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貽歌者》是晚唐詩人鄭谷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詩人採用由遠及近、步步引入的寫作手法,表現了詩人對歌者歌唱藝術的敬佩,同時又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席上貽歌者》
- 作者:鄭谷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席上貽歌者
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5。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貽:贈給。
2、九衢:猶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
3、清歌:清脆的歌聲。
4、倒:斟酒。
5、金壺:紋飾華麗的金色酒壺。
6、鷓鴣:指《鷓鴣曲》。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樓台位於繁華的街道旁,周圍繁花似錦。樓上正燈紅酒綠,清唱一曲後,又是一番觥籌交錯。
在座的亦有來自江南的遊子,不要再迎著春風唱讓人思鄉的《鷓鴣》了。
創作背景
在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備樂,用歌唱或演奏來勸酒、助興。這首詩從題目看,鄭谷當時是在長安,歌者唱的曲子是《山鷓鴣》或《鷓鴣曲》,相傳這個曲調是“效鷓鴣之聲”,曲調哀婉清怨.歌詞多是抒發相思別恨的。詩人聽後有感而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人以寄語歌人的方式,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情懷之孤寂潦倒。
第一、二兩句描寫歌唱環境。“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寫長安的酒家歌樓,這是一個引子。這兩句詩,採用了由遠而近、由外及內、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輪明月;地上,萬家燈火,街市上行人車馬來來往往,展現的是一幅繁華都會的景象。接著便是一座高樓的外景,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照著它周圍盛開的鮮花。畫外音,是聲聲動人心弦的歌聲。再接下去是酒樓上,燈紅酒綠,年輕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後,便是一番斟酒、敬酒、舉杯、言笑等景象,這兩句詩把時間、地點、環境、宴席、歌者、聽者,還有歌助酒興的歡悅氣氛都表現出來了。詞簡意豐,有虛有實,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第三四兩句描寫歌清酒興。歌,愈聽愈動情;酒,愈飲愈有興,歌聲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而且,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說:“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據說鷓鴣有“飛必南翥”的特性,其鳴聲像是“行不得也哥哥”。《鷓鴣曲》就是“效鷓鴣之聲”的,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也大多抒發相思別恨。儘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夜月、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從後二句中自稱“江南客”,可看出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所撩動。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鷓鴣曲》,難免產生“遊子乍聞征袖濕”(《鷓鴣》),終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詩人向歌者請求莫唱《鷓鴣》了,充分體現了歌聲具有使人迴腸盪氣的魅力。
詩人把此詩贈給歌者,實際上是意味著詩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詩人也期望歌者能夠成為這“心聲”的知音。這就使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辭淺意深,曲折感人。
名家點評
清代學者潘德輿:鄭谷“揚子江頭”一絕,今古流誦。然“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何不以此“鷓鴣”得名?
清代學者俞陛雲:李白越中詩“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鄭谷贈歌者詩:“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因其淒音動人,故懷古思鄉,易生惆悵也。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910),唐代詩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光啟三年(887年)進士,官右拾遺,歷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風格清新通俗,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為“芳林十哲”之一。主要作品有《雲台編》、《宜陽集》、《外集》、《鷓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