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葉兜蘭(帶葉兜)

帶葉兜蘭

帶葉兜一般指本詞條

帶葉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 ex Hook.) Stein)蘭科,兜蘭屬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

兜蘭花比較雅致,色彩比較莊重,色及帶有不規則斑點或條紋。花瓣較厚,花朵開放期比較長。屬觀賞類花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帶葉兜蘭
  • 拼音:dài yè dōu lán
  • 學名: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 ex Hook. f.) Stein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超目:天門冬超目
  • 天門冬目
  • 蘭科
  • 兜蘭屬
  • :帶葉兜蘭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相關變種,生長環境,地理分布,繁殖方式,栽培技術,土壤,澆水,施肥,換盆,病蟲防治,立枯病,軟腐病,褐斑病,黑腐病,萎蔫病,根腐病,白絹病,蟲害,

形態特徵

帶葉兜蘭是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二列,5-6枚;葉片帶形,革質,長16-4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並常有2小齒,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並稍有紫色斑點,特別是在近基部處,中脈在背面略呈龍骨狀突起,無毛,基部收狹成葉柄狀並對摺而多少套疊。
花葶直立,長20-30厘米,通常綠色並被深紫色長柔毛,基部常有長鞘,頂端生1花;花苞片寬卵形,長8-15毫米,寬8-11毫米,先端鈍,背面密被長柔毛,邊緣具長緣毛;花梗和子房長4-5厘米,具6縱棱,棱上密被長柔毛;花較大,中萼片和合萼片除邊緣淡綠黃色外,中央至基部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或甚至連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黃綠色而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上半部玫瑰紫色並有白色暈,唇瓣淡綠黃色而有紫褐色小斑點,退化雄蕊與唇瓣色澤相似,有2個白色“眼斑”;中萼片寬卵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3.5-4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鈍,背面被疏柔毛,邊緣具緣毛;合萼片卵形,長3-3.5厘米,寬1.8-2.5厘米,亦具類似的柔毛與緣毛。
花瓣匙形或狹長圓狀匙形,長5-7.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常近截形或微凹,稍扭轉,下部邊緣皺波狀且上面有時有黑色毛,邊緣有緣毛,內表面基部有毛或近無毛;唇瓣倒盔狀,基部具寬闊的、長約1.5厘米的柄;囊橢圓狀圓錐形或近狹橢圓形,長2.5-3.5厘米,寬2-2.5厘米,囊口極寬闊,兩側各有1個直立的耳,兩耳前方邊緣不內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近正方形,長與寬各8-10毫米,頂端近截形或有極不明顯的3裂,基部有鈍耳,上面中央和基部兩側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較大,背面有龍骨狀突起。花期4-5月。

相關變種

帶葉兜蘭淺色變種帶葉兜蘭淺色變種

帶葉兜蘭淺色變種:
學名: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var.album
萼片綠色和白色,背面龍骨狀突起綠色,唇綠色。
帶葉兜蘭寬葉變種帶葉兜蘭寬葉變種

帶葉兜蘭寬葉變種:
學名: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var esquirolei
萼片綠色,棕色和紫色,背面龍骨狀突起有紫色斑點。唇有綠色斑點。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1500米的林下或林緣岩石縫中或多石濕潤土壤上。
兜蘭沒有貯藏養料的組織,需保證喜涼品種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數兜蘭都有要求比較乾燥、光線充足的生長環境。栽培兜蘭時花形大、著花多的植株比較喜溫,較適合把它們放在室內培植。用作插花的兜蘭花形宜大且圓,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數量而忽視其質量。

地理分布

產中國廣西西部至北部(龍州、天峨)、貴州西南部(興義等)和雲南東南部(富寧、文山、麻栗坡)。印度東北部、越南、寮國和泰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北部。

