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丹姆規劃

希波丹姆規劃

希波丹姆規劃,城市規劃的一種模式。在古希臘的城市規劃中,除了光芒萬丈的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布局手法以外,隨著古希臘美學觀念的逐步確立和自然科學、理性思維發展的影響,也產生了另一種強烈人工痕跡的城市規劃模式——希波丹姆斯模式。

由“西方古典城市規劃之父”希波丹姆提出的遵循古希臘哲理,探求幾何與數的和諧,強調以棋盤式的路網為城市骨架並構築明確、規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體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規劃模式。

希波丹姆根據古希臘社會體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聖地、主要公共建築區、住宅區。住宅區分三種:工匠住宅區、農民住宅區、城邦衛士和公職人員住宅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波丹姆規劃
  • 性質:城市規劃的一種模式
  • 提出者:希波丹姆
歷史,意義,米利都城,

歷史

公元前 5世紀希臘建築師希波丹姆規劃的一種以棋盤式道路網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這種布局形式在2000多年前的米列都城、美索不達米亞的許多城市以及印度的摩亨朱-達羅城等的城市規劃中已經套用,並在重建希波戰爭中被毀的許多城市中付之實踐,形成體系。在此之前,古希臘城市多為自發形成的,沒有統一的規劃;自此以後,這種城市布局形式被奉為典範。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臘哲理,探求幾何圖象和數的和諧,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為兩條廣闊並相互垂直的大街從城市中心通過,大街的一側布置中心廣場。街坊面積一般較小,以他主持規劃興建的城市米利都為例,最大的街坊僅寬30米,長52米。
希波丹姆的規劃形式主要體現在他本人的實踐中,如:公元前475年左右他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左右規劃了雅典附近海港城市庇拉優斯;公元前433年規劃了塞利伊城(在今義大利)。從那以後,古希臘城市,特別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殖民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規劃形式建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米列都城。

意義

在歷史上,西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規模套用於希波戰爭後城市的重建與新建以及後來古羅馬大量的營寨城,古希臘的海港城市米利都城(Miletus)、普南城等都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只是後者因呆板的尋求理性秩序而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而成為失敗品。
此種模式也為後來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桎梏,為城市的專制主義的滋生創造了條件。

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的規劃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設工作中完整地得到體現。米利都城三面臨海,四周築城牆,城市路網採用棋盤式。兩條主要垂直大街從城市中心通過。中心開敞式空間呈 "L” 形,有多個廣場。市場以及城市中心位於三個港灣的附近,將城市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街坊面積較小,南部街坊面積較大。最大街坊的面積亦僅30×52米。
米列都城平面圖米列都城平面圖
城市中心劃分為4個功能區。其東北及西南為宗教區,其北與南為商業區,其東南為主要公共建築區。城市用地的選擇適合於港口運輸與商業貿易要求。城市南北兩個廣場呈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的面貌,是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周圍有敞廊,至少有3個周邊設定商店用房。
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經歷了奴隸制的民主政體,形成一系列城邦國家。在該時期,城市布局上出現以方格網的道路系統為骨架,以城市廣場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該模式充分體現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為完整的體現,在其它城市中則局部性出現了這樣的布局,比如雅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