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貨幣政策是巴西貨幣當局為實現巨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巴西貨幣政策深受政府的發展計畫和經濟決策的影響,主要目標是發展經濟。其貨幣政策特點: 一邊是擴張貨幣與信貸以適應經濟發展,一邊是反通貨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家超出實際物力、財力搞大工程建設,同時,為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增加對公、私企業的貸款,因而通貨膨脹十分嚴重,1964年通貨膨脹率高達90.5%。為此,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通貨膨脹。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項: ①運用公開市場這一信用工具。1967年,開始利用公開市場進行國庫券的買賣來調節信用,使巴西貨幣政策具有了很大的靈活性,貨幣流通量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②實行貨幣糾正法。根據一定的指數對幾乎所有的金融債券進行貨幣糾正,補償企業和個人由於通貨膨脹而受到的損失,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調動國民儲蓄的積極性。因為銀行的存戶不僅可以按規定得到預期的利息,而且還定期在自己的賬目上得到一個與當時通貨膨脹率相應的貨幣糾正額。巴西是使用貨幣糾正法最為廣泛、頗有成效的國家。③實施“真實計畫”。1994年7月巴西開始引入旨在穩定經濟的 “真實計畫”,該“計畫” 比以前的貨幣改革還要成功。成功因素有三:一是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對付通貨膨脹慣性的措施 (取消指數化的做法,引進與匯率掛鈎的記賬單位),避免了重新回到物價和工資管制的老路。二是堅持預算平衡,對實行“真實計畫”是一個有效的支持。三是高利率吸引了資本流入,導致外匯儲備大增。同時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匯率靈活性。從1995年初起,巴西貨幣貶值幅度基本上被控制在與通貨膨脹相適應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