平台資源以及常德保稅物流中心(B型)平台資源,引導成立和扶持綜合性進出口貿易公司,促進進出口發展。積極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對列入國家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中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給予政策支持。擴大國內短缺資源進口,充分藉助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的作用,推動緊缺的能源、資源性產品和大宗商品進口。合理增加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必要的一般消費品進口,擴大關係民生的產品進口,提升進口商品質量。  
二、健全貿易平台機制  
(一)加快培育各類外貿集聚區。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試點示範,大力提升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鏈發展水平,形成一批區域特色鮮明、配套體系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出口基地,支持創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發展水平,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建設一批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  
(二)打造外貿新平台。加大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的推廣力度,最佳化外貿平台服務水平,深入服務全市中小微工農業企業出口。搭建“外貿供應鏈金融”平台,有效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鼓勵外貿企業積極參加中非經貿博覽會、東協博覽會等展覽展會。支持企業利用中非經貿博覽會、“廣交會”等知名展會開展線上推介、線上洽談和線上籤約,利用國際知名電商平台、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等開拓市場。  
(三)推進國際行銷體系建設。建立重點國家和地區常德商會或常德聯誼會暨常德市駐外商務代表處,發布商務信息,開拓市場。支持企業加快構建海外自主行銷體系,建設海外商標品牌和實施智慧財產權布局。鼓勵企業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完善行銷和服務保障體系,推動重點行業品牌企業建設國際行銷服務網點。  
三、培育貿易發展動能  
(一)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大力挖掘培育具備發展潛力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和項目,提供政策資金扶持,鼓勵申報國家級、省級電商示範企業。建立線上綜合服務平台,引進知名跨境電商品牌合作,提升跨境電商發展水平。設立跨境電商產業園及跨境電商海關監管中心,推動創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發展跨境電商,大力引進跨境電商企業,推動我市跨境電商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二)完善外貿服務平台建設。繼續推動各園區外貿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加大覆蓋區域與延伸服務範圍,拓展外貿綜合服務功能,為企業提供諮詢、退稅、物流、報關、信保、融資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務,最佳化外貿平台服務水平。逐步引導全市各個區縣市逐步設立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積極參與園區招商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加大對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的扶持。積極探索在各園區建立保稅倉庫,配套完善綜合物流服務中心,方便外貿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加強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進一步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  
(三)建設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基地。整合各方資源,建立長效機制,完善與實施“政、企、校、研、協會、平台”六位一體的協同開放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形成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生態圈”,打造集跨境電商教學與科研互動、中高端專業人才培養、跨境電商創業孵化、社會服務等於一體的高質量跨境電商人才孵化基地,成為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區域性中心。  
四、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擴大服務貿易開放合作,加大文化、數字服務、中醫藥服務等領域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努力拓展研發、製造業相關服務,擴大空運、法律等領域服務貿易,促進服務外包發展。培育新興服務貿易業態,加快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相結合,加強技術貿易管理,推進技術進出口規範發展。  
第六章 形成招商引資新局面  
更高質量利用外資,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加強投資促進和保護,持續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綜合引資競爭優勢,增強對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吸引力。  
一、實施招大培強  
