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是《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一本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
  • 作者:《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1993年4月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
圖片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政區圖
附圖1
縣城鳥瞰
縣城一瞥
1950年鎮西縣哈薩克族參觀團向黨政軍首長獻旗後合影
一九五二年鎮西縣第一屆牧民代表會議代表合影
1984年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看望哈薩克族牧民
1954年翻身農民踴躍賣餘糧
一九五一年鎮西縣收槍委員會全體委員及各級工作幹部合影
水庫
三塘湖瓜果
豐收在望·喜收新麥
噴灑農藥
哈薩克族第一代農民
飛機滅蝗
天山公路
水泥廠
發電廠
毛紡廠
小水電
織地毯
繡花毯
皮衣
毛毯
硫化鹼
農業銀行工作人員到民眾家裡辦信貸
草原風情
牧駝
養鹿場
牧雞
草原上的白鸛
牧馬
奶牛場
草原黃昏
牧羊
湖光山色
古蒲類海—巴里坤湖
林海雪原
深山藏春
波光粼粼
中學生野外採集標本
民族中學學生課間操
社火隊演出
運動會團體操
附圖2
巡回醫療
送書列牧區
歡樂的夏牧場
賽馬
領獎-駱駝
唐城遺址
唐代烽火台
出土銅釜
八牆子三千年前岩畫
仙姑廟和廟中照壁
東漢任尚碑
唐代姜行本紀功碑
民國初期保全碑
中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沙山子
國際狩獵場
哈薩克族獵手
獵鷹
哈薩克族女民兵
兵哈薩克族牧民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置
第一章 境域
第一節 位置 面積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縣名來歷及演變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清代區劃
第二節 民國區劃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劃
第三章 縣城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城池
第三節 沿革
第四節 面積 人口
第五節 駐地機構
第六節 發展簡況
第四章 區、鄉概況
第一節 薩爾喬克區
第二節 大河鄉
第三節 奎蘇鄉
第四節 石人子鄉
第五節 花園鄉
第六節 三塘湖鄉
第七節 大紅柳峽鄉
第五章 農牧場
第一節 良種繁育場
第二節 八牆子牧場
第三節 駐縣農牧場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質構造
第二節 地層分布
第三節 地質演變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山地
第二節 巴里坤台原(高原)
第三節 盆地
第四節 戈壁荒漠
第五節 湖泊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點
第二節 氣候資源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風
第五節 物候
第四章 水系
第一節 地表水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三節 巴里坤湖
第五章 植被
第一節 草場
第二節 森林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土壤種類及分布
第三節 耕作土壤的形成
第七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野生植物
第二節 野生動物
第三節 礦產
第八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地震
第二節 乾旱
第三節 霜凍
第四節 倒春寒
第五節 大雪 酷寒
第六節 冰雹
第七節 風災
第八節 山洪
第九節 雷電
第十節 蝗蟲
第十一節 鼠害
第十二節 狼患
第十三節 鹼害
第三編 人口 人民生活
第一章 人口變化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普查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民族構成
第二節 性別、年齡構成
第三節 文化構成
第四節 職業構成
第五節 姓氏
第三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節制生育政策規定
第二節 節育技術
第四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農牧民經濟收入
第二節 職工收入及福利
第三節 社會消費
第四編 畜牧業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牧業體制
第一節 牧區民主改革
第二節 牧業合作化
第三節 公私合營牧場
第四節 牧業公社牧場
第五節 牧業生產責任制
第三章 草場
第一節 分布 利用
第二節 草場建設
第四章 牲畜品種及改良
第一節 羊
第二節 牛
第三節 其他畜禽
第五章 巴里坤馬——伊吾馬
第一節 巴里坤馬的特性
第二節 巴里坤馬的改良種——伊吾馬
第三節 清代馬場
第六章 駱駝
第一節 養駝概況
第二節 巴里坤駝
第七章 畜群結構及經濟效益
第一節 牲畜結構
第二節 經濟效益
第三節 商品畜及畜產品
第八章 牧放管理
第一節 四季輪牧
第二節 抗災保畜
第九章 畜病防治
第一節 群防群治
第二節 傳染病防治
第三節 寄生蟲病防治
第十章 牧業分區
第一節 西部低山丘陵放牧區
第二節 東南部南北中高山放牧區
第三節 盆地集約飼養區
第四節 北部戈壁無放牧條件區
