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研究》是一本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書籍。本書運用“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法,秉持“融貫學科”的系統理論觀,探索古鎮保護研究的地域時空視角與理論方法。
研究立足於城市規劃學科,以巴蜀古鎮為課題對象,在古鎮保護歷程回顧的基礎上,從歷時與共時角度分析了古鎮保護導向,並對古鎮保護的總體策略、技術方法與制度環境進行了展開研究,意圖探索並建構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的基本理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研究
- 頁數:248頁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第1版 (2010年2月1日)
叢書名: 山地辯糠艱鴉人居環境研究叢書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4119578, 9787564119577
條形碼: 9787564119577
尺寸: 25.6 x 18.2 x 1.6 cm
重量: 540 g
內容簡介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研究》:歷史文化提墊局遺產保護是人居環境建設的基本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
圖書目錄
1 緒論:躑躅前行的巴蜀古鎮
1.1 時代背景中的研究選題
1.1.1 聚居文化趨同與本土意識覺醒
1.1.2 地域文化傳承與巴蜀古鎮復興
1.2 因應時代的課題研究
1.2.1 古鎮生存與保護的迫切情勢決定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1.2.2 社會意識覺醒與理論實踐支持提供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1.2.3 課題研究具有回應時代籲求的現實意義
1.3 國內外相關理論實踐評析與課題研究定位
1.3.1 國內外歷史小城鎮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概述
1.3.2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展與相關研究
1.3.3 適應性保護——基於“特徵保護導向”思考的課題研究定位
1.4 課題研究的對象界定、理論方法與主要內容
1.4.1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界定
1.4.2 “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法
1.4.3 “融貫學科”的研究理論
1.4.4 “三段式”的研究內容
1.4.5 研究創新點
1.4.6 研究結構框圖
2 巴盼府槓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歷史回顧與現實觀察
2.1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程
2.1.1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政治運動導致了嚴重的破壞
2.1.2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期間一一保護的搶救與建設的破壞並存
2.1.3 21世紀——穩步推進科學的保護
2.2 當前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
2.2.1 自然環境的破壞
2.2.2 人工環境的破敗
2.2.3 人文環境的衰弱
2.3 當前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保護策略模糊不清導致古鎮發展搖擺
2.3.2 保護技術適用不當造成古鎮破壞加劇
2.3.3 保護制度殘缺不全使得古鎮保護乏力
2.4 小結
3 基於生成發展分析的巴蜀古鎮保護導向研究
3.1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生成發展語境
3.1.1 複雜豐沛的環境資源語境
3.1.2 依存關聯的產業經濟語境
3.1.3 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語境
3.2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3.2.1 古鎮生成發展的萌芽時期——先秦至唐宋時期
3.2.2 古鎮生成發展的成熟時期——明清時期
3.2.3 古鎮生成發展的衰落時期——近現代時期
3.3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特徵及其保護導向意義研究
3.3.1 生成由來的多源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3.2 發展演進的突變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3.3 時空過程的差異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4 小結
4 基於構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鎮保護導向研究
4.1 巴蜀古鎮歷史探簽料文化物質遺產的構成格局
4.1.1 古鎮地理區域的空間非均質分布與遺產多意義關聯
4.1.2 古鎮傳統鎮區的多類型環境
4.1.3 古鎮歷史建築的地緣性形態
4.2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非物質遺產的構成格局
4.2.1 古鎮的口頭傳說和表述
4.2.2 古鎮的傳統表演藝術
4.2.3 古鎮的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4.2.4 古鎮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4.2.5 古鎮的傳統手工藝技能
4.3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構成格局特徵及其保護導向意義研究
4.3.1 對自然環境的規遷乘限適應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3.2 對經濟要素的牽引回響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3.3 對文化因子的滲透彰顯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4 小結
5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策略研究
5.1 巴蜀古鎮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疏解
5.1.1 保護是基於價值判斷的歷史繼承
5.1.2 發展是實現古鎮復興的現實手段
5.1.3 應在堅守“保護底線”前提下追求“發展優先”
5.2 巴蜀古鎮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協調
5.2.1 客觀看待傳統與現代在巴蜀紙喇促跨古鎮中的二元並立
5.2.2 高度重視傳統對於巴蜀古鎮現代發展的推動作用
5.2.3 積極協調傳統與現代在巴蜀古鎮保護中的現實矛盾
5.3 巴蜀古鎮保護機遇與挑戰的時勢應對
5.3.1 積極應對“西部大開發”的全霸淚辣局性影響
5.3.2 積極應對“三峽工程建設”的局域性影響
5.3.3 積極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層面性影響
5.4 小結
6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方法研究
6.1 構建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決策支持技術模型
6.1.1 遺產保護決策支持的技術形式——保護評估模型
6.1.2 建立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評估模型的現實意義
6.1.3 建構基於AHP層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評估模型
6.2 建立巴蜀古鎮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適應性技術方法
6.2.1 遺產關係的區域擬合——古鎮地理區域保護的新型方法
