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雅加爾

《布格-雅加爾》是法國作家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表達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

小說描寫1791年海底島上法屬殖民地聖多明各所發生的真實事件。雨果根據歷史檔案、目擊者的敘述、報紙材料,撰寫了這部長篇小說。他在描寫聖多明各黑人和黑白混血兒暴動、反抗白人殖民者的時候,把法國貴族理想化了,把當地一個最富有的種植園主的侄子、青年上尉萊奧波德·多韋奈描寫成一個見義勇為、品德高尚的人;而在描寫起義者懲治白人殖民者的情景時,卻誇大了黑人在白人俘虜身上發泄積怨的殘暴行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布格-雅加爾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法]維克多·雨果
  • 首版時間:1826年1月
  • 字數:118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品寫了1791年在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哥爆發的一次黑人起義,領導人布格-雅加爾是一個勇敢、誠實的青年,他愛上了種植園主的女兒瑪麗亞,但瑪麗亞已經許給了他的堂兄萊奧保爾·道奈爾。有一天布格在瑪麗亞窗前唱情歌,道奈爾拿刀去決鬥。結果被打倒,不是瑪麗亞一聲叫喊,他早已被殺死了。後來又一次在草棚相遇,布格又救了瑪麗亞的命(一條鱷魚要吃掉瑪麗亞),道奈爾也救了布格的命。這時道奈爾與布格互相感激。這對情人也請求他父親給這個黑人以自由。他們去尋找這個黑人,但他叔父打一個黑奴時,布格出來干涉,扭斷他的鞭子,他宣布以法律制裁布格,於是被押入地牢。即使情侶們相求,也不行。這時道奈爾入牢相探,守牢人達戴過去受恩於道,二人也很好。後來他們要結婚時,瑪麗亞要他父親給禮物,他父親無不允許,他要了布格-雅加爾,要放了他給他自由。其父也允許了。道奈爾把結婚日期向他說了“8月28日”,他叫他在22日以前結婚,並搬到海角去,他沒有聽,後來布格自己沒等宣布他得到自由,他自己便逃走了。正在8月22日領黑奴舉行了起義。
這時黑人包圍了莊園,殺死了奴主,也打進了道奈爾叔父家,他當了上尉。
在起義者衝進瑪麗亞家時布救走了瑪麗亞,他的狗拉斯克叨走了她弟弟,把他們隱於山洞之中,他叔父也被殺死,跟前的小丑(黑奴)就是殺人者,殺人後也逃走了。
後來,道奈爾做了起義者的俘虜,布格知道了之後就把他要出了(布格原是黑人的王子,在黑人中極有權威),讓他夫妻相見,但道奈爾對布格有誤解,以為他是擄其妻子的壞人,所以在離開統領比阿蘇時,他說跟他去之後還返回。當他知道了妻子的情況安好,布格是好人後,卻後悔了,但既有誓言,果然又回去了。回去之後,他叔父的小丑就是比阿蘇的謀臣,為報被其叔父污辱之仇,要親手殺死他。
這時布格也成了白人的俘虜,看守人是達戴,布格要求去救道奈爾,以十名黑人為人質,他不回來就殺死十名黑人。
他去了,把道奈爾從阿皮勃拉的手裡救了出來,這時他們回去了,走至中途,看到比阿蘇軍營山頭升起了黑旗(處死俘虜的信號),布格擔心十名黑人要被處死。這時達戴把黑人帶上刑場,布格也趕到了,達戴以為上尉已被處死,叫人開槍,打死了布格-雅加爾,當道奈爾也趕到相救時,槍彈也打傷了他。
結尾時道維奈說:“是的”,他說,“他救了我的命,我倒殺死了他!……”

創作背景

1817年,雨果大哥阿貝爾覺得在軍隊幹下去前途渺茫,便毅然解甲經商,一邊繼續從事寫作。
阿貝爾周圍有一群喜歡文學的青年朋友,他們模仿當時那些大作家,也組織了聚餐會。每月1日,他們便聚集在一家叫埃童的餐館裡,餐桌上菜餚很簡單,可是詩詞卻非常多。
雨果是這種文學聚餐會最積極的參加者,他不但每會必到,而且每會必讀他的近作。為了能在席間朗讀自己的作品,雨果花了3星期時間,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布格-雅加爾》。反映的是聖多明各的起義。這使雨果初露作家才華,顯示出描寫大自然的高超技藝。
這篇小說《布格-雅加爾》的素材是關於聖多明各黑奴暴動的事情。雨果是從舊報紙上得到的靈感。
《布格-雅加爾》是雨果於1826年1月末正式出版的第二部小說。但這部小說的原始本早在《冰島凶漢》出版前兩年,即1820年5、6月間,就已發表在《文學保守黨》雜誌上了。後來正式出版時,作者曾做過大量的修改,但仍保持了原來的基本內容和許多細節。

作品鑑賞

小說《布格-雅加爾》是雨果的第一部小說。他在小說中提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揭發了黑奴制的殘暴和白人種植園主的卑鄙殘忍,塑造了布格-雅加爾和他的黑人夥伴的英雄形象。小說體現了雨果對被壓迫者的同情,體現了他的民主傾向。但小說在作者保皇黨思想的影響下,對暴動的黑人的描寫有一定的歪曲,把他們寫成殘暴,而把法國貴族道奈爾理想化了。
在小說的《後記》中,作者表示反對革命和國民公會。所有這些反映了雨果早期的保王主義政治立場。儘管如此,雨果仍以滿腔熱情塑造了黑人領袖布格-雅加爾的英雄形象,憤怒地鞭笞了種植園主的野蠻殘忍。所以,從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反對壓迫和奴役的小說,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體現。

作品評價

安德烈·莫洛亞:“(《布格一雅加爾》)在好些地方堪與梅里美的優秀短篇媲美”。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崙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
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43歲時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184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處死刑。雨果於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
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LesMiserables),同名音樂劇即依此小說改編而成。
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無論政治或文學,均有貢獻。
1885年,雨果以83歲高齡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