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宮廷的深處

帝國宮廷的深處

《帝國宮廷的深處》是2008-07-01徐連達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連達。

基本介紹

  • 作者:徐連達
  • ISBN:9787811183436
  • 頁數:273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徐連達
  • 出版時間:2008-07-01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徐連達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精心研究、撰寫的這部關於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帝制度的學術著作,既有對皇帝的稱號、璽寶、符章信物、服食起居、祭祀典禮、朝儀、避忌等制度層面的研究,又有對皇帝治道與治術、帝王政治行為與王朝更替、皇帝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消亡等思想層面的批判反思,指明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封建帝國的靈魂和核心,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極其神奇的影響。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顧歷史,皇帝制度精華與糟粕並存,積極與消極同在。我們今天研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制度,要拿出自己的眼光和判斷,這也是我們關注帝王制度最基本的出發點。我們要全面正面地汲取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遺產精華,擺脫帝王制度、帝王思想的影響,走出對帝王崇拜的迷津,還帝王本來的真面目,更好地把握今天,探索未來。
本書是一部揭示帝國宮廷深處政治秘密、詮釋中國皇權制度優劣短長的歷史學術著作。 內容涵蓋了從禮儀制度上研究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的稱謂、諡號、廟號、服飾、飲食起居包括宮闕園苑的建築、祭祀、典禮、朝會的儀式,以及種種忌諱等;從君臣關係,主要是從皇權與相權的演化過程中考察各個王朝官僚機構的組織體系及其運行方式;探究與帝王的后妃、母族相關的後宮制度及外戚與宦官的關係;透視帝王統系的血緣關係,包括帝王的繼承權,諸如東宮制度及宗室藩王等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帝王制度的上層人際關係的核心部分,貫穿於二千餘年的各個封建王朝。通讀本書,將帶您走出帝王蔥白的歷史迷津,還原帝王本來的真實面目。
前言
總論封建政體的核心——帝王制度
上編 皇帝制度的產生
第一章 由君王到皇帝
一、皇帝制度產生前統治者的種種稱謂
1 後與群後
2 王、皇、帝諸稱呼的出現
二、皇帝制度的確立
三、皇帝的種種稱謂
第二章 皇帝的稱號
一、皇帝的尊號、諡號與廟號
1 尊號
2 諡號
3 廟號
二、國號與年號
1 國號
2 紀年制度的確立
3 紀年的意義與象徵
第三章 皇帝的服食起居
一、服食制度
1 服色
2 飲食
二、都城、宮闕、園苑
1 都城、宮殿的建置
2 宮闕、園苑的華麗
三、儀衛、鹵簿
第四章 皇帝的祭祀典禮
一、宗廟與陵寢
1 宗廟
2 陵寢
3 帝王厚葬之風
二、祭祀天地
1 郊祀
2 封禪與巡守
3 祭社稷、先農
三、前代帝王廟及其它諸廟的祭祀
1 前代帝王廟的祭祀
2 文廟、武廟的祭祀
3 其它諸廟的奉祀
第五章 假借天意的皇權附飾與皇權行使的憑信
一、天命論與祥瑞休符
1 天命論的歷史發展
2 祥瑞休符種種
二、皇帝的璽寶與符節信物
1 璽寶
2 符節
三、詔敕文書
1 皇帝的下行文書——詔敕諭旨
2 臣僚的上行文書——奏議表疏
第六章 朝儀與避忌
一、朝會、朝參與朝儀
1 朝會
2 朝參
二、對皇帝的種種避忌
1 對皇帝的避諱
2 對皇帝死喪忌日的禮法避忌
3 服飾徽記的避忌
4 刑律中維護皇帝權威的種種規定
下編 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制度的批判與總結
第七章 皇帝統治下的治道與治術
一、皇帝制度與禮樂刑政
二、治道——思想理論的演進
第八章 皇帝制度的歷史作用
一、大一統下的燦爛文明
1 精美絕倫的手工技藝
2 奇瑰壯麗的建築與雕塑
3 精妙奧博的歷算與醫學
4 豐富多彩的文史圖籍
5 獨特卓絕的書畫藝術
二、政治家族化下的君臣民關係
三、帝王的政治行為和歷史作用
第九章 政治改革與王朝更替
一、由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二、改朝換代下的政治改革
1 通過政變方式進行的改朝換代
2 通過戰爭或農民起義方式進行的改朝換代
3 由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朝換代
第十章 皇帝制度的消亡
一、帝制消亡的諸因素及其特點
二、帝制的復辟與反覆辟
附錄
文獻略釋
班彪《王命論》
傅斡《王命敘》
王夫之《讀通鑑論》(節選)
