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古文作品)

布衣(古文作品)

布衣是古文作品,也是古人的遮身蔽體的衣物,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衣
  • 外文名:buyi
布衣,作品注釋,原文翻譯,

布衣

凡棉布禦寒,貴賤同之。棉花古書名枲麻(1),種遍天下。種有木棉、草棉兩者,花有白、紫二色。種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種秋花,花先綻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時。其花粘子於腹,登趕車而分之。去子取花,懸弓彈化(為挾纊溫衾、襖者,就此止功(2))。彈後以木板擦成長條以登紡車,引緒糾成紗縷。然後繞籰,牽經就織。凡紡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紡於鋌上(捷則不堅)。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3)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松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廣南為布藪,而偏取遠產,必有所試矣。為衣敝浣,猶尚寒砧搗聲(4),其義亦猶是也。
外國朝鮮造法相同,惟西洋則未核其質,並不得其機織之妙。凡織布有雲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機而生義。然既日布衣,太素(5)足矣。織機十室必有(6),不必具圖。選自《天工開物·乃服·布衣》

作品注釋

(1)棉花古書名枲麻:枲即麻之雄株,與棉花無涉。棉花所織成之布,稱白疊,為木棉所織成。見《史記-貨殖列傳》裴駟注。應在東漢時傳入中華。《水經注》有“吉貝”,亦木棉之布。
(2)為挾纊溫衾、襖者,就此止功:棉花經趕、彈之後,即成棉絮,可用來做棉被、棉襖,故曰可“就此止功”。
(3)碾石:漿染棉布時所用。
(4)為衣敝浣,猶尚寒砧搗聲:布衣穿舊,在浣洗時還流行在石上搗衣。宋應星認為,這與染布用石也有一些關聯。
(5)太素:不織任何花紋。
(6)十室必有:每十戶人家之中,至少有一機。

原文翻譯

用棉和布來禦寒,窮人和富人都一樣。在古書中棉花被稱為“枲麻”,全國各地都有人種植。棉花有木棉和草棉兩種,花也有白色和紫色兩種顏色。其中種白棉花的占了十分之九,種紫棉花的約占十分之一。棉花都是春天種下,秋天結棉桃,先裂開吐絮的棉桃先摘回,而不是所有的棉桃同時摘取。在棉花里棉籽是同棉絮粘在一起的,要將棉花放在趕車上將棉籽擠出去。棉花去籽以後,再用懸弓來彈松(作為棉被和棉衣中用的棉絮,就加工到這一步為止)。棉花彈松後用木板搓成長條,再用紡車紡成棉紗,然後繞在大關車上便可牽經織造了。熟練的紡紗工,一隻手能同時握住三個紡錘,把三根棉紗紡在錠子上(紡得太快,棉紗就不結實了)。
各地都生產棉布,但棉布織得最好的是松江,漿染得最好的是蕪湖。棉布的紗縷紡得緊的,棉布就結實耐用,紡得松的棉布就不結實。碾石要選用江北那種性冷質滑的(好的每塊能值十多兩銀子)。碾布時石頭不容易發熱,棉布的紗縷就緊,不鬆懈。蕪湖的大布店最注重用這種好碾石。廣東是棉布集中的地方,但廣東人卻偏要用遠地出產的碾石,一定是因為試用過後才這樣做的。正如人們漿洗舊衣服時也喜歡放在性冷的石砧上捶打,啟發也是如此。
朝鮮棉布的織布方法與此相同,只是對西洋的棉布還沒有進行研究,也不了解那裡機織上的特點。棉布上可以織出雲花、斜紋、象眼等花紋,都是仿照花機的絲織品的花樣而織出的。但既然叫做布衣,用最樸實的織法也就行了。每十家之中必有一架織機,可見織機在百姓中用得十分普遍。因此也就不必附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