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常山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44年,時名常山縣立初級中學,李被委任為首任校長。
1949年,常山縣解放,縣軍管會委派周才興為代校長,組織複課。
1950年,常山縣政府陸續將塔山北麓的尼姑庵、育嬰堂、袁家祠堂、關帝廟、張家祠堂劃歸常山縣初級中學使用。
1952年,政府撥款在文峰塔東南側新建四個教室,次年委任崔增彥為校長。
1954年,校名改為浙江省常山縣初級中學。
1955年8月,學校成立中共黨支部,崔增彥任支部書記兼校長。
1958年,大躍進時期,學校新增1個高中班,從此,學校由初級中學變為完全中學,校名也改為“浙江省常山中學”,同年10月常山併入衢縣,學校改名為浙江省衢州三中(後又一度改為衢縣常山中學)。
1961年秋,常山縣恢復,校名也隨之恢復為浙江省常山中學。
1962年,學校領導黨政分開,崔增彥專任黨支部書記,周才興任校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不斷發生學生斗教師,教師斗教師,學生斗學生的混亂局面,學校黨團組織完全癱瘓,塔山一度成為社會上武鬥的據點,校產受到嚴重破壞:近3萬冊圖書,散失殆盡,一些貴重儀器設備不翼而飛。
1977年,粉碎“四人幫”後,次年恢復高考。
1998年8月,學校從塔山喬遷到西陽山下。
2003年,被批准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同年又被評為衢州市名校。
辦學成果
硬體設施
截至2012年3月,該校有教學大樓、辦公樓、、學生宿舍、、綜合樓和報告廳、教師公寓樓、學生餐廳、400米跑道的運動場和9個標準籃球場。
介紹
清澈的常山江、神奇的三衢山、高聳的文峰塔,這就是常山的魅力、常山的文化底蘊。而在鬱鬱蔥蔥的西陽山下,還有另一方12萬平方米嶄新的土地,正涌動著書寫著常山現代文明的激情,在這裡正蘊育著常山人的未來、常山人的希望。她就是省二級重點中學、具有六十多年辦學歷史的常山縣第一中學。
六十年
又一個甲子輪迴。六十多年的自強不息,鍛造出一所名校應有的風采;六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積澱了具有常一中特色的校園文化;六十多年的風雨磨練,常一中終於把她的名字寫進了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常山人的心中。
風雨六十年
六十年來,經過風風雨雨的洗禮和磨礪,走過一段又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才迎來今日的輝煌。
籌建初始的常山縣立初級中學,即今天的常山一中,她是常山建縣以來創立的第一所中學。初以塔山上的武當行宮為校址,招新生兩個班,連同併入的常山簡師附設的商科班,共有學生158人。
經歷了解放戰爭
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 等一連串的洗禮,常山一中依舊薪火相傳,執著於教書育人,為日後的發展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科學春風”的吹拂下,常一中終於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在歷屆常山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常一中領導班子理清辦學思路,抓住重點,尋求學校發展的大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的關鍵。學校重視年輕教師的培養和提高,以“充分信任、大膽使用、熱情關懷、嚴格要求”為指導思想,通過在職進修、函授、脫產培訓、新老掛鈎、總結交流經驗、撰寫論文等形式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在短時期內,達到“教好一門課、帶好一個班、搞好一個興趣小組”的要求。與此同時,學校還結合教育的政策法規,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在抓好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鞏固課堂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多年來,課外活動小組做到定人、定時、定地點,並有專人負責,第二課堂活動碩果纍纍。在體育工作中,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既重視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又重視運動隊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如校無線電測向隊聞名省內外,多次參加省和全國比賽,均取得優異成績。
耕耘自不輟
桃李滿天下。在歷經60多年風雨洗禮後,省二級重點中學——常山縣第一中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39個班級、2000多名學生的完全高中。
學校榮譽
學校迄今已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5萬餘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高考升學率穩定在96%以上,並呈逐年上升趨勢。九十年代以來,學校先後榮獲浙江省文明單位、省體育達標先進單位、省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推行國標先進單位,省先進團委等二十多項榮譽稱號。2003年又被批准為省二級重點中學,被評為衢州市名校。
1998年8月,學校從縣城塔山遷往城南西陽山下。藉此整體搬遷的歷史機遇,常山一中鎖定了跨越式的發展目標,不斷向前發展。
從塔山到西陽山的跨越
學校搬遷後,先後完成了一、二、三期工程的建設,目前學校占地1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建有教學樓、綜合樓、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以及計算機房、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理化生實驗室等,有完善的計算校園網、校園閉路電視系統,校園環境整潔宜人、布局合理,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空間,為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開闢了一片熱土。?