繁殖方式

兜蘭一般用種子繁殖,但也可以用分株繁殖。兜蘭絕大多數都是叢生型的,它們既沒有假鱗莖,也不易看到芽眼,只要雙手握住植株基部的粗短根狀莖,用力掰開,即可將苗分開。通常栽培2年即可分株,生長旺盛的雜種1年也可以分株。分株後按正常的方法栽培。對於有細長根狀莖的散生型兜蘭,則可以用利刃切斷根狀莖,以達到分株的目的。
有5-6個以上葉叢的兜蘭都可以分株,盆栽每2-3年可分株1次。在4-5月帶根分切後栽種。一般每盆栽種3株小苗,應注意大小搭配。

栽培技術

土壤

兜蘭對培養土的要求較高。大多數兜蘭的原產地降水較多一年中只有幾個月空氣比較乾燥.因此.兜蘭全年要求濕潤的培養土。此外,為預防根部缺氧,應保證培養土排水良好。

澆水

套用軟水(最好是雨水)澆花,但盆內不可積水.否則細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爛死亡,冬季澆花的水不能太涼。葉片也不可長時間積水.否則葉片易腐爛。夏季可通過噴水或噴霧達到兜蘭生長所需的較高空氣濕度。

施肥

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場上銷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機肥料,一部分兜蘭品種會更加繁茂(如路威氏兜蘭P.lowii)。此外.植株較大的品種比葉片少的品種需更多肥 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發育,植株才會開花,否則要等到第二年才會開花。通常所有的兜蘭品種應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劑量為每10厘米盆徑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澆花中加入石灰,這樣肥料就可被植株長期汲取。

換盆

每隔兩年換盆一次,若能每年換盆一次自然更好。大型植株開花較多,除非必要,否則不要扯斷或扯裂根部。換盆時不可破壞植株組織,否則腐黴菌就會趁虛而入。可用木炭粉來預防腐黴菌。

病蟲防治

兜蘭的病害主要有細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主要有褐腐病、細菌性軟腐病、細菌性褐斑病等。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黑腐病、萎蔫病、根腐病、白絹病等。蟲害有介殼蟲、蚜蟲、薊馬、紅蜘蛛、蛾類幼蟲、蝸牛和蛞蝓等。防治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生產過程中,應注意保持環境清潔,注意通風,及時檢查,並清除病株殘葉。蘭株應定期殺菌,發生病蟲害要及時防治,而藥品要兼顧真菌及細菌的防治,混合使用效果較好。黴素類的殺菌劑最好不用,尤其是四環黴素,容易對植株葉片產生藥害。

立枯病

多發生在小苗出瓶期,植株受害後在幼苗的根莖基部腐爛,幼苗倒伏。受害部位下陷縮,呈黑褐色,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菌絲體。發生嚴重時,幼苗大量死亡。防治方法:降低種植密度,確保蘭園內通風透氣。及時除去已發病的植株,基質不能長期積水,幼苗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80%大生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3次。 褐腐病 多發生在葉面,呈水漬狀黃色病斑,並逐步擴展成條斑,最後變褐色腐死。高溫多濕時發病嚴重,多發生在中、大苗期。防治時應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可用25%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和72%的農用鏈黴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施用1次,連續2-3次。

軟腐病

在通風不良、過量施用氮肥時易發生。主要通過傷口或氣孔侵染幼嫩植株,初期由細菌侵入葉片,產生水漬狀病斑,逐漸導致葉片變黃、發黑甚至植株死亡。該病是苗期最嚴重的病害,在中、大苗期也時常發生,嚴重時造成大批小苗死亡。及時預防是控制該病的關鍵,應多通風,避免溫度與濕度過高,並應注意氮肥不能過多、盆中植料太濕及移栽過程中的機械損傷。可選用25%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藥劑進行輪流使用。發生病重時,先剪除病葉,然後用農用鏈黴素2000倍液與百菌清1000倍液的混合液,每隔10天噴1次,連噴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褐斑病

