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狄卡起義

布狄卡起義,愛西尼人反抗羅馬人吞併愛西尼王國的武裝鬥爭。羅馬人保利努斯於公元59年就任不列顛總督後,便發動戰爭,試圖占領抵抗羅馬人的堡壘莫納島。公元60年,愛西尼國王普拉蘇塔古斯去世,羅馬人趁機吞併愛西尼王國。愛西尼王國王后布狄卡遂在東英吉利舉行起義,迫使羅馬人退到不列顛西南部。迅速擴大的起義隊伍洗劫了卡木洛杜努姆、維路拉米烏姆和倫狄尼烏姆,並焚毀了幾個羅馬人的軍事哨所。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所著《編年史》記載起義隊伍殺死了約7萬名羅馬人和親羅馬的不列顛人,並粉碎了羅馬第9軍團的進攻。

起義最終在羅馬將領鮑利努斯鎮壓下失敗。

學霸皇帝的戎馬之心,反目成仇,狂暴的野火,保利努斯將軍的決斷,風雨欲來,清算之日,注定的宿命,

學霸皇帝的戎馬之心

公元前27年神聖的奧古斯都以其超凡絕倫的內政天才為羅馬人締造了一個新生的偉大帝國,甫一建立的國家富強而繁榮,以其包容、開放、多元的統治為廣袤疆域上的臣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穩定生活,史稱"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儘管奧古斯都的後人們遠不及他老人家那樣魅力超凡、能力拔群,但是在"羅馬帝國總設計師"精心搭建的政治框架內,即便是蕭規曹隨也能總體保持帝國的穩定,羅馬此時的隱患不在外部,而在內部。
公元41年,聲名狼藉的卡利古拉皇帝被刺殺,他的叔叔克勞狄被禁衛軍推選為下一任皇帝,史稱奧古斯都克勞狄一世。克勞狄的即位充滿著戲劇性,因為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低能兒",相貌極為普通,患有嚴重的口吃,走路一瘸一拐,還經常說話詞不達意,很不招人喜歡,即便是親人也對他評價很低,更不用說元老院的元老們和羅馬城的公民們。可見,他的即位完全是受外人所操控,禁衛軍及宮廷勢力認為弱勢皇帝易於控制,因此將他扶上了皇帝的寶座,這注定了他的統治如履薄冰。
不過克勞狄即位之後的表現比前任遠為稱職和努力,他不僅在內政事務上勤勤懇懇,而且還充分利用不多的閒暇時間修著文史,共著有20卷伊特魯里亞史和8卷迦太基史,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不過對於武力立國的羅馬人來說,只有像樣的軍事成就方能讓所有人折服,克勞狄也急需一項輝煌的軍事成就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提升與軍隊的關係,千里之外的大不列顛就成為了他的目標。
公元43年夏,四支精銳的羅馬軍團在英吉利海峽南岸整裝待發。第二奧古斯塔軍團、第九西班牙軍團、第十四蓋米納軍團和第二十勝利軍團已經做好了進軍大不列顛的一切準備,皇帝克勞狄名義上是全軍統帥,但是實際的指揮任務交給了羅馬名將奧魯斯·普勞提烏斯,軍中人才雲集,日後登上帝位、創立弗拉維王朝的維斯帕西安(韋帕薌)也在其中。
征服的過程十分順利,島上大部分的凱爾特部落在羅馬兵威之下很快臣服,不過愛西尼部落沒有與羅馬人發生任何衝突,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與羅馬人結盟,向羅馬人進貢並尋求庇護,作為對主動歸順的獎賞,愛西尼人的領土和統治結構都原封不動,首領還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在因征服而風雨飄搖的不列顛,愛西尼部落因自己的明智之選而成為一個安全島。
紅色為愛西尼部落的領地紅色為愛西尼部落的領地

