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袁宜

東漢中晚期,從原始瓷蹣跚走來的成熟瓷器終於在浙江省上虞市的曹娥江中游地區創燒成功。隨著制瓷技術的播撒張揚,一個頗具規模的瓷窯體系迅捷在寧紹地區形成,其偉岸雄風一直接續到北宋,它就是人們普遍所稱的越窯。

基本介紹

  • 本名:師袁宜
  • 字號:不詳
  • 所處時代:三國·吳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
  • 主要作品:青瓷虎子
  • 主要成就:三國時期吳國制瓷名匠
師袁宜,三國時期吳國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制瓷名匠。一九五四年南京發現吳趙士岡墓,有瓷虎子,銘云:“赤烏十四年(一五一)會稽上虞師袁宜作。” 《考古學基礎》
三國鼎立後,“有吳之務農重谷,始於此焉”。農業的發展為制瓷業提供了保證,而人口的增長和厚葬風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應增加。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帶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產急劇發展,以至迎來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其時,在青瓷的發源地上虞,湧現了一大批如師袁宜、范休可、項霸等制瓷名匠。他們的作品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縣市大量出土。1945年,江蘇省南京市光華門外趙士崗發現吳趙士岡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字。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瓷器款識,十三個字,集紀年、燒制地點和窯工姓名為一體,是當時存在瓷業“官窯”的重要依據。赤烏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大帝孫權的第四個年號,赤烏十四年是公元251年。由此可見,師袁宜,是三國時期吳國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制瓷名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