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頓兩部歌劇的研究(布里頓的兩部歌劇研究)

布里頓兩部歌劇的研究

布里頓的兩部歌劇研究一般指本詞條

《布里頓兩部歌劇的研究》是2009年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寧。

基本介紹

  • 書名:布里頓兩部歌劇的研究
  • 作者:安寧
  • ISBN:9787810963114
  • 頁數:335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班傑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是20世紀的著名作曲家,被認為是英國自17世紀普塞爾以來最傑出的作曲家。在其體裁多樣、數量龐大的作品庫中,歌劇所占據的位置極為重要,也是他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自1941年《保羅·班揚》(Paul Bunyan,Op.17)首演開始,至1973年最後一部歌劇《命終威尼斯》(Deathin Venice,Op.88)為止,在長達30餘載的創作生涯中,他為世人奉獻了16部歌劇(其中包括三部教堂寓言劇),其創作思想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現實主義傾向及被世人褒貶不休的同性戀情結等最為全面地展現在這些音樂戲劇作品中。因此,對於歌劇創作的研究便成為了解布里頓音樂創作思想、技法乃至風格流變最主要的途徑。
在布里頓的全部歌劇作品中,本著所涉及的這兩部——《彼得·格萊姆斯》(Peter Grimes,Op.33,1944.-1945)和《命終威尼斯》(197l-1973)是最富特色的:一部是舉世公認的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另一部則不僅是他藝術生涯中此類體裁的“天鵝之歌”,而且還與他的情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本著以此為契機,對這兩部歌劇從體裁形式、題材內容、音樂風格及具體技術手法和美學追求等方面展開比較研究,並對影響作曲家創作的,“性取向”問題進行解讀,以音樂本體分析與文本意義闡釋的雙重視角審視本課題,進而探究造成這些變化與發展的原因。

作者簡介

安寧,博士,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吉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199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音樂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師從余志剛教授攻讀西方音樂史專業,1998年畢業並獲碩士學位。2004年考取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繼續跟隨余志剛教授學習,2007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著有《歌劇(費黛利奧)序曲的音樂分析》、《從鬥爭到勝利——歌劇(費黛利奧)述評》、《書評:(阿爾班·貝爾格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布里頓兩部歌劇中“性取向”問題的國際研究現狀及方法》、《不同空間的對話——2004北京電子音樂節述評》、《烽火揚州路——濟南搖滾“地下”十年記》等數十篇學術論文及評論文章,參與編寫了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音樂鑑賞》(上海教育出版社),山東省高等學校通用教材《交響音樂賞析》(山東大學出版社),並為國家級重點項目、文化部科研項目《音樂百科全書》撰寫部分歌劇條目。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緒論
第一章 《彼得·格萊姆斯》
第一節 題材選擇
第二節 藝術特色
第三節 具體段落的音樂分析
第二章 《命終威尼斯》
第一節 寫作始末
第二節 藝術特色
第三節 具體段落的音樂分析
第三章 兩部歌劇創作理念及風格特徵之比較
第一節 體裁形式之異同
第二節 題材內容之異同
第三節 作曲技術手法的發展與變化
第四節 美學追求的發展與變化
第四章 “性取向”問題對兩部歌劇創作的影響
第一節 問題的由來
第二節 研究者對該問題的態度
第三節 本著的觀點
結論
附錄一:布里頓原創舞台作品目錄
附錄二:布里頓的歌劇
附錄三:《命終威尼斯》腳本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本著是我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
記得是2006年3月的最後一天,我在音樂學院舉行了開題報告會。在內心深處,我自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時值布里頓去世30周年。整整一年間,在我周圍沒有一場關於他的紀念音樂會,更沒有任何學術講座,甚至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來訪的BBC廣播交響樂團的專場演出也找不到他的曲目,要知道布里頓生前曾為BBC的廣播事業做出過多大貢獻!在一個愈來愈大的失望後,不得不承認,相對於這位20世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的大量創作來說,相對於他對英國音樂乃至現代音樂發展的貢獻來說,相對於他對20世紀世界歌劇舞台的貢獻來說,人們了解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對布里頓創作的關注始於入校後的第一個冬春之間,有意無意中我陸續收集到了他8部歌劇的影像資料。在觀看的過程中,或許是文化環境的差異,其中的有些是不容易馬上產生理解的,然而另外一些卻無數次地感動了我。在彼得的“夢想”詠嘆調、小鎮人的合唱“報復之歌”、阿申巴赫的“費德魯斯”詠嘆調以及《命終威尼斯》的終場段落中,我不清楚究竟是他的音樂,還是那些故事情節,抑或是二者的一種混合使聽者動容,但我清晰地感覺到作曲家對於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內心與外界的衝突、“靈”與“肉”的搏鬥等隱含之意的表述是那樣直入一個東方人的心靈。透過音樂,他將一個盛名在握卻承受著內心煎熬的藝術家形象清晰地暴露在我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