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為底本,參照帛書《老子》乙本,郭店楚墓竹簡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本、通行本《老子》校勘、注釋並翻譯。注釋力求簡潔,譯文簡單扼要。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老子》書中所講的道理,還在每章節後增加了章節要旨。在“老子思想的探索與發現”一文中,對《老子》一書中的“道”、“德”、“無為”、“用兵”、“為道”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本書的出版,為你打開了一扇通往老子思想的大門。該書可作為廣大讀者學習《老子》的入門書,也可作為專家、學者研究《老子》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帛書老子通解
- 作者:張駿龍
- ISBN:978-7-5554-0033-2
- 類別:哲學
- 頁數:200
- 定價:28.0元
- 出版社:廣陵書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850*1168 32開
前言,註解(摘選),上篇 德經,下篇 道經,簡帛《老子》全文對照,老子思想的探索與發現,一 道之新識,二 德之新解,三 無有,四 正、奇,五 靜心思考,六 周到、細緻,七 虛無、客觀,八 清靜、無為,九 用兵,十 為道,
前言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曰字伯陽。他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其作品《老子》,又稱為《道德經》。
迄今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老子》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楚簡本《老子》(抄寫時間約在公元前374年之前)。楚簡本《老子》按其竹簡的長度及編連情況,又分為甲、乙、丙三篇,全部內容只有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其中,簡本丙中的一個章節與簡本甲中的一個章節內容基本相同。說明收藏者收集的《老子》資料可能來源不同,內容也比較散亂。楚簡本《老子》文字古樸,甚至可以說生澀難懂。只有通過參考其他版本的《老子》才能夠解讀。但這正說明了它是一個受後人改動最少的《老子》寫本。讀過楚簡本《老子》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它的“原汁原味”。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在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了甲、乙兩種寫本的帛書《老子》(抄寫時間約在公元前206年至前180年間,甲本比乙本稍早)。其中,帛書《老子》甲本是目前發現的內容相對完整的一個早期寫本,只是這個寫本的文字殘缺較多。帛書《老子》乙本應該是帛書《老子》甲本的傳抄本,其完整性比甲本要好,但部分文字的改動,卻背離了帛書《老子》甲本的本意。這或許是抄寫者參照了其他古本《老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校改過。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是北京大學於2009年初接受捐贈的一個漢簡本《老子》,它是目前保存得最好、內容最完整的一個寫本。其中的文字更接近於通行本《老子》,文章順序則與帛書本《老子》相近(“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漢簡本《老子》通假字較多,錯別字也不少。因其來歷不明,所以有人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但北大專家認為其為真品。不管怎樣,漢簡本《老子》對我們整理和研究帛書本《老子》,仍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通行本《老子》主要指王弼本、河上公本、嚴遵本、傅奕本等傳抄本、校勘本、註疏本。通行本《老子》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缺點是文字改動較多。這可能與他們所依據的《老子》寫本有關,也有可能是以訛傳訛。通行本《老子》“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這一點區別於帛書本《老子》。
如果我們將抄寫年代最早的楚簡本《老子》,當作原始本《老子》,那麼帛書《老子》甲本極有可能是在原始本《老子》的基礎上擴展、完善而來的一個全本《老子》。楚簡本《老子》的原作者應該就是老聃本人。而帛書《老子》甲本的原作者,則有可能是周太史儋於公元前400年前後所著。個人認為,不管是老聃,還是太史儋,或者《史記》中所說的老萊子,在我們心中都是老子。
……
利用楚簡本《老子》中的一些古文字,修正帛書《老子》甲本中相關字,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因為許多古文字在歷史上幾乎廢棄不用,而我在校勘帛書《老子》甲本時卻要努力恢復這些有特別含義的古文字。解讀這些古文字,有利於我們正確理解原作者的本意。
《帛書老子通解》一書,是我利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在收集了大量簡帛《老子》資料,在參考了眾多專家、學者校注的《老子》基礎上,結合個人的心得體會而完成的作品。這本書校補了帛書《老子》甲本中殘缺的文字,修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基本保留了帛書《老子》甲本的原貌。對於帛書《老子》甲本中一些容易與今文混淆的文字,也參考了漢簡本、通行本《老子》,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如“胃”校為“謂”,“皮”校為“彼”等)。最後根據帛書《老子》甲本原來的順序,參照通行本《老子》章節,對全文進行了重新分章,並注釋和翻譯。注釋力求簡潔,譯文基本體現了原文語言的生動性。為了使大家能夠更容易理解老子所說的道理,我還在每個章節的最後,增加了章節要旨。