(一)大力引進“三類500強”企業。瞄準“三類500強”項目,建立並完善與“三類500強”區域總部、跨國公司中國總部等知名企業的互動交流機制,建立擬引進企業名單,制定個性化招商方案,實施專業化對接服務,著力招商引進和培育一批總量大、質量優、帶動強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二)積極打造總部經濟。建設區域性總部經濟示範產業園,重點引進“三類500強”企業以及行業龍頭企業區域總部、營運中心、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結算中心,為總部經濟發展提供專業化、全流程服務,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三)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優勢,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利用國家重要鐵路樞紐的優勢,對接長株潭、環鄱陽湖、武漢、成渝等城市群,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以桃花源機場為核心,對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地區及“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建設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核心城市,支持石門縣等積極創建省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二、促進產業鏈招商  
(一)壯大優勢產業鏈。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向上下游企業招商,按照“建鏈、補鏈、強鏈、延鏈”的要求,使生產要素向主導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傾斜,推動形成產業集群,構建產業新格局,提升產業鏈水平。重點圍繞工程機械、菸草、食品、電子信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軍民融合等核心產業集群實現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打造優勢性、特色化產業集群和產業鏈。  
(二)聚焦新興戰略產業鏈。圍繞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的研發設計、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重點領域,聚焦以智慧型技術為引領的“大製造”產業、清潔技術為引領的“大低碳”產業、信息技術為引領的“大數據”產業、生物技術為引領的“大健康”產業的招商引資。 
(三)著力培育時尚消費品集群。充分挖掘山水人文資源優勢,引進國際知名消費品牌,重點培育特色消費品、健康消費品、時尚潮流消費品和精緻高端消費品,促進消費品工業與旅遊產業、商貿流通業融合發展,聚集時尚消費品的設計與銷售,將柳葉湖片區打造成泛湘西北地區時尚消費產業聚集區。  
三、堅持投資促進和服務  
(一)加強項目包裝開發。從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化旅遊等支柱產業中引導支柱項目,從產業鏈中派生項目,篩選出我市重點對外推介項目進行策劃包裝。依託“滬洽周”“港洽周”“中博會”“投洽會”等重大經貿平台,主動、精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重點項目對接洽談活動。鼓勵創建專題招商活動平台,統籌全市資源,以優勢新興產業為重點,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專題招商平台和品牌,積極開展標準制定(發布)、產業趨勢展望等市情推介,舉辦專題項目招商活動。  
(二)積極創新招商方式。建立動態管理的客商信息庫、項目信息庫、產業布局圖、跟蹤服務圖,與重點城市、園區、商會、行業協會建立戰略性結對關係,加強產業鏈招商、委託招商、基金招商、技改擴規招商、專業園區招商、親情招商,勇於探索具有開創性的招商模式,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引進50億元以上項目25個、10億元以上項目150個。 
(三)完善各類招商平台。充分發揮駐外招商聯絡處、柳葉湖清科基金小鎮、常德科創未來智造中心、北京上海深圳駐外產業招商服務中心等招商孵化平台的作用,依託湖南招商雲平台,建設常德招商雲平台。發揮常德商會的招商引資功能,加強商會建設,建立重點國家和地區常德商會或常德聯誼會暨常德市駐外商務代表處。做好節會招商,充分利用進博會等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節會活動平台,吸引優質項目落戶常德。  
(四)建立健全服務機制。將“倍增行動”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按照“市縣聯動、分層級調度”原則,分級實施“倍增行動”。全面調度市、縣兩級簽約項目,建立簽約項目台賬,對特別重大的產業項目,實行貼身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履約落地過程中的困難。最佳化政務服務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能,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為項目履約落地、開工建設和生產經營提供優質、高效、便利服務。  
(五)加強政策支撐體系。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出台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指導企業用好用足用活各項政策,推動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整合各類政策性資金,加快各項政策性資金撥付進度。切實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對符合我市產業發展規劃的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優先供應土地。持續最佳化投資環境,打造國際化、市場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最佳化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發揮外資企業投訴工作機製作用,保護外資企業智慧財產權和合法權益。  
四、發揮園區開放主陣地作用  
(一)推動產業園區差異化發展。健全產業園區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落實開放型經濟指標末位淘汰機制。鼓勵常德經開區、常德高新區主動對接湖南自貿試驗區,推動建設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把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作為聯動創新區建設的首要任務,發揮引領全市開放排頭兵作用。 
