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新論/當代教育新理論叢書

師德新論/當代教育新理論叢書

我們是開發中國家,要抓住機遇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不能僅靠我國廉價勞動力、消耗自己的自然資源或依賴已開發國家的.現成的產品來發展經濟。而是靠“治本”的方法來解決,這個“本”即是教育,就是靠教育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能力,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使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我們黨制定的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是實現教育騰飛的雙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的教育法制是實現正常教育的有力保障。但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是說,“政”和“刑”強制的規範遠遠不能替代“德”和“禮”的教育規範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以德治教,加強師德建設是當代中國教育的重要課題。弘揚優秀的教育道德思想,塑造優良的教育道德典範,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養成一種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圍和育人環境,使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基本介紹

  • 書名:師德新論/當代教育新理論叢書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400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 作者:楊賢金 石鳳妍
  • 出版日期:200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356784
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以德治教--新時期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方略
一、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教一
(一) 以德治教,把教育構建成為先進文化高地
(二) 以德治教,實現科教興國的歷史任務
(三) 以德治教,推進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
二、以德治教的時代特色
(一) 教育道德及教育道德建設的時代意義
(二) 新時期的以德治教--高起點、高定位的目標體系
(三) 新時期的以德治教--重教育、重管理、重實踐的建設理念
(四) 新時期的以德治教--傳統繼承與教育創新
三、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相結合
(一) 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從治國方略到教育發展戰略
(二) 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的辯證統一
(三) 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實現教育騰飛之雙翼
四、以德治教是一個系統工程
(一) 以德治教以師德建設為核心
(二) 以德治教以幹部道德建設為龍頭
(三) 以德治教以提高學生整體道德素質為重要任務和最終目的
(四) 在教學科研各環節貫徹以德治教
(五) 在管理和服務各項工作中貫徹以德治教
(六) 以道德思想為核心構建校園文化
(七) 以德治教系統工程

第二章 以德治教是師德建設的思想和實踐基礎
一、以人為本的德治理念是師德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 以人為本、以德育人是德治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
(二) 堅持教育公正是以人為本的德治理念的體現
(三) 重構敬業奉獻與成就自我相統一的師德意識
二、德治管理是師德建設的實踐指南和手段
(一) 德治目標是對師德建設的具體要求
(二) 以教師為本的德治管理理念是師德建設原則的依據
(三) 德治的主體管理體制是師德建設的有效實踐模式
三、德治文化是師德建設的環境支持與資源保障
(一) 德治文化對師德建設的促進意義
(二) 以德治教的教育內部道德文化環境對師德養成的作用
(三) 維護教育公正,促進師德建設
四、以德治校,營造師德建設的實踐環境和實踐要求
(一) 以德治校,為師德養成提供實踐環境
(二) 以德治校的根本目標是以德育人
五、教學道德是對師德的具體規範
(一) 學校教育工作的道德要求
(二) 教學道德是學校教育道德的重心
(三) 構建教學道德規範,提高師德素質水平
六、促進教師自身發展是以德治教與師德建設的共同主題
(一) 促進教師發展是以德治教的基本原則和師德建設的根本任務
(二) 敬業奉獻與成就自我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三章 師德建設是以德治教的核心
一、師德關係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一) 以優良師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二) 以優良師德啟發學習興趣,樹立良好學風
(三) 以德育人,促進學生成才
二、師德關係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
(一)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
(二) 教育者主動接受再教育,促進師資水平提高和教師隊伍整體最佳化
(三) 教師隊伍新老接替與師德傳承
三、以師德建設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 師德建設與學科發展
(二) 師德建設與學校管理
(三) 師德建設與校風校紀
(四) 師德建設是以德治教的核心和保證

第四章 我國教師隊伍整體職業道德現狀
一、優良師德占主導地位
(一) 政治可靠,品德優良
(二) 業務才能,堪當重任
(三) 愛生如子,育人有方
(四) 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五) 師德建設,成效斐然
二、當前師德方面問題的存在及主要根源
(一) 師德方面問題的存在
(二) 教育教學管理中道德失范現象的存在
(三) 師德缺失的主要根源
三、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其對師德的折射
(一) 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二) 師德、校風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師德建設對學生德育的重要性