“皇帝”這個詞,對於中國人民來說,無論是男女老幼可說是人人皆知,而對於皇帝制度則恐非人人皆能了了。在中國,皇帝制度曾存在二千餘年之久,它是封建專制制度的靈魂和核心,在神州大地上曾產生過極其神奇的力量,並使人感到它具有無處不在的威力。
皇帝,在他存在的那個時代,曾長久地被神化為天帝的兒子,是代天治民、主宰全國臣民的君主。他的話是金科玉律,他的意旨為全國臣民所必須遵守,不可違背。他處於高高在上的獨尊地位,掌握著對全國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一國發號施令;他在生活上,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娶、壽誕,處處都有著一整套嚴格規定的儀制。
他的政治行為決定或影響著全國臣民的生計。一個英明有為的皇帝可以使國家富強,而一個庸劣的皇帝卻可以使社會腐敗、生靈塗炭,乃至使整個國家瀕於危亡。
但歷史畢竟是人民創造的。它的演進並不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皇帝個人的作用,最多也只能推動或延緩歷史的進程,卻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規律,阻擋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
清末,由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推翻了清室的專制統治。歷經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終於在神州大地結束了它的歷史命運。
但是,舊思想和舊制度仍在頑強地作垂死的掙扎。清王朝被推翻了,但天安門的宮牆內,帝制並沒有立即消失,那些舊制度的迷戀者如新軍閥頭子袁世凱和號稱辮子軍的首領張勛之流,一前一後在演出帝制復辟的醜劇。繼之,還有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植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竊據一隅,也在做稱孤道寡的帝制美夢。
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一切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復辟行為,最終只能落得曇花一現、灰飛煙滅的下場。
皇帝和皇帝制度已成為過去的歷史名詞。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帝王思想和帝王意識仍不時沉渣泛起。
朕即國家,家長制、一言堂的政治生活,人們記憶猶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借用“皇帝”這個詞也隨處可聞可見。在家庭中,被家長們所寵愛的獨生子女被稱作“小皇帝”、“小公主”;在新聞傳媒中,到處出現什麼“御茶”、“御酒”、“御膳”、“宮廷秘方”之類的廣告宣傳;在遊樂場所中,以龍袍、鳳帔的穿戴來招攬遊客的攝影留念,更是屢見不鮮。
諸如此類,展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競與古老文明結合得如此巧妙,“皇帝”這個詞仍在超越時代界限發揮著它十分光怪陸離的作用,這足以引發人們對歷史上的皇帝和皇帝制度去進行反思。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人們繼踵啟蒙思想家之後高呼民主與科學,對封建帝制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但這種口誅筆伐大多停留在歷史的表層上,即著重對帝王的予取予奪的獨斷行為及其奢侈糜爛、荒淫無恥的生活進行抨擊,而殊少深涉到對皇帝制度的歷史本質與內涵的剖析。
在這一批判反思的過程中,20世紀40年代王亞南所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可說是劃時代的。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封建皇帝制度下的官僚形態作了理論上的探討與闡發。
在最近的十餘年來的歷史反思中,史學家們也曾陸續發表過一些有關皇帝制度的批判文章。這些都對人們認識皇帝制度起到了先導的作用。
歷史是一面鏡子。多少歷代興亡事,像一聲聲從塵煙湮沒的歷史深處傳來的深沉的鐘聲,發聾振聵,催人警醒。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我們應該而且有責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認真的總結,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過去,認識今天,探索未來,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
對影響著中國二千餘年之久的中國皇帝制度,理所當然地要進行嚴肅的、認真的、深入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應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探討,是理智的分析而不是感情的詰難。 這個題目所牽涉的時間跨度是那么長,它所碰到的問題又是那么複雜,若要對皇帝制度作全面的研究,就不能只停留在歷史的表象上去批判,而應當深入到中國數千年來的典章制度中去作由表及里的探討,必須長年累月地從一大堆史料中去梳理,省悟出其中的底蘊,以揭示國情的深層認識,給今人和後人提供歷史的借鑑。