(二)提高園區對外開放主體作用。以常德經開區、常德高新區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園區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作用,提升園區產業聚集力,深入挖掘園區促進企業對外貿易、推動企業走出去的平台功能,提高園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出口品牌基地。支持常德高新區推進中國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項目,鼓勵常德高新區利用與佛山高新區締結友好園區,與商務部漕河涇產業轉移促進中心簽署產業轉移、項目信息資源共享合作協定的契機,引領全市招商引資進一步發展。
第七章 推動對外合作新發展  
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促進國內外產業協調發展,不斷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引導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有力提升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  
一、拓寬國際合作領域  
(一)深耕傳統市場。進一步深化亞洲市場,鞏固東協、開拓日韓、打通中亞,鼓勵引導企業結合市內產業優勢和國際需求特點,推動農業、工程機械等“走出去”。重點開拓歐美市場,積極支持我市大型企業集團依託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在國際上的顯著競爭力,通過跨國併購方式“走出去”。著力提升非洲市場,在充分了解烏干達、加納、塞內加爾、剛果(金)、奈及利亞等地區的文化、市場需求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推動我市企業依靠創新技術和高質量產品“走出去”。  
(二)拓展新興市場。以“一帶一路”為統領,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機遇,鼓勵支持優質企業“走出去”,支持我市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設原材料基地、銷售分支機構等,特別是利用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湖南的優勢,推動我市企業在非洲投資興業。  
二、創新對外投資方式  
(一)加強境外園區建設。推動泰中東協經貿合作園建設省級示範園區,依託園區舉辦投資貿易洽談會、品牌展示展銷活動等,引導雙方企業相互投資優勢產業,將泰國的優勢產業引進常德,常德的富餘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利用RCEP簽訂契機,鼓勵在東協國家或地區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帶動和聚集相關產業入園,重點發展農業園區、資源性園區、製造業園區、商貿園區等境外經貿園區,吸引上下游產業鏈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布局,帶動一批配套中小企業和上下游產業“走出去”,實現企業在園區內產業集群式發展。 
(二)提升“走出去”企業能力。培育1—2個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跨國投資,全面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鼓勵在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領域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設立境外研發機構,有效地整合全球價值鏈,通過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將其中好的技術、人才引進到我市,設立企業進行生產。 
(三)合理引導中小企業“走出去”。鼓勵中小企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依託網際網路企業境外行銷網路平台,開闢中小企業新的投資渠道,引導中小企業主動融入到大企業組建的聯盟體系,或者入駐境外經貿合作區,抱團出海,減少風險。通過“深度孵化”模式,聚焦全球前沿交叉領域,重點圍繞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前沿細分領域,孵化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並積極推動“走出去”。
三、促進對外勞務合作有序發展  
依託我市現有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繼續建設外派勞務培訓基地,提高外派勞務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高勞務合作水平,全面開拓勞務合作市場。依託4個市級標準化外派勞務培訓基地,繼續培育省級特色外派勞務培訓基地。充分發揮市對外勞務服務中心和市外經貿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勞務輸出信息網路平台,為市內對外勞務輸出主體和勞務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推動外派區域多元化、外派工種多樣化。繼續鼓勵、支持對外勞務輸出的民間渠道建設,力爭實現市內對外勞務合作經營主體零的突破。繼續推進對外勞務助力鄉村振興工程,舉辦對外勞務輸出資源對接會,有效利用富餘勞動力資源。  
四、打造“走出去”綜合服務體系  
(一)加快對外合作機制建設。著力打造“政策支持+項目共享+利益均沾”的新聯盟抱團對外合作機制。以項目為載體,以自願加盟為原則,根據完成對外合作項目所需企業類型,通過邀約與篩選,選定一批涵蓋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勞務輸出等領域的企業抱團組成聯盟體,聯盟內異業分工合作、同業良性競爭後一致對外,合作形式可以是總包分包、採購服務、股權合作等。 
(二)提升“走出去”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提升“走出去”信息、融資、風險防範、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服務保障水平。增強服務保障能力,針對“走出去”企業建立商務、銀監、建設等相關部門協調推進機制,搭建政銀企、政保企交流平台,幫助解決融資需求;以內引外聯、互利共贏為宗旨,以雙向互動、服務通商為目標,搭建區域行業合作平台,建立海外經貿服務網路;構建“前期費用獎勵+融資貼息+能力培養+重點支持”的政策支持體系,引導市內優勢產業和企業抱團出海,做實“走出去”產業聯盟,打造企業“走出去”良好的生態圈。  