反目成仇

十五年後克勞狄皇帝駕崩,尼祿即位為帝,此時羅馬人民的老朋友——愛西尼部落的老酋長普拉蘇塔古斯也去世了,老酋長沒有兒子,有兩個女兒,他在遺囑中將尼祿皇帝設為部落的共治者,與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作為愛西尼部落的最高首領,尼祿皇帝也表示同意。
然而,在交接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失誤。負責交接的羅馬軍團並沒有展現出對同盟部落應有的和平姿態,反而將愛西尼部落大肆劫掠一番,酋長家族也未能倖免,還把整個愛西尼人的領地強行併入行省,甚至連酋長的兩個女兒也慘遭士兵們的強姦,前去強烈抗議的母親布狄卡也被總督責令鞭笞。在蒙受了如此深重的羞辱後,悲憤不已的布狄卡決定揭竿而起,她將族人們集合起來,開始向羅馬人展開反擊。
其實這場戰爭本可以避免,愛西尼人從源頭講的確是無辜的,他們在對羅馬的外交政策上十分謹慎,面對強大的羅馬帝國,愛西尼人主動投誠,交付貢金,提供青壯年作為羅馬的輔助軍,全盤接受羅馬政策,而且最後還將部落交付與羅馬皇帝共治,這種表現堪稱羅馬盟友中的典範,恭順程度可見一斑,然而最後還是揭竿而起,不得不說羅馬人確實難辭其咎,這是羅馬行省統治的嚴重腐敗所引發的惡果之一。
時任帝國不列顛行省總督加圖斯·迪西阿努斯是個出了名的巨貪。他不僅極盡所能地在總督位置上為自己搜刮錢財,而且還膽大包天將皇帝無償贈給愛西尼人的歸順撫慰金私自改為高利貸,向愛西尼人課徵高額利息。他的肆意妄為嚴重損害了羅馬在不列顛的同盟政策,布狄卡起義的始作俑者毫無疑問就是官德敗壞的他本人。

狂暴的野火

愛西尼部落並不是孤身奮戰,早已不堪總督剝削壓榨的特里諾萬提部落也隨之回響,整個不列顛東部已經是遍地烽火,一支數萬人的蠻族部落聯軍開始朝著羅馬在東不列顛的軍事殖民地卡姆羅杜努姆,也就是如今英國的科切斯特市進發。
愛西尼人的進軍恰逢其時,當時羅馬在不列顛的駐軍正在軍事長官蓋烏斯·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的指揮下進攻北部地區,第十四軍團在威爾斯參加軍事行動,不列顛中部和東部都處於兵力空虛的狀態,布狄卡直撲卡姆羅杜努姆的訊息很快傳來,小鎮的羅馬居民火速向駐在倫迪努姆的總督迪西阿努斯求援,但是只忙著斂財的總督大人敷衍了事,只派了200人的武裝奴隸前去支援,完全意識不到當時的局勢有多么嚴重。
卡姆羅杜努姆是一個典型的羅馬殖民城市,神殿、議事廳、廣場等羅馬化基礎設施應有盡有,唯獨沒有城牆,因為這座城市也是剛建立不久,而且羅馬人完全沒有想到向來恭順的愛西尼人會掀起叛亂,所以這座城市在重重包圍之下已經成為了砧板上的魚肉。
面對數萬名蜂擁而至的蠻族士兵,城內的抵抗力量只有不到100名羅馬退伍老兵,他們退役後在此安家屯墾,一家老小都在這裡,知道無路可退的他們邊戰邊撤,最後倚靠克勞狄烏斯神殿做最後的抵抗。但是終究扛不住洶湧的敵潮,所有人全部戰死。
狂熱的愛西尼人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在女王的指令下放火燒城,將所有的建築物夷為平地,更為殘忍的是,他們將所有的俘虜不論男女老幼全部用野蠻血腥的方式處死,一個不留。絞刑、釘上十字架、火刑無所不用其極,這個昔日安寧的小城頓時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地獄。這座城市被毀壞得極為徹底,以至於現代考古學家只在考古發掘中找到了燒焦得殘片,連一個建築物得遺存都找不到。
首戰勝利後,愛西尼人士氣大振,他們開始朝著羅馬在不列顛的中心城市——倫迪努姆進軍,倫迪努姆就是如今的英國首都倫敦的雛形,在那時還只是一個羅馬殖民城市,帝國在不列顛的所有行政機構全部安設在這裡,經過發展,這裡還是不列顛的經濟貿易中心,城內有各種各樣的商品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然而狂熱的布狄卡希望將個羅馬統治核心徹底摧毀,因為這將極大地加強她"不列顛解放者"的號召力。
聽到敵人大軍逼近的訊息,懦弱無能的總督迪西阿努斯倉皇逃跑,他臨走之前只在意有沒有把多年的搜刮帶上,自己的職責、對帝國的忠誠以及全城人民的安危對他來說一文不值。