我對中國皇帝制度這個課題感興趣始於20世紀80年代之初。那時,我在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執教,講授中國政治制度史,心中便有撰寫《中國皇帝制度》一書的奢望。原先想把它寫成這樣的規模:即把它的產生、發展、演變、消亡分成若干階段,指出其中的若干特點,揭示其發展規律,同時對皇帝專制下的唯我獨尊、家天下、無視臣民權益的專斷行為作一些必要的批判。
可是當我進入角色,面對著紛繁龐雜的一大堆史料時,卻發現存在著二千餘年之久的封建皇帝制度並非是一堆腐爛的垃圾,僅以批判兩字所能了結。
它精華與糟粕並存,積極與消極同在,其間許多問題都須重新認識。比如,中國二乾多年來的歷史文明與皇帝制度之問存在著什麼聯繫;皇帝的國號、年號、尊號、廟號、諡號以及種種的儀制包含著什麼樣的社會意義;皇帝對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動以及在全國各地設立孔廟是否單純是一種迷信崇尚,還是另有政治文化要素;皇帝個人的品德才能對國家與制度發生什麼樣的影響與作用;皇位繼承人的規定與廢立之爭以及後宮制度對封建政治產生什麼樣的正負作用。
諸如此類的問題,使我的研究工作一度停頓下來而不得不去重新思考撰寫的角度。這就是說,撰寫皇帝制度應該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把它放在中國歷史總的進程中,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政治文化結合起來,作全方位的系統考察與研究,這樣,才能跳出時俗的格局而使它具有一點新意。這便是今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本書綱目和內容。
對於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歷史考訂的關係,順便在這裡作個說明。我極端重視用考據的方法整理過去的史料,因為若非經過用細緻的工夫去進行歷史考訂,其結論往往會淪於膚淺、草率,但是本書並不以考訂為滿足,若依此撰寫,必將長篇累牘使文字成倍增加。而且在封建社會中,同一制度往往會因時代的不同和帝王的態度而發生種種變異,倘若不能把握住歷史進程中的要點,則愈加考證,就會愈加顯得支離破碎,乃至要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史料中紛繁出現的各類矛盾。
考證工作是對某一具體史實的研究,只要能求出其事實真象便可說已經達到了目的,但我對皇帝制度的研究則是著重於探討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事理,發現其中的歷史聯繫並給以合理的闡釋。這樣的研究方法對於廣大讀者來說,既可以節省許多寶貴的閱讀時間,也可以避免由於史料堆砌所帶來的枯燥和沉悶的感覺。至於對一些必須引證的文字,我則放在頁下的附註來加以說明。這樣也許可以使具有歷史考證興趣的同仁們能得到部分的滿足。
本書是我向國家教委申報“八五規劃”的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楊寬先生有關先秦禮制、陵寢制度和都城研究的成果,又承台灣大學歷史系高明士教授關注,並多次惠寄他的大作,也使我獲益匪淺。本書的出版承蒙趙劍敏同志的協助,上海大學出版社姚鐵軍、李旭同志的熱情支持,他們在本書的寫作和編輯過程中前後出力甚多,尤其是責任編輯李旭同志為本書精心配置了有關插圖,於此一併表示由衷的感謝。它的出版,若能給讀者增加一些作為龍的傳人所應當了解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給進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同胞們予一點有益的啟迪,那么我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學海無涯。在本書脫稿後,仍覺得有一些當寫而未寫進去的內容,這隻好留待日後補寫了。本書的不足之處尚望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正。 徐連達
2008年3月
於上海同濟綠苑

作者介紹

徐連達,1931年生,浙江省臨海市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唐史學會、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專長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隋唐史。曾為已故陳守實教授整理《中國土地關係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與吳浩坤、趙克合編《中國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及《中華名著要籍精詮(社會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