《老子》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典之作。如果你能正確解讀《老子》這本書,能夠領悟老子思想,對你在實際中的發展、進步將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錯誤地解讀《老子》這本書,不能正確領悟老子思想,對你而言又是有害的。如老子“無為”思想,就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當從政治、思想、行為,以及人的心理上來體會和理解。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理解,就會認為老子“無為”思想是消極的、不作為的,甚至主觀地批判老子,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偏激的、非理性的。
學習《老子》並不難,只要我們能夠把握老子思想中的“道”、“德”這兩個核心,把握《老子》一書中每個章節的要點,就能明白老子所說的許多道理。而老子思想中的許多閃光點,就隱藏在《老子》一書的各個章節之中,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發現。
註解(摘選)
上篇 德經
【原文】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①,以知天道。亓出也彌②遠,亓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名③、弗為而成。(通行本 第四十七章)
【注釋】
①規(kuī),通"窺",注視。牖(yǒu),窗戶。
②彌,意更加。
③聖,繁體原字從耳從口從壬,意指善用耳又善用口,即善於傾聽、善於表達。乙本作“ ”。《管子·四時》:“聽信之謂聖。”聖人,意指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人。弗行而知、弗見而名,甲本、乙本殘缺,從漢簡本校補。
【譯文】
不出家門,而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而可以知曉天道的存在。人們出門在外,走得越遠而知道的事情反而越少。所以(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聖人,不行於外而能夠知曉一切,沒有見到事物卻能夠給事物命名,沒有實際作為卻能夠胸有成竹。
【章旨】
本章的要點是"靜心思考"。透過現象可以看本質。人們在實際中,通過觀察而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就是感性認識。通過思考而瞭解事物發展、變化的情形,就是理性認識。"不出門、不看窗外"並不是讓人們閉目塞聽,而是希望人們在對客觀世界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有所思考,使人們能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老子對"天道"的認識,就是透過"空間"這個表象而理解的。聖人善於觀察和思考,所以行事能夠胸有成竹。
下篇 道經
第五十六章
【原文】
五色使人目明①,馳騁田臘②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口相]③,五音使人之耳聾④。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⑤。(通行本 第十二章)
【注釋】
①明,諸本皆作"盲"。但"五色"(非強光)致人目盲的說法明顯錯誤。目明,意矚目,即吸引人的視線。
②馳騁田臘,乙本同,漢簡本作"驅(驅)騁田獵"。馳騁,騎馬奔跑。臘,通"獵"。馳騁田臘,意指馳馬打獵。
③[口相](shuǎng),從口、相,意指品味、回味。諸本皆作"爽"。
④聾,意指傾耳、聆聽(非指耳聾)。沉迷於音樂的人,可能會對外界聲音充耳不聞,但還不至於耳聾。
⑤去彼取此,甲本原作"去罷耳此"(罷,意指錯誤的行為。耳,意指聽取),漢簡本作"去被取此",此從乙本校正。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矚目。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難以得到的貨物,使人行為不敢大意。美味佳肴,使人回味。動聽的音樂,使人傾耳。所以聖人的為人之道是:只求填飽肚子,而不貪圖耳目的享受。因此,應當避免聲色等外物對人的誘惑,而採取聖人那樣的生活方式。
【章旨】
本章主要是"告誡人們不要迷失自我"。專注於聲色、犬馬、美味,以及難得之貨,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從而影響人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老子告誡人們不要沉迷於其中。作為現代人,適當聽聽音樂,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本身無可厚非,只是不要被那些"美好的"外物所迷惑。人的身體是最重要的,所以聖人重視吃飽飯,而不貪圖耳目的享受。
第六十六章
【原文】
炊者不立, 自視者不章,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②。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通行本 第二十四章)
炊者不立, 自視者不章,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②。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通行本 第二十四章)
【注釋】
①矜(jīn),自大,自誇。不長,意指不長進。
②餘,甲、乙本原作“[米餘](餘)”,漢簡本作“斜”,此從通行本校正。贅(zhuì),以物質錢,這裏意指拖累、妨礙。餘食贅行,意指食而不化,而妨礙人的行動。
