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帕氏尖蛛
- 拉丁學名:Aculepeira packardi (Thorell,1875)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綱: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目:蜘蛛目
- 亞目:新蛛亞目
- 科:圓蛛科
- 亞科:圓蛛亞科
- 屬:尖蛛屬
- 分布區域:新疆, 西藏
- 年代:1875
- 定名人: (Thorell)
原始文獻:,模式產地:,生境:,分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資料來源:,外形特徵,分布地區,
原始文獻:
Proc. Boston Soc. Natur. Hist. 17:490
模式產地:
歐洲
生境:
多見於麥地
分布
國內分布
新疆, 西藏
國外分布
古北區
資料來源:
尹長民 王家福,1990 P.12-14,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園蛛科:106-107.
外形特徵
雌蛛體長11.20,頭胸部長3.00,寬3.00;腹部長9.80,寬6.10。頭區黃褐色,密被白色長絨毛,胸區褐色,密被褐色絨毛。螯基、觸肢、步足黃褐色;螯爪、附肢環紋、顎葉和下唇的基部、胸甲皆黑褐色。腹部橄欖形,中央有黃條斑,從前至後由兩個大的三角斑,一個正菱形斑和兩個長橢圓形斑成串組成,黃條斑外有黑邊和3~4對月牙黃斑。兩側黑褐色黃褐色相間呈鱗狀紋。腹部邊緣黑褐紋與腹面側斑相連。本種腹部較高,側面觀呈梯形。腹面正中一根黃白條斑,其外側各有一較寬黑褐色條斑,和一較狹黃褐條斑,腹面兩側黃褐色與黑褐波紋相間呈網狀。紡器黑褐色,外有3對黃白斑圍繞之。新疆米泉所采成熟懷卵個體,個體大,體色帶紫褐色。外雌器基部扁橢圓形,垂體粗寬厚,有細密環紋,末端尖細,與Levi1977年描述的加州標本相似。
雄蛛體長6.40,頭胸部長3.30,寬3.00;腹部長3.40,寬2.50。體色、斑紋與雌蛛基本相同,僅腹部背面正中條斑相對狹小,在第二個三角斑處斷裂不與其餘部分連線。觸肢器較大,中突大,長條塊,前端呈板狀,邊緣有鋸齒,一側尖細,略呈叉狀,後端兩根鞭狀棘較前種纖細,基部不甚粗壯,第Ⅱ脛節刺的基本模式相同,但無關節的但無關節的剛毛數目稍有變異。多見於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