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短棘三刺魨

布氏短棘三刺魨(Tripodichthys blochi Bleeker,1852)是三刺魨科短棘三刺魨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氏短棘三刺魨
  • :三刺魨科
  • :短棘三刺魨屬
  • 命名者及年代:Tripodichthys blochi Bleeker,1852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5尾,體長84.7~170 mm,采自台灣堆海域,廣東廣州,海南三亞、新村、白馬井和廣西北海。
背鰭V-VI, 20~24;臀鰭17~21;胸鰭12~13;腹鰭I;尾鰭12。
體長為體高2.7~3.3倍,為頭長3.1~3.9倍。頭長為吻長1.5~2.0倍,為眼徑2.9~4.0倍。體長橢圓形,側扁,體背部隆起,腹部圓突。尾柄細長,尖錐形,尾柄長為尾柄高6.5~7.9倍,尾柄前端稍側扁,後端微平扁,在尾鰭基前方的背腹面各有一淺凹。頭稍短,側扁,側視近三角形,背部在眼前方微凸。吻稍大。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隔前半部中央微凹,後半部至第一背鰭基略凸,眼間隔寬約等於或稍小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位於眼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頜齒各2行,外行齒楔狀,多為10枚,內行齒粒狀,上頜多為4枚,下頜多為2枚。唇厚。各鰓蓋骨均埋於皮下。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孔小,側位,呈直立縫狀,其下緣在胸鰭基底2/3~4/5處。鰓耙細短,第一鰓弓外鰓耙11~18。偽鰓具23~37鰓絲。
頭體被小而略粗糙的鱗片,鱗面上有低的嵴棱排成行,邊緣波曲狀。側線細弱,不甚明顯,體前部向上彎曲,尾柄部為側中位。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5~6鰭棘,第一鰭棘最粗長,前緣及兩側有許多鈍突起,棘後中央有一凹溝,上半部極窄呈縫狀,棘長大於或約等於頭長;第二鰭棘較短小,僅為第一鰭棘長的1/3~1/5;第六鰭棘極短小或消失,稍露出皮外或隱於皮下。第二背鰭始於肛門前上方,第二背鰭基底長為臀鰭基底長的1.5~1.8倍(平均為1.7)0臀鰭起點約在第二背鰭基底中部下方。胸鰭短圓形,側位,位稍低,其下緣達胸鰭基底2/3至下端。腹鰭胸位,各具1粗大鰭棘,無鰭條,腹鰭棘後端達肛門後緣,接近臀鰭起點;腰帶骨後端銳尖,前段寬明顯大於後段寬。尾鰭深叉形。
頭體背側黃灰色,在眼間隔及第一背鰭基底的下方各有一個灰褐色雲狀紋,在第二背鰭基底下方有2個灰褐色雲狀斑;鰓孔前方及胸鰭基後上方,各有一個雲狀灰褐色斑;腹側銀白色。各鰭淡黃色,第一背鰭棘前緣及上半部為灰褐色。腹膜白色,鰓腔淡褐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福建南部沿海、南海和台灣沿海
國外分布: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