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造就了我:一個英國人在舊上海的往事》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國造就了我:一個英國人在舊上海的往事
- 外文名:Empire Made Me: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
- 作者:羅伯特•畢可思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359頁
- 開本:16
- 定價:48.00
- 譯者:金建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100380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帝國造就了我:一個英國人在舊上海的往事》通過小人物廷克勒的經歷,描述了一個普通英國人在舊上海的生活,為我們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圖景。《帝國造就了我:一個英國人在舊上海的往事》也是研究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參考資料。1919年,剛從“一戰”退伍回家的廷克勒(1898—1939)生活前景灰暗,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而想在戰後找到工作並不容易。所以當他從當地報紙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員時,他決定嘗試一下。他被錄取了,在那個陌生而遙遠的東方大都市他要開始一個嶄新的生活,也將在那結束他的一生……
編輯推薦
對最鼎盛時期的上海的引人入勝和精妙無比的生動寫照
作者簡介
羅伯特·比可思(Robert Bickers),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史、殖民史,尤其是大英帝國和近代中國的關係,以及上海近代史(1843-1950)。著有Britain in China: Community,Culture and Colonialism,1900-49(1999),Empire Made Me: 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2003)。他同時主持有關近代中國海關研究以及有關近代中國歷史照片的項目,擔任英國校際中國中心(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聯執主任
媒體推薦
《帝國造就了我》是對鼎盛時期的上海的引人入勝和精妙無比的生動寫照。
——《亞洲書評》
多么奇特而英勇的一個人的肖像。
——《星期日時報》
一段令人神往的帝國回憶……值得一讀。
——《格拉斯哥先驅報》
今年最引人入勝的關於真實生活的書籍之一。
——《南華早報》
——《亞洲書評》
多么奇特而英勇的一個人的肖像。
——《星期日時報》
一段令人神往的帝國回憶……值得一讀。
——《格拉斯哥先驅報》
今年最引人入勝的關於真實生活的書籍之一。
——《南華早報》
圖書目錄
1帝國世界1
2上海之前20
3上海,191941
4上海工部局巡捕房67
5上海偵探98
6“學會成為一個男人”134
7“美好的古老中國”的結束167
8我們所不知道的206
9在帝國世界中漂泊227
10帝國公民的死亡259
11餘波297
12我們完了338
2上海之前20
3上海,191941
4上海工部局巡捕房67
5上海偵探98
6“學會成為一個男人”134
7“美好的古老中國”的結束167
8我們所不知道的206
9在帝國世界中漂泊227
10帝國公民的死亡259
11餘波297
12我們完了338
序言
1919年,剛從“一戰”退伍回家Robert Maurice Tinkler(1898—1939)的生活前景灰暗,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而想在戰後找到工作並不容易。所以當他從當地報紙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員時,他決定嘗試一下。他被錄取了,在那個陌生而遙遠的東方大都市他要開始一個嶄新的生活,也將在那結束他的一生。
最開始的生活似乎挺如意,作為租界中的一個英國人,Tinkler是租界統治集團的一員,儘管是最底層的工作人員。對於被統治的華人有頤指氣使的權利,甚至早上會有華人僕人預備早餐。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東亞最繁華的城市,城市生活的五光十色讓這個英國蘭開夏郡出生的鄉下人見識了紙醉金迷的繁華,當然只是那些他的薪水能負擔得起部分。
Tinkler的語言天賦使他警局裡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他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偵探,並沿著晉升序列緩慢地往上爬著。然而隨著中國國內政治的變化,民族主義熱潮逐漸升起,包括英國人的外國人在日子變得越來越艱難,其中包括著名的五卅慘案(1925)。同很多其他同事一樣,Tinkler希望用酒精來麻痹自己,但這種導致了他在1930年被以瀆職的緣故從警局開除。不擔任公職的英國人一般會被送回國內,但Tinkler去了趟嚮往已久的美國之後又回到了上海,因為他似乎已經無處可去。
從1931年到1934年,Tinkler從蹤跡中消失了,因為沒有資料可供參考。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他在上海的外國人公司里任職,以此謀生。儘管現在已經是個普通的外國人,但他火爆的脾氣仍然使他惹禍不斷,包括在南昌因為“衣冠不整”有違“新生活運動”要求而與當地人發生糾紛,以及在1939年在與日本人的爭執中揮舞著手槍爭辯而被毆打致死,引發了日本和英國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糾紛,吸引了一時的“風光”。
在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Tinkler既不被視作大英帝國的公務員因公殉職(因為已經被開除),也不被看做對日戰爭的戰爭死難者(因為兩年後的1941年英國才對日宣戰),於是他就靜靜地躺在上海的公共墓地中,作為小人物消失在歷史的時間裡。直到作者接觸到Tinkler寫給家裡的通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將他從各種資料中挖掘、復原了出來,寫就了這部精彩的“biography of a nobody”。
帝國造就了我正如書名說提示的,進入二十世紀,大英帝國已如落日餘輝,但她仍然在造就一代代英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大英帝國造就了Tinkler,也是大英帝國毀滅了Tinkler。說實話,Tinkler並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暴力傾向明顯,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滿腦袋種族主義思想,極端蔑視華人、印度人。但這種思想對於帝國輝煌下的普通英國人中間並不罕見。因此,相對於英帝國殖民史的“宏大敘述”,這本書為換個視角深入普通英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精彩的描述,是這些普通人構成了大英帝國在各殖民地(或中國的租界)的統治,是這些人的家裡陳列著從中國帶回來的各式紀念品,是這些人不時提醒著現代英國人他們昔日的輝煌。
