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坐落於四川省成都正通順街98號,這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稱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這裡。除有兩年隨父親去廣元縣外,巴金在這裡居住到十九歲,在此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1923年春天,巴金離開這裡去南京讀書。故居原為五進三重堂磚木平房建築,有大廳、堂屋、桂堂和院牆,在桂堂天井裡有兩株桂樹,在兩株桂樹當中就是故居的中線,大門就在中線的東邊,院牆由青磚砌成,從南到北總長約八十公尺。解放後,這所院子成為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駐地的一部分。遺憾的是,巴金故居沒能完整地保存下來,於1971年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金故居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正通順街98號
- 類別:故居
- 紀念人物:巴金
上海寓所,巴金的生平,巴金政治生涯,
上海寓所
上海武康路113號是巴金在上海最後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這座小樓始建於1923年,曾為蘇聯商務代表處,從1955年起,巴金和女兒李小林一家就住在這幢三層小洋樓里,庭院裡種滿了白玉蘭,巴金在此樓居住了40多年。
巴金的生平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李鏞、父親李道河,均做過滿清官員,母親陳淑芬,是一個才貌兼備的女子,巴金從小就跟著她讀書識字)。四川成都人,無黨派,在家排行第四。1909年5歲進私塾認字,1921年16歲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期間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革命刊物和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國作品。1921年參加編輯《半月》刊,組織“均社”,參加些革命性的社會活動,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923年春,離開四川赴上海,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7年1月赴法國留學。1928年12月歸國回到上海,是年翻譯的《托爾斯泰論》載於《東方雜誌》,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輾轉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霧》、《雨》等代表作品,譯完克魯泡特金的《我的自傳》等。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國,任上海文化生活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後輾轉武漢、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貴陽與蕭珊(原名陳蘊珍,1917生,浙江寧波人)結婚。1949年6月被選為文聯常務委員和文協(後改為作協)常務理事,9月在京參加政協會議,當選政協委員。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文革”中遭批判,被關進“牛棚”,在上海奉賢縣“五七幹校”勞動兩年半。1972年夫人蕭珊病逝。巴金老人曾寫過一篇叫做《小狗包弟》的文章,現已收錄在高中課本中。
文學桂冠:
1982年 獲義大利國際但丁獎
1983年 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84年 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 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
1990年 獲蘇聯人民友誼勳章
2001年 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主要著作:
長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新聲集》、《讚歌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巴金政治生涯
1983年後任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