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划龍舟,常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划龍舟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常州別稱為龍城,即源於龍舟競渡。常州自明代起,每年農曆五月,就有划龍舟的民間習俗,以清光緒三、四年間為最盛。
據歷史文獻記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常州城中端午龍舟競渡延續至初六日,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當時的常州著名文人、身為乾隆二十六年探花的趙翼有詩讚曰:“上至下虎丘,龍舟不及常州。”“岸邊萬扇搖風處,也似金鱗閃日光。”又據《武進陽湖合志》記載: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常州城中心白雲渡都要開展龍舟競渡活動。
白盪河內的龍舟競渡,相傳盛行於18世紀60年代(乾隆二十五年)。當時的白盪河面積遼闊,河水清澈見底。每至端午節前,沿盪各村紛紛整修龍船,訓練青年劃手。龍舟身長三丈,頭尾高翹,船身漆龍鱗,分青、白、紫等六色,象徵縣城為六龍城。賽時,龍舟前裝龍頭後按龍尾,船的中艙搭有樓台,龍船的劃手衣色與龍舟統一,參加者每人手中執槳,分坐船身兩舷,每邊8至10人,龍頭身後兩旁置大鑼大鼓,中艙樓台中坐著管弦樂隊。比賽時按鑼鼓響聲統一划槳,動作整齊劃一,龍舟如飛。時而鑼鼓喧天,時而管弦齊奏,聲聞數里。
龍舟大小不一,漿數也不同,有6對、8對、12對的,最多有52對的。如果是比賽,參賽龍舟的大小和人數一定相同。賽時,一般挑選最熟悉水性的男青年執漿劃舟。如果是新龍舟,那就必須在農曆五月初四舉行祭龍儀式。
現今,常州恢復了農曆五月划龍舟的習俗活動。2003年,由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和中國龍舟協會主辦、常州市政府承辦的全國龍舟精英大賽在常州舉行,大賽設500米龍舟直道競速和2000米龍舟環繞賽等主要項目,同時大型水上情景劇重現乾隆當年下江南巡遊常州“御樂前引,萬騎夾岸”的盛況。近年,武進區也恢復了划龍舟活動。2007年5月,全國龍舟賽在武進舉行。2008年,國家體育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授牌太湖灣為“全國龍舟競賽基地”。2009年5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常州武進舉行,16支境外龍舟隊的400多名青年健兒揮漿競技,大展風采。2019年5月,由11支隊伍、包括20多名外籍參賽選手參加的首屆“今創杯”長三角西太湖龍舟邀請賽,又在常州西太湖攬月灣碼頭揮槳競渡。常州划龍舟這一傳統體育、競技活動,因此而得到了較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