第五編 農業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生產關係變革和體制改革
第一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互助合作
第四節 人民公社
第五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三章 面積 產量
第一節 作物面積分布
第二節 作物產量
第四章 耕作技術
第一節 耕作制度
第二節 改土施肥
第三節 品種改良
第四節 農業技術推廣
第五章 植物保護
第一節 主要病害
第二節 主要蟲害
第三節 主要草害
第六章 農業分區
第一節 盆地東部農牧結合區
第二節 盆地中部糧油蔬菜區
第三節 城郊糧菜區
第四節 南北山山前強傾斜草料區及西山谷地草料區
第五節 三塘湖盆地園藝糧食作物區
第七章 屯墾
第一節 唐代屯田
第二節 清代屯田
第三節 新中國屯墾
第八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分布
第二節 植樹造林
第三節 林業管理
第四節 林業分區
第九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加工業
第二節 養殖業
第三節 採集業
第四節 工業 運輸業
第十章 農業機具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農機機構
第三節 農機分布和作業水平
第四節 引進和推廣
第五節 安全監理和技術培訓
第六節 農機具修造
第六編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建設
第一節 水渠
第二節 水庫
第三節 機井
第四節 坎兒井
第二章 水利管理
第一節 工程管理
第二節 灌溉管理
第三章 人畜飲水
第四章 小水電站
第七編 工業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手工業
第三節 集體工業
第四節 地方國營工業
第五節 主要廠礦
第二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
第二節 農牧區鄉建設
第三節 建築業
第四節 環境保護
第八編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古道
第二節 公路建設
第三節 公路養護
第四節 運輸
第五節 交通管理
第二章 郵政
第一節 郵政機構
第二節 郵路
第三節 業務
第三章 電信
第一節 電報
第二節 電話
[附] 先進人物
第九編 商業 糧油
第一章 商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清代官商
第三節 私營商業
第四節 集體商業
第五節 國營商業
第六節 民族貿易
第七節 外貿
第八節 計畫物資供應
第九節 農機供應
第十節 集市貿易和物資交流會
第二章 糧油購銷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購銷
第三節 儲運
第四節 糧油加工
第十編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統計
第一節 計畫管理
第二節 綜合統計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企業登記
第四節 契約管理
第三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物價演變
第三節 工業產品與農牧產品比價
第十一編 財稅 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預算
第二節 收入
第三節 支出
第四節 附加及自籌資金收支
第五節 審計監督
第二章 稅收
第一節 清代賦稅
第二節 民國捐稅
第三節 新中國建立後的稅收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流通
第三節 信貸
第四節 儲蓄
第五節 債券
第六節 僑匯
第七節 人民保險
第十二編 政黨 社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民國時期共產黨員在巴里坤的活動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黨員
[附] 優秀共黨員
一、哈薩克的知心朋友-縣委書記張曉
二、民眾的好帶頭人-高相軍
第四節 代表大會
第五節 宣傳工作
第六節 統一戰線工作
第七節 紀律檢查工作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三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職工團體
第二節 農民團體
第三節 婦女團體
第四節 青少年團體
第五節 工商團體
第六節 科技團體
第七節 其他社團
[附]
一、哥老會
二、同鄉會館
第四章 重大政事
第一節 抗美援朝
第二節鎮壓反革命
第三節 “三反”、“五反”
第四節 肅反 審乾
第五節 整風和反右派鬥爭
第六節 “大躍進”和“反右傾”
第七節 社會主義教育活動
第八節 “文化大革命”
第十三編 政權 政協
第一章 權力機構
第一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四節 選舉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清代及民國政府
第二節 縣人民政府
第三章 參政議政機構
第一節 議事會 參議會
第二節 人民政協
[附] 政協巴里坤縣 第五屆委員會《愛國團結公約》
第十四編 司法
第一章 治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治安管理
第三節 戶籍管理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檢察機構
第二節 檢察工作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審判機構