②餘,甲、乙本原作“[米餘](餘)”,漢簡本作“斜”,此從通行本校正。贅(zhuì),以物質錢,這裏意指拖累、妨礙。餘食贅行,意指食而不化,而妨礙人的行動。
【譯文】
燒火做飯的人,不會直立他的身體。主觀、片面地觀察實際的人,不能瞭解實際。固執己見的人,不會瞭解實際中的事物。自作主張行事的人,不會有功勞。驕傲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他們的表現用“道”的原則來衡量:就像是食而不化而妨礙了他們的正常行動。萬物或許都厭惡這一點。因此,有所追求的人不會這樣。
【章旨】
本章主要是“告誡人們不要犯主觀主義錯誤”。自視、自見、自伐、自矜,其實都是主觀主義的表現。主觀主義,就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從個人的主觀願望(或意志),狹隘的個人思維(或經驗)出發,採取個人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而不接受他人觀點和意見。其結果就是造成了個人認識上的不足(不能全面、客觀地瞭解實際情況),造成了個人行為上的偏差(不能顧全大局)。因此,用“道”的原則來衡量這些主觀主義者,就像是食而不化,必定會影響他們在實際中的發展與進步。
簡帛《老子》全文對照
第四章
(帛甲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帛乙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人之所亞,〔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雲,雲之而益。〔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亓〕死,吾將以〔為學〕父。
(漢簡本):·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漢簡本此句在“上士聞道”一章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中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命也。是故物或損而益,或益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楚簡本):返也者,道僮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勿生於又,又生於亾。
(合校本):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三十二章
(帛甲本):〔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帛乙本):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亓細也夫。我恆有三,市而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檢,且廣;舍亓後,且先;則死矣。夫茲以單則,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茲垣之。
(漢簡本):·天下皆謂我大,以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葆,侍而葆之。一曰茲,二曰歛,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茲,故能勇;歛,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歛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夫茲以陳則正,以守則固。天之救之,若以茲衞之。
(楚簡本):無
(合校本):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檢,且廣;舍亓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註:只選擇兩章。為保證文字在網路上正常顯示,個別文字有改動!)
老子思想的探索與發現
老子思想體系的形成緣於其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老子對“道”、“德”的認識和理解,憑藉的是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想像力。《老子》一書就是以“道”、“德”這兩條主線展開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自然、哲學、修養等等。在兩千多年前能完成這樣一部經典之作,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遺憾的是,兩千多年來,雖然研究《老子》及老子思想的人不計其數,但能夠正確解讀《老子》、領悟老子思想的人卻並不多,也很少有人能在道德思想領域超越老子。
《老子》一書只有五千言,可謂文約義豐,其中包含的哲學思想卻十分豐富。所以,我們學習和研究老子思想理論,既要理解《老子》書中所講的內容,還應當結合實際,深入觀察與思考。觀察可以使人見到事物之本質。思考可以使人預知事物發展、變化之趨勢,明白老子所說的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卻客觀存在的“道”。深入觀察與思考,有利於我們在老子思想基礎上繼續探索和發現。我相信,以我們現代人所掌握的知識(如天文知識、相對論等),結合我們對客觀實際的觀察和思考,一定能明白老子的道德思想理論。當然,除了正確理解老子思想外,我們還應當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使老子思想文化能夠在當今社會中發揚光大。
多年來,通過對帛書、楚簡《老子》的學習和思考,我對老子思想的認識也不斷深入。下面,我將個人的一些最新認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學習和研究《老子》一書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