保利努斯將軍的決斷

相比起貪生怕死、毫無羞恥的總督迪西阿努斯,帝國駐不列顛的軍事長官保利努斯則表現得像一名真正的羅馬人。總督逃跑和大軍壓境的訊息同時抵達了正遠在威爾斯北部山區指揮軍事行動的保利努斯耳中,行省的一把手已經跑了,那么拯救帝國在不列顛基業的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他的肩膀上。
保利努斯聞訊後不動聲色,他沒有將訊息透露給手下的軍團士兵,以免軍心動搖,將士兵們託付給副軍團長後,他率領自己的騎兵衛隊沿著羅馬大道火速南下探查敵情,計畫將敵軍阻攔於倫迪努姆城之外。偵察結果令他極為震驚,這並不是一場小規模叛亂,而是一場即將席捲全不列顛的蠻族風暴,儘管軍團一直在向南移動,但是一時半會無法抵達,倫迪努姆肯定是守不住了,保利努斯不得不忍痛放棄這座城市。十分危急的形勢逼迫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北上找到軍團,每分每秒都十分寶貴,每拖延一天,可能就有一座羅馬城市被毀滅殆盡。
布狄卡率領蠻族大軍撲向毫無防禦能力的倫迪努姆城,這座帝國在不列顛的中樞城市的結局和卡姆洛杜努姆一樣悲慘,所有城區變成了一片瓦礫,該城以北不遠的城市瓦魯拉米努姆很快成為了第三個受害者。這時布狄卡已經徹底毀滅了三座羅馬城市,可見她對任何與羅馬帝國有關的事物都痛恨不已。這場戰爭已不再是單純的復仇,而是演變成不同文明之間的全面對抗。不可否認,布狄卡儘管一開始師出有名,但她已經被復仇的欲望沖昏了頭腦,將自己塑造成恐怖的化身,她血腥的三光政策已經讓愛西尼部落與羅馬帝國之間所有的和解餘地蕩然無存,戰爭的雙方沒有任何一方是無辜的。
而不列顛所有羅馬人的惟一希望——保利努斯將軍必須要做出關鍵抉擇。手中兵力遠比對方劣勢,敵軍連下三城,聲勢愈發浩大,雪上加霜的是,此前在威爾斯地區的戰局也沒能完全平定,全軍面臨著背腹受敵的風險,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經過深思熟慮,保利努斯將軍認為惟一的道路就在於儘快率軍與敵人展開會戰,趕在更多的凱爾特人加入布狄卡之前將其削弱或殲滅,否則時間拖得越長,敵我的兵力差距就會越懸殊,羅馬人必須趕在一切都無可挽回之前設法自救。

風雨欲來

在驅馬趕回軍團之後,保利努斯立刻著手勘察周圍地形,選擇戰場。他將士兵們帶離羅馬大道,在羅馬大道以西的荒原上紮營休息。因為他預料布狄卡肯定會沿著羅馬大道北上來與他決戰,在決戰之前軍團必須有充足的時間休整,以達到最佳的作戰狀態,而且敵軍人數太多,行動遲緩,將其帶離羅馬大道有助於為己方爭取到足夠多的時間。
在戰場選擇方面,保利努斯慎之又慎,因為己方兵力遠不及敵方,想要以少勝多必須依靠占優的地理位置。所幸的是,理想的戰場就在不遠。這是一塊小山丘,斜坡入口有限,有助於抵消敵方的正面衝擊力,而且兩邊和後方有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可以很好地避免兩翼被包抄,羅馬人如果能在這裡守好自己的陣地,獲勝的希望就會存在。
羅馬軍團共11000多人,其中包括7000名全副武裝、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羅馬重裝步兵,主要由第十四蓋米納軍團和一支抽調自第二十勝利者軍團的分遣隊組成,這是軍團的絕對支柱和最主要的戰鬥力輸出。此外,還包括4000名輔助軍團大隊和兩支小規模騎兵團。值得一提的是,羅馬軍團在騎兵上向來依賴外族部隊,這兩支騎兵儘管規模不大,但是由威名赫赫的巴塔維日耳曼人組成,他們是馬上的優秀戰士,即便下馬步戰也十分出色,能提供理想的作戰效果。
儘管如此,保利努斯依舊認為己方人數太少,雖然他對精銳的軍團很有信心,但是在數量嚴重劣勢的情況下稍有不慎就會崩盤,作為不列顛最高軍事長官,他派遣信使騎最快的馬火速南下通知遠在南海岸的第二奧古斯塔軍團儘快北上支援。面對十萬火急的增援令,這支軍團的指揮官波尼烏斯·波斯圖穆斯卻封鎖訊息,故意按兵不動,他的行為不僅是抗令不遵,而且還是叛國,不論是軍法還是國法都是死罪,他會為此付出代價。
該來的終究會來。浩蕩狂熱的蠻族大軍不久後就找到了保利努斯的軍團,他們數量高達6萬多人,是羅馬人的數倍,一路上布狄卡吸納了許多凱爾特人,他們拖家帶口乘坐牛車拉著輜重一路北上,場面甚是龐大。這是蠻族一貫的行軍方式,早在凱撒時代就有明確的記載。
布狄卡的蠻族戰士們在作戰時會爆發出駭人的吼叫,被羅馬人稱為"嚎叫者screamer",他們手持盾牌和短矛,佩戴用於揮砍的長劍,披甲率卻相當低,許多人只穿著一條長褲,甚至連上衣都不穿。在凱爾特的尚武文化中,盔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戰鬥中的勇武氣概。不過他們的貴族武士裝備很精良,而且乘坐戰車作戰,這是不列顛凱爾特人慣用作戰方式。

