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賓斯基反射

巴賓斯基反射

巴賓斯基反射(Bablnsky reflex)是新生兒反射的一種。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鈍端由腳後跟向前輕划過新生兒足底外側邊緣,其大腳趾緩緩上翹,其餘腳趾則呈扇形張開的反應。因法國神經學家巴賓斯基發現而得名。最早可見於4個月~6個月的胎兒。約在出生後6個月~18個月該反射逐漸消失,但在睡眠和昏迷中仍可出現。2歲後為足蹄反射所代替。此時若再出現巴賓斯基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的表現。臨床上可用這種原始的屈肌反射來檢查患者的錐體束機能是否正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賓斯基反射
  • 外文名:Babinski Reflex
  • 類型:人類嬰兒反射的一種
  • 特徵:拇趾及其他4趾皆呈背屈
概述,介紹,

概述

當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鈍端,由腳跟向前輕劃新生兒足底外側緣時,拇趾會緩緩地上蹺,其餘各趾呈扇形張開,然後再蜷曲起來。它是因中樞神經通路(錐體束及大腦皮層)還不成熟而引起的。用鈍尖物體由嬰兒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緣所引起的拇趾背屈、其餘4趾蹠屈及扇形展開的反射性動作。也有的表現為拇趾背屈,其他4趾既不蹠 屈也不呈扇形展開;或拇趾及其他4趾皆呈背屈,同樣伴有其他4趾扇形展開等反射形式。這是嬰兒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嬰兒從出生到6~18個月內具有這種反射,以後消失。它是法國神經科醫生J.巴賓斯基於1896年首次論述的。在神經病臨床診斷上,巴賓斯基反射是一項重要的體徵。如果嬰兒2歲以後或成人呈巴賓斯基反射陽性,表明錐體束受損傷。錐體束嚴重損傷,尤其是脊髓病變時,可出現持續的自發的巴賓斯基反射,同時也可出現反射範圍增大。除刺激足掌外側緣外,刺激下肢其他部位也可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此外,它也發生於深睡、深度昏迷、深度麻醉、藥物或酒精中毒、胰島素及低血糖休克電休克高血糖昏迷和尿毒症等。
科學家們注意到,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時腳趾所呈形狀,酷似猿猴在攀登樹木時為固定身體所採用的腳趾樣式。因此,通常把這一反射構想為:由於錐體束受損,大腦皮層的影響不能再作用於脊髓的節段,從而導致種系發展上較為古老的反射性動作形式。至於嬰兒早期出現的巴賓斯基反射,則與神經系統的髓鞘化未完成有關。

介紹

人類嬰兒反射的一種
特徵:當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鈍端,由腳跟向前輕劃新生兒足底外側緣時,他的拇趾會緩緩地上蹺,其餘各趾呈扇形張開,然後再蜷曲起來。
原因:它是因中樞神經通路(錐體束及大腦皮層)還不成熟而引起的。
存在期:此反射最早可在4-6個月的新生兒身上看到,該反射約在6-18個月逐漸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現,嬰兒2歲還有,2歲後則出現與成人相同的足庶反射,若再出現此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的表現。
提出者:巴賓斯基(1857-1932)法國神經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