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銅鼓十二則

布依族銅鼓十二則

貴州貞豐縣布依族逢節慶和紅白喜事或其它大型活動時,由寨老組織,用兩面古老的銅鼓懸掛於木架或堂屋中央,用竹片敲擊銅鼓,演奏十二則稱為布依族銅鼓十二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銅鼓十二則
  • 所屬民族布依族
  • 所屬地區:貴州貞豐縣
  • 使用時間:節慶和紅白喜事或其它大型活動
簡介,具體情況,

簡介

貞豐縣布依族銅鼓十二則主要分布在龍場鎮對門山村。據有關專家、學者多年來研究、考證,布依族是當今貴州使用“靈山型”銅鼓最普遍的一種少數民族。明清以來,貴州方誌中記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的銅鼓比比皆是。“仲家”在明清時期,喜歡在銅鼓上刻字,托明(孔明)所造,籍以抬高身價。近年來根據最新資料表明,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布依族使用的這一面銅鼓竟是貴州少數民族中唯一的屬兩廣類型的靈山型鼓,兩面銅鼓有雌雄之分,有上千年歷史,其銅鼓十二則為貞豐布依族所獨有。長期從事布依族銅鼓研究的貴州師範大學講師、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會員、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促進會副秘書長蔣英觀看對門山村的銅鼓後說:“該銅鼓屬唐末靈山型銅鼓中的晚期作品,是貴州發現的銅鼓中最古老的一種,可以說是打擊樂的源頭之一。” 貞豐布依族

具體情況

貞豐縣龍場對門山保存的雌雄銅鼓,雌銅鼓高35.5厘米,面徑55厘米,足徑57厘米,重23公斤,是粵式銅鼓中最小的。鼓身為三段式,胸、腰、足界線分明。鼓面雙弦分暈、共四暈,暈間無紋。鼓心光體十二芒,鼓面最外圈有四組蛙足痕。鼓面伸於胸外、無垂簾。鼓身亦為雙弦分段,足部有四種雙弦紋耳為細辮扁耳。從鼓體的大小及紋飾已消退的情況來看,這面鼓可能產生於唐代。雄銅鼓通高27厘米,面徑47厘米,足徑49厘米,重16公斤,鼓身為三段式,胸、足、腰界線分明,鼓面雙弦分暈,共四暈,暈間有紋並有象形圖案。鼓面為宮、商、角三音,鼓圈為徵、羽兩音,組成了民族五音調,調子有快板、慢快板,快板擊而高亢,慢板悠揚如歌,其音色純美,音質雄渾、厚重。
布依族至今還流傳保留了節日、喪葬使用銅鼓這一傳統習俗。敲擊銅鼓真是“銅鼓之聲,怒而擊則武,憂而擊則悲,喜而擊則樂。其意變,其聲則變之”。銅鼓十二則內容有兩種說法:“第一,古代打仗時進攻、收兵的信號;第二,農業生產十二個月中季節變化的記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