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多環海龍,Haliichthys taeniophora (J. E. Gray, 1859),海龍科多環海龍屬的一個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帶狀多環海龍
- 拉丁學名:Haliichthys taeniophora (J. E. Gray, 1859)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棘背魚目
- 亞目:海龍亞目
- 科:海龍科
- 亞科:海龍亞科
- 屬:多環海龍屬
- 種:帶狀多環海龍
-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分布:印度-太平洋區
- 英文名:Ribbon Seadragons
基本信息,英文俗名,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命名者:Gray,1859
棲息深度:1-16米
中文名:帶狀多環海龍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海龍科
經濟性:否
科號科名: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否
中國大陸名:印尼帶狀多環海龍
最大體長:30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海龍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英文俗名
Ribboned pipefish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頭、軀幹及尾部常具分枝之細皮帶或皮辦。骨環19+44-45;背鰭位於軀幹部,鰭條數24-26;胸鰭鰭條數20-21。生活時,體色多變,從淺水域的黃綠色到較深水域的紅色或褐色。
棲所生態
卵胎生的。雄魚具孵卵袋。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伊里安加亞(北海岸與丹娜美Tanamerah海灣)附近的印尼水域、西部澳洲鯊魚灣的周圍水域到在昆士蘭省北部的托里斯海峽(Torres),以及台灣西南部外海。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