(三)完善“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為走出去企業打造集業務辦理、政策支持、信息服務、線上培訓、項目撮合、案例剖析、海外資源對接等於一體的公共服務系統。加強境外服務網路建設,提升境外商協會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形成“便利化政策+資金支持+公共服務”的服務管理模式。
第八章 實現口岸經濟發展新階段  
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緊密銜接,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口岸平台和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樞紐。  
一、推動口岸平台建設  
(一)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平台建設。依託常德經開區常德港國際貨櫃碼頭,建設保稅物流中心(B型),發展保稅經濟、加工貿易和跨境電商等,遠期建設綜合保稅區。依託津市港澧水黃金水道,放大公用型保稅倉衍生資質,申請創建海關監管區。積極對接湘歐班列、懷化鐵海聯運班列,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業務。鼓勵企業建設海外倉、跨境雲倉,為開展全球業務提供支撐。  
(二)加快水運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松虎航道(望家垴—安鄉、松澧連線)整治工程,實現與已疏通的南縣茅草街至安鄉段航道無縫對接,打通洞庭湖入長江第二黃金水道,形成西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接江漢運河和漢江至陝豫鄂對接“一帶一路”的水運通道。實施澧水1000噸級航道(石門—澧縣)整治工程,充分挖掘澧水水運潛能,促進沿線資源開發和澧水工業帶發展。實施沅水2000噸級航道(陬市港—鮎魚口)整治工程,進一步提升航道通行能力,促進沅水經濟帶一體化發展。 
(三)加快空運口岸平台建設。利用桃花源機場正式開放已納入《國家“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契機,積極對接省口岸辦、國家口岸辦,力爭桃花源機場儘快進入年度審批計畫,適時啟動臨時開放,從而列入正式開放。積極和張家界荷花機場、長沙黃花機場聯動,打造成區域性國際航空客貨運集結中心、RCEP國家的區域中轉樞紐,打造對東協、東亞航空客貨運門戶樞紐,做強對東協或東亞的精品航線。進一步完善口岸通關設施設備,配備邊防檢查機構人員,提升口岸承載能力和通關能力,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正式開放。  
(四)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德山鐵路貨運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德山鐵路貨運站提質改造項目和疏港鐵路項目建設,為建設鐵路口岸創造條件。加快湘西北貨櫃物流園區建設,推進物流業務綜合樓、鋼材庫、物流倉等土建工程建設。  
(五)加快電子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以信息網路為基礎,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手段,以滿足我市口岸通關和信息化建設為目的,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系統集成平台,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貿易成本。  
(六)著力提升口岸整體運行效益。進一步完善口岸進出口作業區流程和時限公開機制。依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和電子口岸持續推進口岸通關和物流作業的無紙化電子化。繼續抓好口岸降費工作,健全常態化通報和投訴反饋機制。強化“口岸一盤棋”思想,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從思想觀念、服務意識、管理水平、運輸質量、綜合費用、制度規範、市場秩序、協作配合等方面提高口岸整體服務質量。  
二、促進國際通道發展  
(一)推進航空開放經濟通道建設。加密桃花源機場航班,最佳化區域航線布局,全力申建國家一類航空口岸,開闢多條國際(跨境)航線,到2025年通航航點增加到35個以上,桃花源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0萬人次以上,基本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城市,促進形成航空經濟圈,積極培育壯大空港經濟。  
(二)推進水運開放經濟通道建設。實施澧水航道(石門—澧縣)整治工程,加快津市中心港區、城區港區、新洲港區建設,形成“一航三港”總體格局;推進石門貨運碼頭、綜合碼頭建設。實施沅水航道整治工程(陬市港—鮎魚口),高標準規劃建設德山港區。  
(三)推進陸路開放經濟通道建設。構筑北接長江經濟帶、陸上絲綢之路,南聯粵港澳大灣區的南北高鐵經濟走廊。拓展至廣東、廣西的鐵海聯運通道,藉助湘粵港澳“菜籃子”工程物流通道,融入與廣州港合作開通的“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
三、積極對接中國(湖南)自貿區  
(一)搭建對接平台。按程式成立常德市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同時積極推動我市在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駐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商務聯絡處,建立聯絡機制,開展與自貿試驗區全方位的經貿投資對接。  
(二)構建協同聯動發展機制。加強與長沙、岳陽、郴州三大片區聯繫,依託自貿試驗區政策,發展飛地經濟,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片區和企業原所在地的地方稅收分享、業績統計等機制,推動雙方經濟發展。同時,根據常德產業特色,引進自貿試驗區企業來常設立生產基地,實現產業鏈的聯動發展。 
(三)主動對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立足於先進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基礎,在加快創新平台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開展高端裝備維修再製造以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等多個方面重點開展探索試驗,不斷集聚國際高端要素資源,加快形成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競爭合作的新優勢。  
