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微雕,常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微雕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象牙淺刻又稱象牙線刻、平刻,簡稱牙刻,是傳統象牙雕刻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種與書畫藝術相結合的文人雕刻。它以金屬平刀、鉤刀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豪米深淺的陰線刻畫與刮琢,再用毛筆舔水墨、顏料對凹處進行填染而形成畫面。
常州象牙淺刻最早出現在清代,當時的一些留青竹刻藝人分別從事象牙淺刻及其製品的營生,張楫如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清末,常州人馬志洪(字嘯山)承祖上基業,先後在常州及全國各地興辦8家象牙店,商號“天協成”,期間僱傭和培養了一大批常州籍牙刻技師,其中秦雪泥、閔雅興、王清源三代傳承,均為牙刻名家,名噪一時。常州象牙淺刻技藝由此發展興盛,流布常州及武進地區。上世紀中葉,中國象牙淺刻藝術的集散地慢慢由滬、蘇轉移到常武,與北京立雕、廣東鏤雕一起成為當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
與江南地域人文相融合,結合書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常州象牙淺刻獨特的藝術特徵。作品以人文歷史、山水花鳥、名家書畫為主要題材,並伴有賦詩題款。牙刻載體多為象牙筆筒、書鎮、印章、掛件、鼻煙壺、台屏等文房珍玩。牙刻風格早期著重以線條刻畫表現作品的語境,清氣高古。後逐步演變,藝人充分利用象牙的細膩質地,注重點線面結合,多層次刻畫,手法工而不甜,簡而不薄,勾刮剟琢,偏重水墨意境,注入文化特質,關照時代審美。傳承至今近數十年來,原創精品不斷湧現,在全國象牙雕刻領域中獨樹一幟,是承載傳統文化,體現江南特質的傳統工藝美術。
相對於北京、廣州的象牙雕刻之精華在於“雕”,常州的象牙淺刻之精髓則在於“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州象牙淺刻作品曾作為國禮贈與國際政要,亦成為出口換匯的主要行業。自1980年以來,常州象牙淺刻先後獲得省級、國家級專業獎項150餘次,部分精品被多處工藝美術館收藏。
2017年12月31日,我國的合法象牙加工貿易被叫停,常州象牙淺刻遭遇無原料可供雕刻的巨大危機,技藝傳承一度面臨絕境。牙刻藝人應對現實,尋找其它雕刻原料作為替代,其中,猛獁象牙成為目前最適合的替代材料。常州象牙淺刻的技藝也主要通過猛獁象牙這一材料而得以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