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市民禮堂占地面積672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建築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為凸字形,正前面是兩層樓房,中間主體部分三層,軸線居中對稱。整個前兩層為辦公用房,與中部凸出部分同寬的後邊為大禮堂。禮堂正門為銅皮包面的木製大門,門兩側是凸出的壁柱,柱頂用花紋刻石。禮堂外牆壁用3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裝設大鐘。大廳內地面為黑白相間的磨光人造石,廳頂雕有圖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民禮堂舊址
- 地點:山東青島市
- 占地面積:672平方米
- 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
歷史,
歷史
1932年地方政府將青島原第四公園的土地售出,建了7家銀行,這7家銀行捐款3萬元在蘭山路港務局檢疫所舊址建了一座禮堂,1935年7月落成。當時徵求名稱,有青島市民禮堂、青島公共禮堂、青島大禮堂等不同意見,最後定名為青島市禮堂,供民眾集會、學術演講、藝術表演之用。
1938年1月,日軍占據青島,不過當時日本鬼子和二鬼子偽軍在山東各地燒殺劫掠,而青島市相對安定一些,所以山東各縣許多殷富人家遷居青島,也有些破產農民來青島打工,這使得青島人口劇增,一度呈現虛假繁榮。而青島市禮堂也成為一處劇場,以演出京劇為主,如奚嘯伯來演出《空城記》、《伍子胥》等劇,毛世來演出《十三妹》等劇,當時全場可容七百位觀眾,一個時期上座率不錯。
抗日戰爭後期,日軍節節敗退,經濟困難,中國百姓也收入漸少,京劇演出上座不好,於是興起一股”商業經濟京劇”,尤其是市禮堂不受傳統約束,脫離了傳統京劇形式,任意表演,有人稱其為”商業京劇”。
抗戰勝利後青島市禮堂仍作為劇場用。
1958年,這裡改造成為市民眾文化藝術館,曾擁有全市內最大的交誼舞池。
60年代,這裡一度闢為展覽館。
90年代中期,這裡又成為光大銀行。
2006年,這裡改建為音樂廳,一直沿用至今,建築外觀保持原貌,修舊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