第二節 審判工作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律師 公證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人民調解
第十五編 民政 勞動 人事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社會福利
第二節 救災 救濟
第三節 擁軍優屬
第四節 社會安置
第五節 婚姻登記
第二章 勞動 人事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幹部隊伍
第三節 就業安置
第四節 工資
第十六編 軍事
第一章 軍事機構
第一節 清代機構
第二節 民國機構
第三節 新中國機構
第二章 駐軍
第一節 清代駐軍
第二節 民國時期駐軍
第三節 新中國建立後駐軍
第三章 防務設施
第一節 兵城
第二節 屯堡營房
第三節 烽燧
第四節 卡倫
第五節 軍台 驛站 營塘
第六節 碉堡
第七節 演武場 飛機場
第八節 關隘
第四章 兵役
第一節 募兵 抓丁
第二節 志願兵 義務兵 預備役
第五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教育、訓練與武器管理
第三節 重要活動紀略
第六章 戰備與人民防空
第一節 領導機構
第二節 人民防空
第三節 後方基地
第四節 軍民聯防
第七章 重大兵事
第一節 古代兵事
第二節 清代平定準噶爾叛亂
第三節 回民義軍的反清鬥爭
第四節 白彥虎部圍攻巴里坤城
第五節 鎮西兵變
第六節 馬仲英兩占鎮西
第七節 剿匪平叛
[附] 《十大公約》
第十七編 教育 科技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節 義學 私塾 書院
[附一] 清代鎮西的科舉制度
[附二] 清乾隆至光緒年間,鎮西生員應試情況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勤工儉學
第二章 專業教育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掃盲
第二節 職工業餘教育
第三節 進修 自學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師資概況
第二節 培訓
第三節 待遇
第五章 教育經費
第六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技活動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十八編 文化
第一章 文化機構和表演團體
第一節 文化館 俱樂部 文化室
第二節 書店
第三節 表演團體
第四節 電影放映
第二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哈薩克族民間文化
第二節 社火 廟會
第三節 戲劇
第四節 會演 展覽
第三章 文學藝術
第一節 文藝創作
[附] 創作歌曲選
第二節 民歌
[附一] 哈薩克族民歌選
[附二] 漢族民歌選
第四章 新聞 廣播 電視
第一節 報紙
第二節 廣播 電視
第五章 檔案
第一節 機構 隊伍
第二節 館庫建設及檔案收集
第三節 檔案利用
第六章 史志工作
第一節 黨史資料徵集
第二節 地方志
第三節 文史工作
第四節 地名工作
第七章 名勝 古蹟
第一節 名勝
第二節 古蹟 文物
第三節 廟宇
[附] 寺廟楹聯選
第十九編 衛生 體育
第一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醫療機構
第二節 醫療隊伍
第三節 醫療設備
第四節 醫療技術
第五節 醫療制度
第六節 醫藥
第七節 防疫 保健
第八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九節 醫療衛生經費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族傳統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活動
第四節 職工體育活動
第五節 體育競賽
第六節 體育設施
第二十編 民族
第一章 哈薩克族
第一節 遷入
第二節 東遷
第三節 部落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五節 語言文字
[附] 巴里坤縣哈薩克族諺語選
第六節 風俗習慣
第二章 漢族
第一節 源流
第二節 宗教信仰
第三節 方言 諺語
第四節 風俗習慣
第三章 其他民族
第一節 蒙古族
第二節 維吾爾族
第三節 回族
第四節 滿族
第四章 民族工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民族工作述略
第二十一編 良風美德
第一章 民族團結
第二章 軍民一家
第三章 助人為樂
第四章 移風易俗
[附]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察哈泉村
第二十二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陳昇恆
李溶
劉效藜
王槐山
朱 炳
楊拯陸
張廣智
沙布拜
阿通拜克
木哈買什
豪晃拜
吳繼增
昌生祥
張桂花
徐鴻烈
畢德品
馬其榮
哈萬
阿哈拜
翁拜提
坦 肯
吳 明
加帕爾
張克寬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一節 烈士
第二節 模範人物
第三節 離休幹部
第四節 留學生
附錄
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年簡況
二、古詩文
三、軼事 傳說
(一)軼事
(二)民間傳說
四、重大事故
(一)煤礦井下事故
(二)交通事故
(三)焚車事故
(四)中毒事故
(五)醫療事故
(六)其他事故
五、地方文獻輯存
編後記
《巴里坤縣誌》編審機構及編纂人員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巴里坤縣地方志編輯室
《巴里坤縣誌》編纂人員
《巴里坤縣誌》審定單位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