歷史學的想像力 在本書第三章,隨著初到上海的Tinkler的視角,作者細細勾畫了一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大上海。在隨後的章節里,作者用豐富的細節(有時可能太過細節了)描繪了當時大上海的租界及其中外國人的生活,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歷史、構成和運作,是研究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參考。相較於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的《上海警察:1929—19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本書對於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內部構成、日常運作以及歷史變化有著更深入的研究。
從Tinkler不多的通信、相冊及各處的資料中還原一個普通人的經歷,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作者做到了。當然,這種想像力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在缺乏直接資料的部分,作者只好利用史料和其他人的生活經歷來合理地推測Tinkler可能會怎么做。即便如此,當Tinkler被警局開除時,還是不禁使人驚訝和擔心他的命運,而當Tinkler命喪異國他鄉時,也不能不令人同情和惋惜。正如英國歷史學家理察德德·科伯所說:“歷史學家……的主要目標就是使死者復活。”
最開始的生活似乎挺如意,作為租界中的一個英國人,Tinkler是租界統治集團的一員,儘管是最底層的工作人員。對於被統治的華人有頤指氣使的權利,甚至早上會有華人僕人預備早餐。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東亞最繁華的城市,城市生活的五光十色讓這個英國蘭開夏郡出生的鄉下人見識了紙醉金迷的繁華,當然只是那些他的薪水能負擔得起部分。
Tinkler的語言天賦使他警局裡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他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偵探,並沿著晉升序列緩慢地往上爬著。然而隨著中國國內政治的變化,民族主義熱潮逐漸升起,包括英國人的外國人在日子變得越來越艱難,其中包括著名的五卅慘案(1925)。同很多其他同事一樣,Tinkler希望用酒精來麻痹自己,但這種導致了他在1930年被以瀆職的緣故從警局開除。不擔任公職的英國人一般會被送回國內,但Tinkler去了趟嚮往已久的美國之後又回到了上海,因為他似乎已經無處可去。
從1931年到1934年,Tinkler從蹤跡中消失了,因為沒有資料可供參考。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他在上海的外國人公司里任職,以此謀生。儘管現在已經是個普通的外國人,但他火爆的脾氣仍然使他惹禍不斷,包括在南昌因為“衣冠不整”有違“新生活運動”要求而與當地人發生糾紛,以及在1939年在與日本人的爭執中揮舞著手槍爭辯而被毆打致死,引發了日本和英國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糾紛,吸引了一時的“風光”。
在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Tinkler既不被視作大英帝國的公務員因公殉職(因為已經被開除),也不被看做對日戰爭的戰爭死難者(因為兩年後的1941年英國才對日宣戰),於是他就靜靜地躺在上海的公共墓地中,作為小人物消失在歷史的時間裡。直到作者接觸到Tinkler寫給家裡的通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將他從各種資料中挖掘、復原了出來,寫就了這部精彩的“biography of a nobody”。
帝國造就了我正如書名說提示的,進入二十世紀,大英帝國已如落日餘輝,但她仍然在造就一代代英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大英帝國造就了Tinkler,也是大英帝國毀滅了Tinkler。說實話,Tinkler並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暴力傾向明顯,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滿腦袋種族主義思想,極端蔑視華人、印度人。但這種思想對於帝國輝煌下的普通英國人中間並不罕見。因此,相對於英帝國殖民史的“宏大敘述”,這本書為換個視角深入普通英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精彩的描述,是這些普通人構成了大英帝國在各殖民地(或中國的租界)的統治,是這些人的家裡陳列著從中國帶回來的各式紀念品,是這些人不時提醒著現代英國人他們昔日的輝煌。
歷史學的想像力 在本書第三章,隨著初到上海的Tinkler的視角,作者細細勾畫了一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大上海。在隨後的章節里,作者用豐富的細節(有時可能太過細節了)描繪了當時大上海的租界及其中外國人的生活,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歷史、構成和運作,是研究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參考。相較於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的《上海警察:1929—19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本書對於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內部構成、日常運作以及歷史變化有著更深入的研究。
從Tinkler不多的通信、相冊及各處的資料中還原一個普通人的經歷,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作者做到了。當然,這種想像力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在缺乏直接資料的部分,作者只好利用史料和其他人的生活經歷來合理地推測Tinkler可能會怎么做。即便如此,當Tinkler被警局開除時,還是不禁使人驚訝和擔心他的命運,而當Tinkler命喪異國他鄉時,也不能不令人同情和惋惜。正如英國歷史學家理察德德·科伯所說:“歷史學家……的主要目標就是使死者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