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溝組

常州溝組

常州溝組,原稱長城石英岩,屬中元古代長城系底部,廣泛分布於中國冀北一帶。主要由砂礫岩和石英岩狀砂岩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溝組
  • 外文名:Changzhougou Fm
  • 階代碼:Ch
  • 地區代碼1:14
基本信息,命名,簡介,沿革,特徵,備考,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常州溝組
地層名稱(英文):Changzhougou Fm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14

命名

1964年“薊縣震旦系現場學術討論會議”定名。命名地點位於天津薊縣城北20km的常州溝。

簡介

1964年薊縣現場會議改為常州溝組,即在薊縣常州溝命名。為陸相—淺海相碎屑沉積;以淺灰、灰白厚層質純的石英岩為主,底部多為具交錯層理的石英砂岩及礫岩,顯示其為河流沉積的特點。本組最大厚度在燕山地區為1389米,太行山地區為865米。與下伏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呈不整合接觸。在太行山南段,該組下部白雲岩夾層中產豐富的疊層石,主要有格魯涅樂疊層石及Xiayingella,Rdita,Yunshania等。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和高平原稱“長城石英岩”,指不整合在太古宇片麻岩之上,串嶺溝頁岩之下的一套砂礫岩和石英岩狀砂岩。1958年申慶榮、廖大從將由“長城石英岩”至高於莊組的一系列地層稱為“長城統”。陳榮輝、陸宗斌(1963)認為同一地理名稱不能用於有從屬關係的兩個專用地層名稱,故改稱“黃崖關組”。俞建章(1964)指出在近黃崖關處因斷層關係該組沒有出露,而在常州村出露最好,建議改稱“常州村組”。1964年“薊縣震旦系現場會議”鑒於常州村較分散,決定改稱常州溝組,沿用至今。

特徵

下部為厚層、淡紅色河流相礫岩和含礫粗砂岩;中部為中層、厚層白色、淺紫色石英岩狀砂岩;上部則為板狀石英砂岩與薄層狀砂質頁岩互層。厚859m。底部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常州溝組Pb-Pb等時年齡為(1848+57-58)Ma(於榮柄、張學祺,1984)。該組古地磁極性為正極性,古磁極位置28.2 N,226.8 (張惠民等,1991)。該組廣泛分布於河北北部、遼寧西部,惟厚度變化較大。以薊縣為中心向西漸變薄,並缺失部分層位;向東北方向則漸變厚,在寬城地區最大厚度可達1390m,中間夾厚近80m的粉砂質頁岩,含微古植物Leioarachnitum, Macroptycha, Kildinella, Leiominuscula等屬。遼西凌源地區厚度在128~1600 m。該組與下伏地層(如燕山地區的遵化群、青龍河群,太行山中段的甘陶河群,遼西的建平群等)均呈不整合接觸。

備考

①“常州”為抗日戰爭期間該村的化名,後成為該村的正式名稱。②現在剖面位於薊縣城北20km的常州溝西坡,為1965年陳晉鑣等重測。 編撰者:張鵬遠、陳晉鑣
作者1:高振西
年份1:1934
作者2:申慶榮
年份2:1958
作者3:俞建章
年份3:1964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