(四)深度融入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對接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發展戰略,通過健全區域合作分享機制,完善立體化交通樞紐功能,加快湘粵港澳服務業擴大開放合作,推動承接產業轉移,進一步實現沿海與內陸地區市場一體、標準互認、產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要素自由流動。  
(五)複製推廣自貿區經驗。加快經驗複製推廣,對能夠複製推廣的自貿區改革試點事項,儘快落實到位。爭取改革事項試點,積極與省級職能部門對接銜接,爭取相關改革事項試點落戶我市,尤其鼓勵國家級園區積極申報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大力推動制度創新,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強改革創新頂層設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與對接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制度體系。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堅持集中統一領導  
加強黨對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全面領導,增強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商務領域各方面、全過程。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持續改進工作作風,激勵幹部踐行初心使命,服務好基層和企業。加強紀律教育,築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確保守住底線、不踩紅線,始終保持反腐敗鬥爭的高壓態勢。  
二、完善考核獎懲機制  
切實完善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的考評機制,依照設立的考核指標,納入對各級部門績效評估體系並增加商務和開放型經濟考核權重;把規劃任務分解落實到區縣市、園區和有關部門,強化“一把手”的責任,加強對商務和開放型經濟服務單位的考核,對排名落後的區縣市要嚴肅約談、堅決扣分,督促提高服務開放型經濟的效率與水平,並作為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幹部選拔任用向開放型經濟領域傾斜;要實行嚴格考核,堅決兌現獎懲,真正懲出壓力、獎出幹勁。  
三、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緊緊圍繞最佳化營商環境、增強發展活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在市場準入上,堅持“非禁即入”,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落實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規範性檔案,針對一些外資大項目落地難的問題,要在用地審批、人員跨境流動等方面給予便利,繼續為拓展貿易提供配套服務和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稅、出口信貸、信用保險等政策,支持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扶持中小微外貿企業發展。在要素配置上,堅持市場化改革降低要素成本,全面提升企業獲得信貸、電力、給水、燃氣等便利度。堅持國際化導向提升要素層次,結合自貿試驗區建設,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推動人才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在常德集聚轉化;量身打造更優越的國際化生活場景,精心布局一批具備國際水準的文化、教育、醫療等生活服務設施。在權益保護上,依法保護財產權、智慧財產權,規範政府權力運行,遏制執法任性和濫用。  
四、強化商務人才支撐  
探索創新商務人才培養機制、引進機制、選拔任用機制、管理教育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著力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夯實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統籌商務主管部門、高校、企業等領域的商務人才資源,加大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培養複合型人才,增加人才總量,盤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質量。強化商務人才培訓,通過高校定向培養、商務職業教育、國(境)外培訓、實踐鍛鍊、專題培訓等方式,豐富和完善商務領域人才知識結構和業務素質。支持新建和擴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實訓中心。完善市、縣兩級商務主管部門幹部管理系統,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商務人才合理流動。  
五、加強規劃實施評估  
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各部門、企業、中介組織和相關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完成。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建立規劃的年度監督制度、中期評估制度和終期檢查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計畫要依照規划進行分解,與規劃保持銜接和協調,對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制定具體措施逐步落實。在本規劃執行期間,如上級政策發生變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依照相關程式,適當調整本規劃的預期目標。
抄送:市委各部門,常德軍分區。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監委,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
各民主黨派市委。
常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29日印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