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白化政策

巴西白化政策,是巴西歷史上的政策,巴西政府鼓勵白人與白人之間,及白人與其他人種之間多生孩子,鼓勵白人移民巴西,使巴西逐漸變成白人國家,該政策目標是,要在2012年使白人占巴西總人口的80%,印第安人占17%,混血人占3%,黑人為0%。該政策在1970年被迫放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西白化政策
  • 發生地:巴西
從歷史的角度看,巴西如同美國一樣,屬於殖民主義時代的殖民占領、販奴蓄奴、屠戮印第安人的種族主義國家。在葡萄牙殖民者到達這片土地時,這片印第安人的“歷史地域範圍”生活著大約300萬至500萬印第安人,分屬1500個左右的部落。他們是早期殖民者的征服對象和奴隸。在16世紀中期開始引進黑奴之後,巴西成為蓄奴最多的國度,也是非洲之外黑人最多的國家。根據16世紀傳教士留下來的人口記錄,1558年巴西的人口為5.7萬人,其中黑人奴隸1.4萬人。當然這不包括本土的印第安人口。據統計,16世紀輸入巴西的黑奴為5萬,17世紀為56萬,18世紀為189.14萬,19世紀為114.54萬。1789年,巴西的人口比例大體上是非洲黑人占58%,歐洲白人占29%,印第安人僅剩餘7%,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梅斯蒂索人為6%。
對早期歐洲移民來說,以男性為主是普遍的現象,因此,即便是殖民者正常的婚姻需求也難以在“同類”中實現。因此,對印第安人的殘暴征服和奴役,也包括了對女奴的人身占有,所謂梅斯蒂索人並非通婚的結果,而是性奴隸的產物。後來的黑人奴隸也無法避免這種命運,何況黑奴本身也存在性別比的突出問題,黑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奴隸婚姻”也開始發生,這種“被允許”並非人道而是生產奴隸勞動力的需要。因此,當時黑人的身份包括了4種:新近抵達的黑奴稱為“波麗爾”、“資深”的黑奴被稱“拉吉諾”、黑奴的後代(含與印第安人混血者)被稱“克里爾奧”,黑奴與歐洲人的後代被稱“穆拉托”,等等。這就是巴西所謂“種族(民族)大融合”的開端。
當然,與美國不同的是,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歐洲人,雖然在白人種族優越感方面不亞於盎格魯—撒克遜人,但是在與“劣等種族”發生性關係方面卻大相逕庭,因此也被美國人視為對“高尚血統”的玷污而被極盡“污言穢語”地加以嘲弄和鄙視。但是,對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勢力來說,這种放縱的“播種”方式則是對“劣等種族”進行“優勝劣汰”改造的“優生學”。在種植園、莊園式的白人家庭中,女奴不僅從事各種家庭勞務,同時“還需滿足主人的性要求”,其後代則繼續延續著這種“大家庭”中的地位和身份,但是主人的“寵愛”和“恩賜”也使“自由人”的身份不斷增多,包括在廢奴之前。這是與美國種族隔離制度的不同之處。因為巴西殖民者“狂歡”性的“文化性格”,印第安人、黑人在整個社會所占的優勢人口比例,與美國截然不同,所以其不隔離的種族混血政策也被稱為“白化”政策。
巴西的“白化”政策,是其國家“同化”政策的核心原則。所謂“白化”就是從生物學和膚色上消滅印第安人、黑人等“劣等種族”,其中既包括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征服戰爭中大量死亡,特別是在“生態擴張主義”帶來的舊大陸細菌、疾病侵襲下的人口銳減,“白化”政策也服務於通過“基因改造”而保證勞動力的需要。這種所謂“生物性融合”的“白化”思想,是巴西學者在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本土理論,進而成為國家政策得以實施,其本質仍舊是種族歧視。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這種體系化、制度性的“白化”政策相繼針對印第安人、黑人及其後裔而付諸實踐。雖然印第安人率先被視為殖民政權的臣民,但是通過所謂“公平戰爭法”的征服和分化,加之除了鼓勵通婚外,對印第安人的姓名、語言禁止和葡萄牙語的推行,以及宗教的教化等同化措施,使印第安人的部落、文化、語言、習俗在不斷“碎片化”的過程中幾近滅絕。
在英國等國際勢力的壓力下,巴西成為最後一個停止奴隸貿易的國家。此後,引進白人移民以充實甘蔗經濟等實業的勞動力需求,也成為加快“白化”黑人的基本政策。19世紀後期,引進白人移民形成高潮。從1870年到1920年,抵達巴西的白人移民達300萬之多。當時招募、吸引的歐洲移民大多是貧困民眾,他們在充實底層勞動力的同時,也包括了增強和加快對黑人“白化”的能力與進程的目的。因為,巴西當時仍在遵循所謂的“科學界”提出的“白化”目標——2012年使白人占80%,印第安人占17%,混血人占3%,黑人為0%。同時,採取這種加快消滅黑人的措施,與美洲大陸廢奴運動、黑人反抗、種族衝突嚴重的形勢也直接相關。
因此,加快黑人的“白化”進程,也包括了採取各種消除販奴、蓄奴“歷史記憶”的措施,以避免為將來“黑、白之間”的種族衝突留下罪證。為此,巴西官方將過去的奴隸貿易資料、人口統計資料等公文銷毀,在人口統計中將種族、膚色等口逕取消,對從事種族研究的學者進行壓制或放逐,媒體也被禁止報導涉及種族、膚色的話題。與此同時,在社會公眾宣傳、中國小教科書等傳播載體中,凸顯對黑人劣質、低能、卑賤的嘲諷性、污名化和漫畫式的宣傳,以營造強大的社會氛圍來迫使黑人主動“白化”,使黑人從心理上、行為上嚮往“白化”,以避免因膚色印記而遭受社會歧視。這些政策措施不僅試圖消除販奴、蓄奴的罪惡,而且也彰顯了政府所宣稱的“人人平等”口號,實質不過是白人的“人人平等”,黑人只有“白化”才可獲得平等。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期,移入巴西的歐洲移民達到460.8萬人,其中義大利移民149萬、葡萄牙移民139.5萬、西班牙移民64.4萬、日本移民19.4萬、德國移民18.95萬。此外,還包括華人、東歐和中東等地區的移民。巴西政府也形成了針對亞洲人的同化政策。這種以“白化”為核心的同化政策,在1970年被迫放棄,因此也未能實現當初的目標。2010年巴西的人口統計表明,在全國1.91億人中,白人約占48%,各類混血人約占43%,黑人約占8%,亞裔約占1%。歷史證明,巴西的“白化”政策同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以及西方殖民勢力在其他地方實行的政策並無二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