清算之日

布狄卡在找到羅馬軍團後清楚人數劣勢的對方想要依靠山丘背水一戰,她立刻下令將所有的輜重車輛一字排開圍住山丘,形成一個扇形戰場,這樣就可以防止任何羅馬人逃跑,所有的部族戰士進入輜重圈內,這樣也限制了己方人逃離戰場的可能性。同樣對於羅馬人,後方和兩翼都是森林和灌木叢,前面又是大量的敵人,沒有任何逃跑的路線。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決戰,雙方就像在鬥獸場裡的猛獸一樣,沒有退路只能死拼到底。
大戰一觸即發,兩軍的指揮官開始做最後的戰前動員演講。布狄卡乘坐戰車在陣中來回賓士,她喊道:"同胞們,我是勇武的愛西尼祖先的後代,但是我並不是為了我的王國、我的財產而戰,我是為了我們所有人失去的自由而戰,為了我傷痕累累的身體而戰,為了我女兒的尊嚴而戰,想想你們要因何而戰,我們要么勝利要么滅亡。這正是我一個女人所要做的,讓所有自由人獲得自由,讓所有甘願為奴的人永不翻身!"
另一方,保利努斯的戰前演講則充滿了羅馬人的務實性。"戰友們,不要看他們人數眾多,他們不過是一群野蠻人!他們甚至連盔甲都沒有穿戴好,我們曾經好幾次擊敗過他們,當他們看到我們亮出的武器和戰鬥意志後就會四散逃逸,他們必將被我們粉碎!"
布狄卡和愛西尼貴族們駕駛戰車逼近羅馬人,向他們傾瀉大量的標槍和箭矢,用遠程攻擊削弱對方的士氣,但羅馬人的方形盾牌抵消了大部分的傷害。不久後愛西尼人的部落戰士開始進攻,他們發出戰吼,發起極為猛烈的衝鋒,企圖一鼓作氣衝垮羅馬人的陣線,這是剽悍的蠻族最常見的打法。但是他們的衝鋒被仰攻的地形劣勢抵消了大半,豬突戰術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這邊廂,羅馬人的陣線則異常的安靜,手中緊握重標槍的軍團士兵們屏住呼吸嚴陣以待,隨著百夫長們的一聲令下,一輪接著一輪的標槍呼嘯而過砸在了愛西尼人的陣線上,這種重型標槍配有配重球,穿透力強,能夠對輕甲和無甲的蠻族造成相當不錯的殺傷效果,而且擊中目標後會矛頭彎曲無法拔出,防止了對方"以彼之手還施彼身"。
羅馬人雖然處於守勢,但是保利努斯清楚,想要保住陣線必須要化解掉蠻族可怕的衝鋒威力,他下令軍團發起反衝鋒,以鍥形陣衝下山坡,狠狠地砸在愛西尼人的陣線上。鍥形陣可以有效撕開地方陣型,是一種典型的進攻戰術,再加上俯攻的勢能加成,羅馬人的衝鋒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最慘烈的近身白刃戰開始了,羅馬人用他們方形大盾的鐵質邊緣猛擊愛西尼人的頭部和盾牌,趁對方產生硬直時揮出短劍一擊致命,這種戰術動作簡單、耗力少、殺傷效率高,遠比蠻族的無腦揮砍更加高效。就這樣,雙方的戰局開始發生微妙的改變。
蠻族的蠻勇被羅馬人的紀律和堅韌化解,軍團越戰越勇,繼續向前推進,而愛西尼人則步步敗退逐漸被推回了他們的輜重車隊。布狄卡所設定的包圍圈反而幫了羅馬人的大忙,由於無法翻越輜重車逃跑,士氣崩潰的蠻族戰士被追上來的羅馬人一一殺死。更加悲慘的是,愛西尼士兵的家人包括妻子孩子都在輜重隊伍里,手無寸鐵的她們被殺紅眼的羅馬人全部斬殺。因為布狄卡在之前的屠城中有不少受害者正是這些士兵們的親屬和家人,這些悲憤的羅馬人一心復仇,甚至連俘虜她們的想法都沒有。
眼見大勢已去,布狄卡和她的女兒們駕車逃離了戰場,留下屍山血海的戰場,她的6萬部族同胞血染疆場,幾乎全部陣亡,場面極為震撼。然而整個不列顛已經無處可去,她們幾天后舉劍自戕,布狄卡大起義終於被撲滅。

