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落(tie luo),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裝潢方法。四邊鑲綾邊,類似於今天的鏡心,但不加鏡框,而是直接裱糊於牆壁或槅扇。一般尺幅較大,也有學者稱之為“紙質壁畫”。
帖落簡介,坤寧宮現帖落,
帖落簡介
中國帖落已有千年歷史,脫胎於壁畫。宋以前實物少見,故宮博物院明清故宮中,可看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壁紙,多為粉箋,有的印以綠色花鳥圖案,有的用銀白色雲母粉套印花紋。還有一種清代砑花五色壁紙,圖文並茂。明李漁《笠翁偶集》載:“糊書房壁,先以醬色紙一層,糊壁作底。後用豆綠雲母箋,隨手裂作零星小塊,或方或扁,或短或長,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圓;隨手貼於醬色紙上,每縫一條,必露醬色紙一線,務必大小錯雜,斜正參差。則貼成之後,滿房皆冰裂碎紋,有如哥窯美器。其塊之大者,亦可題詩作畫,置於零星小塊之間,有如鐘銘勒卣盤上作銘,無一不成韻事矣。”介紹了一種獨特的壁紙製法。醬色紙,豆綠雲母箋,本是壁紙。
坤寧宮現帖落
2014年5月初,故宮工作人員在修復原本掛在坤寧宮牆上的一幅古畫時,發現古畫後面的牆面上出現了一幅貼落,其中橫披出自鹹豐御筆。該貼落包括一副對聯、一件“福”字斗方和一幅橫披。其中,橫披上有鹹豐落款。經過故宮相關專家初步判斷,這套貼落才是東暖閣的原裝陳列。
貼落出現後,故宮工作人員依然按原計畫,將顧銓的畫軸取下修復。坤寧宮東暖閣是半開放區域,觀眾可隔著玻璃看到剛剛被發現的貼落,其顏色比店內其他陳設顯得飽滿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