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標
- 外文名:City Landmark
- 全稱:城市標誌
- 形式:雕塑
各地市標,市標傳說,南平市標,源起詩詞,
各地市標
泉州市:飛天雕塑
石獅市:東方醒獅
廣州市:五羊雕塑
福州市:三山一水
吉林市:搖櫓人
隨州市:鹿鶴
固原市:古雁騰飛
威海市:衝破禁錮
大慶市:石油之光
敦煌市:反彈琵琶
福州市標——“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誌,故福州亦稱“三山”。
市標傳說
故事發生在1700年前。傳說在晉惠帝時,當時的尚書張華派遣一個叫雷煥的人到外面尋找寶劍。雷煥在江西豐城得到古代名劍“干將”和“莫邪”,將雄劍“干將”送給張華,雌劍“莫邪”留給自己佩帶。不久,張華被人害死亡,“干將”穿上屋頂飛去,不知去向。再後來雷煥也死了,“莫邪”劍傳給兒子雷華。後來,雷華奉旨到外面任職,佩帶“莫邪”劍從建溪乘船南下。船駛進延平津時,延平津就是現在南平的延福門碼頭,雷華站在船頭欣賞閩江碧水的美景時,腰間“莫邪”寶劍忽然跳出劍鞘。船夫在江底東尋西找,不見劍的影子,卻見雌雄兩條龍偎在一起。兩把神劍就這樣在延平津化成了龍。南平因此又名“劍津”。延平湖又被稱為"劍湖"。昔日“延津龍劍”處,還豎著“雙劍化龍”市標,正告訴大家這個動人的故事。
現在或許知道“雙劍化龍”這故事的人也還大有人在,不過接下來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話說“雙劍化龍”之後,許多過往船隻經過延平湖(即雙劍化龍處)時,都莫名其妙沉沒,如此數載。後有一人告眾人曰:“雙江合流,乃一‘人’字;又因雙劍化龍,此為‘龍吃人’也。如若在江東西兩岸各建一塔,即保過往船隻無災,此為‘築塔鎮龍’。”東西塔建成之後,果然再無沉船之事。正當眾人為之高興之時,閩江邊上房屋卻接連失火,可謂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繼而有人頓悟:“原為雙江合流,成一‘人’字,現今在江兩岸建鎮,這豈不是一‘火’字?要想不再有火,何不在江上建一大橋,使其成‘滅’字。”這座橋就是如今的南平鐵路橋。故事到此也告一段落。
南平市標
雙劍化龍的傳說
“雙劍化龍”的傳說出現在《晉書·張華傳》。據說西晉初建時期,鬥牛之間常有紫氣沖霄而起。張華通曉易理,心知其異,他邀請善觀天象的雷煥共卜吉凶,最後得出結論是:紫氣源於豫章豐城,其實是寶劍之精。當時張華是晉朝重臣,他幫助雷煥補得了豐城縣令一職。雷煥到任以後,在監獄地基底下掘出一個石函。石函出土後霞光四射,打開之後果然發現有雙劍並列。雷煥當即送其中一支劍給張華,而留一支自佩。張華收到劍後發現此二劍是越劍干將、莫邪,於是致書雷煥二劍終當複合。後來,張華被殺,干將劍從此下落不明。而雷煥死後將他所佩莫邪劍傳給了其子雷華。雷華任建安郡從事,持劍路經延平津,腰間佩劍忽然躍出劍鞘掉到河裡。雷華請人入水取劍,入水者不見寶劍,但見兩龍盤繞水底,轉眼間,江水碧波燦爛,浪濤洶湧。時人以為這是雙劍複合在此化龍。
從此以後延平就有了“劍津”、“劍浦”、“鐔川”、“龍津”之稱。由於這一則傳說直接與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聯繫,以後又屢屢被《八閩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南平縣誌》等地方志所引用、傳載,成為了南平地方歷史的一部分,以至到今天化龍雙劍甚至被當作南平的市標,具有了特殊的地方象徵的意義。
源起詩詞
(唐)胡曾 詠雙劍潭詩一首
延平津路水溶溶 峭壁危嶺一萬重
昨夜七星潭底見 分明神劍化為龍
(南宋)辛棄疾詞二首
水龍吟 過南劍雙溪樓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滄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瑞鶴仙 南劍雙溪樓
片帆何太急。望一點須臾,去天咫尺。舟人好看客。似三峽風濤,嵯峨劍戟。溪南溪北。
正遐想、幽人泉石。看漁憔、指點危樓,卻羨舞筵歌席。
嘆息。山林锺鼎,意倦情遷,本無欣戚。轉頭陳跡。飛鳥外,晚煙碧。問誰憐舊日,
南樓老子,最愛月明吹笛。到而今、撲面黃塵,欲歸未得。
郭沫若1962年《詠南平二首》:
廛市因山成,南平勢不平。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清。
信國曾開府,黃巢此築營。昔傳雙劍合,今見萬家榮。
雙江合流處,二塔聳江頭。山川憶今昔,水火濟剛柔。
造紙中心地,住家虛腳樓。車船無日夕,仿佛在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