注定的宿命

布狄卡起義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她在戰略上出現重大失誤,在戰術上遠遜於羅馬人。惟一占據優勢的就是她龐大數量的部族戰士,然而這僅有的優勢也被她不當的指揮揮霍殆盡。
復仇是布狄卡最強烈的渴望,然而她只是為復仇而復仇,並沒有把整個戰局以一種戰略性的眼光加以看待。她廣施恐怖,對羅馬人實施三光政策,將所有堵住都押在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上,沒有給自己任何迴旋的餘地;在戰術上,她只知道一味的猛衝猛打,對戰場地形和戰術安排上毫無自己的分析判斷,嚴重缺乏靈活性,導致愛西尼人僅此一役就幾乎被全部殲滅,再無回天之力。
保利努斯將軍憑藉自己出色的指揮能力解決了這場嚴重的危機,從頭到尾他的表現就像一個傳統的羅馬將軍,堅韌、冷靜、謹慎、果斷,這些品質正是他那打下帝國一片江山的祖先們所擁有的,如今他拯救了羅馬在不列顛的基業,他是當之無愧的羅馬英雄。
因震驚於布狄卡起義所造成的破壞,保利努斯乘勝追擊,將愛西尼部落徹底消滅,他也因此成為了對蠻族持強硬態度的鷹派將軍。尼祿皇帝對他的功績大為讚賞,但對不列顛行省的人事安排做了調動。鴿派將軍普布利烏斯·佩特羅尼烏斯·圖皮利亞努斯代替了保利努斯的職位,因為皇帝想要以更加溫和的羅馬化政策來徹底消化掉這片新征服的土地。保利努斯則被調回羅馬,於公元66年第二次榮登執政官職位,他的名字與尼祿皇帝一起被鐫刻在記功碑上,這是一項巨大的榮譽,他當之無愧。
第二奧古斯塔軍團的指揮官、見死不救的波尼烏斯被勒令自裁,這是他卑鄙行徑的應有懲罰。奧古斯塔軍團蒙受了羞辱。與之相反,榮立頭功的蓋米納軍團被皇帝加封榮譽稱號,他們的鷹旗上又多了榮譽的徽記,而且他們的盾牌上被允許裝飾朱庇特的雷電標誌,在當時只有皇帝的禁衛軍配有如此殊榮,蓋米納軍團一時名聲大噪。
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此後進入了長期的穩定期,凱爾特人意識到,任何膽敢反抗羅馬人的武裝暴動都會導致十分悲慘的結局,接受羅馬化是他們惟一也是最好的選擇。此後三百年的時間裡,不列顛凱爾特人逐漸高度羅馬化,而布狄卡的名字被塵封在歷史中,直到近代女權主義的興起和羅馬史的研究發展才被人們重新提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