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游埭

帆游埭

帆游埭, 前身為魚瀆角埭,是護衛瑞安城池的兩大古埭之一。 在如今的溫瑞沿海平原,帆游以南至瑞安城濠, 是護衛瑞城的安全和周圍田地的灌溉重要的水裡樞紐。 歷史上因為戰亂等原因,幾經損壞又修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帆游埭
  • 地理位置:瑞安帆遊河口
  • 功能:水利樞紐工程
  • 前身:魚瀆角埭
  • 建築年代:宋代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帆游埭前身是魚瀆角埭,它的名稱來源於明弘治《溫州府志·水利·瑞安縣》載:“父老傳:古有竺先生鳴鼓施生,河魚浮起咂食,名曰魚瀆……”雖是傳說,但這裡河網稠密,曾為古甌江南支出海河口,後為鹹淡之間,魚類眾多。關於該埭,清乾隆《瑞安縣誌·水利》載:“魚瀆角埭,初建在魚潭,宋乾道丙戌移築帆遊河口。皇清順治七年,譚令希閔詳巡道吳公應元重築,蓄水以衛城濠、兼蔭各都田畝。十五年,海寇掘壞。康熙十年,撫院范公承謨勘荒臨甌,士民具鳴重修。而永嘉蒲州長埭利我瑞,曾受派埭椿谷。陃規駕言帆游(埭)有礙風水,百計阻修。雖蒙上台除草蒲之埭椿,而帆游埭究未修築,系匪細也。且瑞安河鄉之水,自有石岡陡門及石紫河埭、東山陡門、塘、埭等處出海,實未嘗並注於蒲埭。惟蒲埭屢壞、引水趨之耳。而浦埭之隨修隨壞、皆豪戶世食修埭之利,一遇大水即稱禾淹,私掘備埭放水,以致長埭坍壞,屢告修、無寧歲,是帆游(埭)不築,受蒲害無有巳時。況風水來龍,誕妄之說,較城池田畝孰為重輕?即雲舟楫往來,杭之長安,紹之高壩,山東等處之水閘,何嘗不利商民耶。後之君子所當加意於斯焉。”
上段引文說明,帆游埭地址在帆遊河口,因宋乾道丙戌(1166)的大水災毀壞,移到帆遊河口來。歷經後代重修,它的功能是“蓄水以衛(瑞安)城濠,兼蔭各都(瑞安一都至十二都)田畝”,應是今溫瑞沿海平原帆游以南以至瑞安城濠的水利樞紐。與石紫河埭一南南一北,共同護衛瑞城的安全和周圍農田的灌溉。

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率南明舟師北上,圍攻溫、瑞兩城時把魚瀆角埭掘壞,康熙間準備重修時,遭到永嘉蒲州一帶鄉紳阻攔,理由十分荒誕,一是說帆游築埭會損壞永嘉風水;二是永嘉蒲州(今龍灣區)長埭有利瑞安各都的蓄水,瑞安一至十二都農民每畝田均負擔蒲州長埭的椿谷(修埭的經費,且椿谷數不斷增加,據嘉慶志稱,從每畝助谷三升增至一斗一升)。乾隆志說,其實永嘉蒲州埭並沒有涉及蓄積瑞安之水。當時永瑞兩縣以帆游為界,帆遊河在帆游山南,地勢高,今溫瑞沿海平原南段,當時瑞安境內淡水均向南流,經石岡陡門、石紫河埭、東山陡門及另外一些沿海的塘、埭排入海江。
蒲州長埭屢屢損壞是人為引水沖壞的,因為每次沖壞後,當地豪戶可向涉埭兩縣農民加收椿谷,世代享有此利。所以遇到大水,便故意以稻禾被淹為名,私自掘開備埭放水,導致長埭坍損。後來康熙十年,經浙江巡撫范承謨批覆,瑞安各都不再負擔永嘉蒲州長埭椿谷,但也不應再建造帆游埭,於是修建帆游埭一直成為懸案。
從以上石紫河埭和魚瀆角埭(以後的帆游埭)的歷史資料看,今溫瑞沿海平原河道的地勢,與瑞安與永嘉(即今之甌海、龍灣兩區相鄰地段)兩縣自成河道水流系統,以帆游山麓為界,河水相互各自分別流向南北。永嘉河道水流趨北,瑞安河道水流趨南。可見,古代在三國時劃分永寧、羅陽兩縣的分界線時,也並不是坐在房內在地圖上劃線的,而是根據甌江和飛雲江流域水系流向劃分的,值得後人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