高溫高濕環境及葉片積水時極易引發該病。受感染的葉片,最初形成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在適宜的環境下,逐漸擴大形成水浸斑,嚴重時會造成整片葉褐變。病斑內含較多具有侵染力的細菌,通過澆水等方式可造成二次感染。防治時應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可採用蘭病必治、甲基托布津、硫黃鏈黴素、72%農用鏈黴素等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並交替使用,同時及時切除病葉的感病部位,塗抹抗生素藥劑。
炭疽病 主要危害葉片,在發病初期,病斑呈褐色凹陷小點,後期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呈凹陷,易破裂。由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引起,應及時剪除病斑,並配合噴藥。可選用甲基布托津、多菌靈、炭疽靈、百菌清和代森錳鋅等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10-15天噴1次。高溫高濕季節增加噴藥次數,可每隔5-7天噴1次,連續3次。

黑腐病

又稱疫病,是最嚴重的蘭病,多發生於新生幼嫩葉及葉片,初期呈水漬狀大小的病斑,2-3天后迅速向上下擴展呈深褐色至黑褐腐爛,高溫多濕時侵染葉面,呈大量水漬狀大斑塊。通常在水肥管理不當、盆土高濕、肥重時發病。防治方法:保持溫室通風透氣,並做好預防工作。可用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一旦發病,要嚴格控水,避免基質過飽和狀態。幼苗發病時應立即清除。中大苗發病時用消毒過的器具剪除病葉,傷口塗上殺菌劑,如苯基酚鈉溶液。嚴重時需整株清除,以免病菌擴散。可交替使用72%杜邦克露600倍液、杜邦抑快淨2000倍液、58%艾德400-600倍液、殺枯淨或80%鋅錳乃浦500倍液噴灑防治,視病情每隔7-10天1次,共噴3-4次。也可用鏈黴素1000倍液防治。

萎蔫病

染病後植株矮小、萎縮、黃化。防治應以防為主,發病前噴施蘭病必治、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等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3-4次。若出現嚴重病株要及時清出溫室,並用殺菌劑消毒溫室內的栽培床架。在發病初期以及雨天過後噴施1000倍液的敵克松或快活靈微生物菌劑500倍液,每隔7天噴施1次,連噴施3-4次。

根腐病

植株受害後矮化,不能正常開花,大部分根腐爛,即枯萎死亡。該病因基質帶病菌傳播侵染,或氮肥施用過多引起。防治方法:消毒基質後再種植,病土可換無病土,用敵克松800倍液消毒基質。在生長期避免氮肥過多,發現個別病株應及時清出室外,並立即用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6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對花盆連株灌根1次,連續3-4次。

白絹病

多發生於根、莖基部及葉片,造成根莖腐爛、葉片軟腐。溫室要注意通風,盆花間距不能太密。發病時可施用蘭病必治800-1000倍液,或50%福多寧1000倍液,或75%滅普寧2000倍液,每周1次,連續3-5次。也可用1%硫酸銅液澆灌苗的根部,對有病污染的盆花應清出溫室外燒毀。

蟲害

  • 在高溫多濕的環境條件下,如果通風不良容易滋生介殼蟲。光照不足和雨天易使蝸牛和蛞蝓大規模發生。但過分乾燥同樣易滋生蚜蟲、紅蜘蛛、薊馬等蟲害。
  • 介殼蟲:可噴施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
  • 蚜蟲:危害幼嫩葉及花芽,被害後的幼葉停止生長,以春季危害嚴重,應在抽葉期選噴吡蟲啉或腚蟲脒乳油1500倍液防治。
  • 紅蜘蛛:一般殺蟲劑無法殺死,必須使用殺蟎劑。
  • 薊馬:蟲體極小,主要咬食花芽、葉芽,藏匿於栽培介質中。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全面噴施於植株及周圍地面、鐵架等處。
  • 蛾類幼蟲:多發生於春初,一旦發現,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2.5%敵殺死2000倍液或90%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噴霧防治。
  • 蝸牛和蛞蝓:防治應注意環境清潔,在地面撒石灰粉,即可殺死大量成蟲。也可用蛞剋星顆粒劑誘殺,或向葉面噴霧2.5%的敵殺死2000倍液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