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斑海豹

帶斑海豹

海豹科(Phocidae)動物,無耳殼,學名Histriophoca fasciata。分布於北太平洋和白令海。雄體可長達1.7公尺(5.6呎),重95公斤(210磅)。黑褐色,有淺黃色寬頻條狀紋。雌體較小,和幼體一樣顏色較淡,帶狀斑紋不明顯。帶斑海豹單獨生活,或成小群,以魚、槍烏賊和其他海洋動物為食。愛斯基摩人愛其皮,日本人亦加以獵取,雖然數量並不是很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帶斑海豹
  • 拉丁學名:Histriophoca fasciata
  • 別稱:帶紋海豹
  • :動物界
  • :海豹科
  • 分布區域:北太平洋和白令海
帶斑海豹介紹,分布,體形特徵,食性,特性,遷徙習慣,

帶斑海豹介紹

帶斑海豹介紹
帶斑海豹
ribbon seal
亦譯帶紋海豹。

分布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溫帶、寒溫帶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類動物,分布區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島嶼,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鮮海等。它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渤海和黃海,偶見於南海。
在大連地區的詳細分布主要為遼東灣一帶,遼河入海口盤錦地區為棲息繁衍地,大連沿岸,長興島、旅順沿岸等區域為其遷徙必經之地。
帶斑海豹

體形特徵

它的身體肥壯而渾圓,呈仿錘型,體長約1.2~2米,體重約100公斤,全身生有細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並布有不規則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點,腹面乳白色,斑點稀少,雄獸略大於雌獸。頭圓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寬,唇部觸口須長而硬,呈念珠狀,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沒有外耳廓,也沒有明顯的頸部,四肢短,前後肢都有五趾(指),趾間有皮膜相連,似蹼狀,形成鰭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銳的爪。前肢狹小,後肢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側長而內側短,尾短小,僅有7~10厘米長,夾於後肢之間,聯成扇形。前肢朝前,後肢朝後,不能彎曲,游泳的姿勢就像人伸開手腳俯臥的樣子,這種體型十分適宜在大海中游泳。
帶斑海豹

食性

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食性較廣,主要取決於季節、海域及所棲息的環境。在黃、渤海,春夏季捕食鯡、玉筋魚、小黃魚等,秋冬季節則多以梭魚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還捕食鱈、鮭等魚類。其他食物包括各種甲殼類、頭足類等海洋性動物。

特性

分子遺傳學研究證明,在全球斑海豹大家族中,遼東灣斑海豹最為‘另類’。”遼東灣斑海豹與其他繁殖區的斑海豹有遺傳差異,屬於獨立的類群,因此被命名為“遼東灣斑海豹”。 遼東灣斑海豹自古就有不與別處斑海豹通婚的習俗,它們至今還保持著非常純正的遼東灣血統。遼東灣斑海豹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偏低,種群生存能力較弱。這可能與過度捕撈導致種群數量不足,逼得遼東灣斑海豹近親結婚有關。也可能與遼東灣海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這個種群的生存能力下降有關。當然,這些只是猜測,目前還沒有科學定論。”

遷徙習慣

大連胡平島、盤錦雙台河、山東廟島群島三個地點進行放生。斑海豹每年的11月下旬洄游到遼東灣,旅順的雙島是它重要的洄游通道,瓦房店市長興島的外海是它的主要棲息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