第五章 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教育道德
一、倫理道德: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
(一) “德教為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
(二) “五常”: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三) “德教”:中國傳統“德治”政治的基本策略
(四) “德教”:中國古代選才的基本依據
(五) 治國化民: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歷史作用
二、立德育人:中國優良的師德傳統
(一) 師德形成:中國古代師德理論的發展軌跡
(二) 師德觀念:中國古代師德理論的基本內涵
(三) 師德規範:中國古代對教師言行的基本要求

文摘

(二)教學道德是學校教育道德的重心
教學道德是學校教育道德的核心,這是由教學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決定的。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最終目標,教學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徑和形式。教學的重要性決定了教學道德的重要作用。教學道德是教與學的行為規範,是形成教學秩序、維護教學公正和實現教學目的的保障。教學道德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共同的規範、準則。
教學道德從教的方面來說,要求教師有“教德”,即:堅持教學的教育性,通過教學促進品德發展;堅持教學的科學性,傳授科學知識與精神;堅持教學的啟智性,發展學生的智力素質;重視教學的個別性,注重因材施教;重視教學的協調性,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堅持教學的公正性,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
從學的方面來說,要求學生有“學德”:發揚學習的主體性,強調自主學習;發揚學習的自覺性,具有勤奮好學的態度與精神;發揚學習的創新性,進行研究性學習,養成疑問、思考、探索、操作的習慣與實踐能力。
從教與學的相互關係來說,要求教學具有互動性,教學相長,相互促進;民主性,師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發展。
(三)構建教學道德規範,提高師德素質水平
教學道德是學校教育道德的重心,教師的教學道德素質是師德的核心素質。

後記

2001年12月,由教育部主辦的“中國師德建設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這次盛會是教育部貫徹江澤民同志“以德治國”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一項重大舉措。會議圍繞“‘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這一主題,分析了當前我國師德基本狀況,總結了師德建設的基本經驗,研討了中國師德建設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取得了一批頗有價值的理論成果。這次大會對於推進全國師德建設的實踐,以德治教,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會後,教育部師範司組織力量撰寫中國師德建設叢書工作,作為這次論壇的理論成果。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我們承擔了《師德新論--以德治教與師德建設》一書的撰寫任務,感到責任重大和光榮。經過大家的辛勤努力,2002年10月於天津大學召開了全體作者通稿會。我們希望以此書作為“中國師德建設論壇”的紀念性成果。
本書的主編為天津大學楊賢金教授和石鳳妍教授。參加本書各章撰寫工作的同志有:天津大學楊賢金、石鳳妍(第一章),廣州現代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李季(第二章),天津大學王新農(第三章),天津大學石鳳妍(第四章、第六章第一節),華中師範大學何祥林、廖衛鵬(第五章),天津教育科學院李玉民(第六章第二、三節),天津大學楊勁松(第七章),《德育報》張國宏(第八章),華南師範大學林偉健、張齊學(第九章),廈門大學林志成(第十章),天津大學李樹業(第十一章)。

序言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發顯示出教育的基礎性、前瞻性地位。我們是開發中國家,要抓住機遇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不能僅靠我國廉價勞動力、消耗自己的自然資源或依賴已開發國家的.現成的產品來發展經濟。而是靠“治本”的方法來解決,這個“本”即是教育,就是靠教育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能力,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使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我們黨制定的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是實現教育騰飛的雙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的教育法制是實現正常教育的有力保障。但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是說,“政”和“刑”強制的規範遠遠不能替代“德”和“禮”的教育規範所起到的教化作用。
以德治教,加強師德建設是當代中國教育的重要課題。弘揚優秀的教育道德思想,塑造優良的教育道德典範,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養成一種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圍和育人環境,使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