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基礎上,常山一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圍繞把學校辦成一所與衢州經濟文化發展相匹配的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目標,不斷進取,不斷拼搏。堅持“讀書——做人,讀書——求知,讀書——創新,讀書——生活”是常山一中的辦學宗旨。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德育為核心,以行動規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重點,啟動“學子鍛造工程”,通過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實施了學科德育教育、活動德育教育和環境德育教育。學科德育教育是指各科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課堂教育的德育目標,寓德育於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機、有意、有度、有效”。活動德育教育是指以學校活動為載體,以校園文化為依託,在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學校通過制定《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計畫綱要》,有計畫、成系列地開展教育。環境德育教育是指將環境建設作為隱形德育教育的課程,潛移默化影響、教育學生。日月同輝的漢白玉雕塑,催人奮進;曲徑通幽的長廊,給學生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隨處可見的校園警示牌,構築了富有啟迪的高雅校園文化。正是在這種氛圍下,常山一中先後建立起儀仗鼓樂隊、文峰文學社、健美操隊、書畫社等20多個課外活動團體,並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縣級的表彰。 在“以德育為首位,以教學為中心”的辦學思想下,常山一中積極倡導“勤奮、進取、求實、創新”的八字校風,貫徹和發揚了“敬業、勤教、善教”的優良教風和“守紀、勤學、巧學”的優良學風,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實現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化、程式化、目標化。?
管理育人
,教書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現在的常山一中已經形成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員管理的德育工作新機制,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非評價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綜合應變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鍛鍊、提高和發展。
學校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致力於端正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起完備的必修、選修和活動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滿足,個性特長得以發展,全面素質得以提高。學校設有台灣同胞李徐素娥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給予表彰;同時設有特困學生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人性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家長、學生的信任。在歷經60多年風雨洗禮後,常山一中始終把造就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十分重視對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培養。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學校通過營造和諧的人文人際環境,以學校發展的大目標來凝聚人,把教師個人追求與學校發展融為一體,分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實效地培養教師。目前,常山一中已經擁有一批愛崗敬業、業務精湛、兢兢業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132名專任教師中,有高級教師46人,中級教師55人。其中有省、市級優秀教師7人,市學科帶頭人2人,省、市教壇新秀5人,縣專業拔尖人才1人,市級名師4人,縣級名師7人。常山一中還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建立起一支教科研骨幹隊伍,通過相互交流、重點探討和平時積累相結合的科研方法,有計畫、有重點、有目的地總結教育方法和教學經驗。近年來,共有省立項課題7項,市立項課題40多項。教育科研課題獲市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濃厚的學術氛圍,造就了常山一中教師刻苦鑽研,積極開展學術爭鳴的好風氣,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2000年高考升學率為88%,2001年為94.9%,2002年為96.8%,2003年為98.6%,2004年為 98%。?
管理模式
常山一中管理模式獨具特色。體現了既著眼於今天,又著眼於未來;既重視領導班子自身建設,又重視逐步健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管理機制。學校嚴格按照省二級重點中學的辦學規程,堅持以教育教學質量為立校之本,走科技興校、創新興校的發展之路,努力使學校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向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實現了管理核心做表率,管理內容目標化,管理組織網路化,管理行為規範化,管理過程系統化。
發展
挑戰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常山一中將圍繞“創全面發展之優,示素質教育之范”,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質高,學術造詣深,科研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結構合理、充滿生機的教師隊伍,把學校辦成高素質,高質量,現代化的學校。?
工作方向
悠悠常山江水作證,肩負著承前啟後重任的常一中人,必將開闢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
巍巍文峰塔作證,向來懂得自強不息的常一中人,依然不會放棄創新和追求;
綿綿三衢山作證,銘記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常一中人,將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澆灌西陽山下這方充滿希望的熱土,開創教育教學的美好明天。
西陽山,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一個常一中人新夢想開始的地方,一個常山學子們夢想成真的地方,同時也必將成為一個走進常一中大門的人為之而敬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