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藍登堡舞曲是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一部曲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布藍登堡舞曲
- 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作者生日:1685
- 作者去世日期:1750
簡介作者,作曲風格,
簡介作者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他繼承發展了前輩的創作成果,為後來歐洲啟蒙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西歐有“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的美稱。
童年的巴赫家境貧寒,父母雙亡。但他十分酷愛音樂,他的家離漢堡有三十公里遠,只要那裡有音樂會,身無分文的巴赫步行也要去。
一次在漢堡聽完音樂會,他還想明天繼續聽下一場,但他沒有錢了,只好無奈地踏上歸途,三十公里的路一下子變得漫長起來。走到半路,天黑下來了,年幼的巴赫又餓又困,象小貓一樣蜷縮在一家旅店的屋檐下,想挨過這樣一個沒有音樂、沒有食物的寂寞之夜。夜半時分,一股撲鼻的香味撩撥得他突然醒來。這時,他頭頂上的窗子“砰”地打開了,緊接著從視窗落下一包東西,落在他的身邊。打開一看是一個噴香的鯡魚頭,魚頭裡還藏著錢呢!是誰賜予了他今夜的晚餐?又是誰給予了他能夠返回漢堡聽音樂會的費用?童年的巴赫感到莫名興奮,他抬頭望望窗子,窗子已經關上了,只有頭頂的繁星閃爍。他認定這是上帝賜予他的恩惠,他相信萬能的上帝這時一定就藏在閃爍的星光之中。
沒有人知道那扇神秘的窗子裡住的究竟是什麼人。他為什麼給巴赫以默默地幫助?為什麼不給他更好的晚餐?莫非窗後的人早已猜到巴赫將來的命運?
那一晚,巴赫返回漢堡,繼續聽他的音樂會。應該說在這之前,小小的巴赫就已迷戀上了音樂。但就是從這一個夜晚開始,巴赫才真正走進了音樂。
從十八歲開始,巴赫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工資單中寫明是“僕役”。後來前往阿恩施塔特任“新教堂”管風琴師。1707年6月任米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利亞·巴巴拉結婚。1708年7月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每月為宮廷創作新曲,因而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8月,巴赫出任克騰宮廷樂長後的六、七年,是巴赫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時期,也是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時期。克騰公爵熱愛音樂,對巴赫非常器重,公爵以國庫約1/30的經費作為其宮廷樂隊的開支。在此期間,巴赫寫出了許多很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1722)、《勃瀾登堡協奏曲》(1721-1723)、《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大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創意曲》(1723)。1724年,巴赫以其《約翰受難曲》作為經受考核的作品,去爭取萊比錫托馬斯教堂樂長,遂獲該職。巴赫在萊比錫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寫下了二百六十五部宗教康塔塔、六部經文歌、五部彌撒曲、四部受難曲、三部清唱劇等宗教性樂曲。
作曲風格
巴赫生活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封建落後、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終生在教堂和宮廷中供職,因此其宗教音樂創作在其整個創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時代和環境的局限並未妨礙他的創作所具有的時代性和進步性。作為一個市民樂師,他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十八世紀上半葉德國市民階級中先進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廣大德國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願望。由於巴赫對當時早期的啟蒙哲學和數學有所接觸,他的音樂思維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結構的嚴密性。巴赫對十二平均律的實踐,在音樂史上有著劃時代的貢獻和影響。巴赫的音樂無論富於哲理性、戲劇性或各種生活風俗性的描繪,還是豐富的內心刻畫,都達到了深切動人的境地。他的音樂常在充滿壓抑的氣氛中,呈現出一種堅持不懈的倔強。堅實、宏大是巴赫音樂的基本特徵。
作為一位傑出的作曲家,巴赫的創作植根於德國民間傳統音樂中。德國民歌、民間器樂以及在民歌基礎上產生的新教眾讚歌都成為巴赫音樂語言素材的基礎。他將這些豐富的音樂語言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個性。這首先表現在巴赫音樂(尤其是賦格)的主題和各個聲部的個性化上。不論是短小的動機還是氣息寬廣的曲調,都有鮮明的輪廓和豐富的內涵。巴赫的音樂絕大部分以嚴謹的復調寫成,其特點是復調常結成嚴密的音線之網,其中每根線都條理清晰、脈絡鮮明,既有獨立個性,又不失成為整體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聲部都有它流暢的進行和不同的起伏,在嚴謹的發展中含有豐富的對比變化。
除了宗教性音樂外,巴赫的主要代表作還有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鋼琴曲《半音階級幻想曲與賦格》以及為數眾多的鋼琴組曲、前奏曲、賦格、即興曲、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協奏曲和管風琴、聲樂作品等。
巴赫在世時,他的作品未能廣泛流傳。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他的音樂日益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十九世紀初,他的祖國才象發現了新的行星一樣,重新評價了巴赫,敬奉他為德國民族的驕傲。這時巴赫已離開這個世界一百年了,這是默然逝去的巴赫絕想不到的。他的作品已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人們從巴赫深重、含蓄又略嫌暗淡的音樂中,可以領略到一種精神,那就是十八世紀上半葉德國民族所經歷的痛苦、磨難,以及包含在對宗教的虔誠信仰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索。其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和哲理性,藝術、技術手法的嚴密、精巧,始終是學習作曲者的楷模。無論是在古典音樂大師莫扎特、貝多芬,還是在浪漫主義音樂家舒曼、孟德爾頌、蕭邦,甚至在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家的創作中,我們都會發現巴赫對他們的影響,以至於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了巴赫音樂的痕跡。特別是今天學習鋼琴的學生得益於巴赫,甚過任何其它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在巴赫之前,由於調音體系的問題,只能彈有限幾個調。巴赫不斷給自己的古鋼琴調音,設計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使人們能夠輕易地在鋼琴上彈奏全部大小調。
再聽巴赫的音樂,譬如《馬太受難曲》,我們就總能聽到那種獨特的莊嚴典雅、含蓄內省。我們就好像看到那一晚忽然打開的窗子和漫天的星光燦爛。當然,還能依稀聞到那鯡魚頭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