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吊俗名太平洋帆吊,卵圓形身體帶著數條鮮明的條紋。褐色的身體,嘴部帶著淡褐色半點。身體有5條垂直條紋,每個條紋的圖案都很複雜。尾部顏色從白色過渡到褐色。當它抬起背鰭,幾乎擴大了一倍尺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帆吊
- 拉丁學名:Sailfin Tang、Pacific sailfin Tang、Sailfin Surgeonfish
- 別稱:帆翅吊(香港)、太平洋帆吊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生物介紹
中 文 名:帆吊
英 文 名:Sailfin Tang、Pacific sailfin Tang、Sailfin Surgeonfish
拉丁學名:Zebrasoma veliferum
地理分布: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印度尼西亞至夏威夷群島和土木土群島(Tuamoto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大堡礁南部、新喀里多尼亞和拉帕群島(Rapa Islands)一帶海域。在印度洋和紅海海域中被珍珠帆吊(Zebrasoma desjardinii)所取代。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群體產卵型
食 性:藻食性
生物特徵
成魚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扁平,邊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前方軟條較後方延長,呈傘形;尾鰭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稍可活動。體呈乳黃色,頭部具一窄於眼徑的黑眼帶,向下延伸至腹鰭始端;鰓蓋後、自背鰭始端至腹鰭中端之間具一黑褐色寬豎帶;體側另具4條褐色豎帶,豎帶上另具細紋。背鰭黃褐色具斑紋,臀鰭一致黃褐色;尾柄藍灰色,尾柄棘及溝則為暗色,尾鰭黃色。幼魚體色為白色,體側具6條黃黑相間的窄帶,隨著成長帶紋變粗。帆吊和珍珠帆吊(Zebrasoma desjardinii)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頭部、體側下部和尾鰭的花紋。珍珠帆吊的頭部、胸腹部及體側下部滿布灰白色和黃色的圓形斑點,因此得名“珍珠帆吊”;而尾鰭則是深紫色具灰白色斑點,與帆吊的一致黃色迥然不同,很容易分辨。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