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源縣東南部。明成化前已圍有南洋、北家等塘。明成化七年(1471年),北山村于姓居民在北山至斗門構築海堤,圍建斗門塘。該工程艱苦,相傳海堤多次堵口未果,眾志銳減。此時,一李姓老叟路過,除給眾人鼓氣外,還獻計獻策,終獲成功。後在斗門建“李道公祠”以紀念李叟。
民國34年鄭元霖等人慾圍巽北塘(即今團結塘),並請福建省建設廳水利局第一區工程處勘察,因工程艱巨資金不足,未付實施。
1964年外洋公社為解決該社人多地少的問題,發動巽嶼、北山、外洋、剩頭4個大隊在斗門塘、南洋塘旁聯合圍建團結塘。工程於是年10月動工,至年底北堤(巽嶼島至北山)堵口截流成功,北堤長700米,東堤長856米,兩端各建排澇閘。完成土石方89萬立方米,圍建面積2050畝,投資30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巽北墾區
- 地理位置:在羅源縣東南部
- 投資:30萬元
- 圍建面積:2050畝
在羅源縣東南部。明成化前已圍有南洋、北家等塘。明成化七年(1471年),北山村于姓居民在堡腳提端北山至斗門構築海堤,圍建斗門塘。該工程艱苦,相傳海堤多次堵驗閥格口未果,眾志銳減。此時,一李姓老叟路過,除給頸棗埋甩眾人嫌舉精鼓氣外,還獻計獻策,終獲成功。後在斗門建“李道公祠”臭協捉以紀念李叟。
民國34年鄭元霖等人慾圍巽北塘(即今團結塘),並請福建省建設廳水利局第一區工程處勘察,因工程艱巨資金不足,未付實施。
1964年外洋公社為解決該社人多地少的問題,發動巽嶼、北山市背項、外洋、剩頭4個大隊在斗門塘、南洋塘旁聯合圍建團結塘。工程於是年10月動工,至年底北堤(巽嶼島至北山)堵口截流成功,北堤長700米,東臘微堤長856米,兩端各建排澇閘。完成土石方89萬立方米,圍建面積2050畝,投資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