6.2.2 結構形態的類型保存——古鎮傳統鎮區保護的基本方法
6.2.3 空間修復與功能協調——古鎮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要方法
6.2.4 保護實踐研究
6.3 探索巴蜀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適應性技術方法
6.3.1 “整體揚棄”技術原則下的遺產保護
6.3.2 鞏固靜態的“記憶”保護模式
6.3.3 發展動態的“傳承”保護模式
6.3.4 保護實踐研究
6.4 小結
7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環境研究
7.1 古鎮保護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7.1.1 保護法規的銜接與協調
7.1.2 保護法規的維持與最佳化
7.1.3 保護法規的充實和完善
7.2 古鎮保護的行政保障機制研究
7.2.1 公共權威維護是巴蜀古鎮保護的行政保障前提
7.2.2 巴蜀古鎮保護機構設定的調整最佳化
7.2.3 巴蜀古鎮保護機構職能的強化完善
7.3 古鎮保護的經濟保障機制研究
7.3.1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基本來源——國內外的經驗
7.3.2 市場經濟條件下巴蜀古鎮保護資金的多元化籌集
7.3.3 建立以保護機構為責任主體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
7.4 古鎮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7.4.1 巴蜀古鎮保護中公眾參與的現實意義與實現方式
7.4.2 巴蜀古鎮保護中公眾參與的主體構成及其利益取向
7.4.3 三級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遺產保護利益協調的根本途徑
7.5 小結
8 結論:適應性保護——巴蜀古鎮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
8.1 提出現實矛盾疏解的總體策略
8.2 擬定歷史形態保護的技術方法
8.3 構建聯動綜合保障的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附錄:巴蜀古鎮歷史文化名針稱號的基本情況
後記
2.3.3 保護制度殘缺不全使得古鎮保護乏力
2.4 小結
3 基於生成發展分析的巴蜀古鎮保護導向研究
3.1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生成發展語境
3.1.1 複雜豐沛的環境資源語境
3.1.2 依存關聯的產業經濟語境
3.1.3 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語境
3.2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3.2.1 古鎮生成發展的萌芽時期——先秦至唐宋時期
3.2.2 古鎮生成發展的成熟時期——明清時期
3.2.3 古鎮生成發展的衰落時期——近現代時期
3.3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特徵及其保護導向意義研究
3.3.1 生成由來的多源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3.2 發展演進的突變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3.3 時空過程的差異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3.4 小結
4 基於構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鎮保護導向研究
4.1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物質遺產的構成格局
4.1.1 古鎮地理區域的空間非均質分布與遺產多意義關聯
4.1.2 古鎮傳統鎮區的多類型環境
4.1.3 古鎮歷史建築的地緣性形態
4.2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非物質遺產的構成格局
4.2.1 古鎮的口頭傳說和表述
4.2.2 古鎮的傳統表演藝術
4.2.3 古鎮的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4.2.4 古鎮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4.2.5 古鎮的傳統手工藝技能
4.3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構成格局特徵及其保護導向意義研究
4.3.1 對自然環境的規限適應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3.2 對經濟要素的牽引回響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3.3 對文化因子的滲透彰顯性及其保護導向意義
4.4 小結
5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策略研究
5.1 巴蜀古鎮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疏解
5.1.1 保護是基於價值判斷的歷史繼承
5.1.2 發展是實現古鎮復興的現實手段
5.1.3 應在堅守“保護底線”前提下追求“發展優先”
5.2 巴蜀古鎮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協調
5.2.1 客觀看待傳統與現代在巴蜀古鎮中的二元並立
5.2.2 高度重視傳統對於巴蜀古鎮現代發展的推動作用
5.2.3 積極協調傳統與現代在巴蜀古鎮保護中的現實矛盾
5.3 巴蜀古鎮保護機遇與挑戰的時勢應對
5.3.1 積極應對“西部大開發”的全局性影響
5.3.2 積極應對“三峽工程建設”的局域性影響
5.3.3 積極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層面性影響
5.4 小結
6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方法研究
6.1 構建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決策支持技術模型
6.1.1 遺產保護決策支持的技術形式——保護評估模型
6.1.2 建立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評估模型的現實意義
6.1.3 建構基於AHP層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評估模型
6.2 建立巴蜀古鎮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適應性技術方法
6.2.1 遺產關係的區域擬合——古鎮地理區域保護的新型方法
6.2.2 結構形態的類型保存——古鎮傳統鎮區保護的基本方法
6.2.3 空間修復與功能協調——古鎮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要方法
6.2.4 保護實踐研究
6.3 探索巴蜀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適應性技術方法
6.3.1 “整體揚棄”技術原則下的遺產保護
6.3.2 鞏固靜態的“記憶”保護模式
6.3.3 發展動態的“傳承”保護模式
6.3.4 保護實踐研究
6.4 小結
7 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環境研究
7.1 古鎮保護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7.1.1 保護法規的銜接與協調
7.1.2 保護法規的維持與最佳化
7.1.3 保護法規的充實和完善
7.2 古鎮保護的行政保障機制研究
7.2.1 公共權威維護是巴蜀古鎮保護的行政保障前提
7.2.2 巴蜀古鎮保護機構設定的調整最佳化
7.2.3 巴蜀古鎮保護機構職能的強化完善
7.3 古鎮保護的經濟保障機制研究
7.3.1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基本來源——國內外的經驗
7.3.2 市場經濟條件下巴蜀古鎮保護資金的多元化籌集
7.3.3 建立以保護機構為責任主體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
7.4 古鎮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7.4.1 巴蜀古鎮保護中公眾參與的現實意義與實現方式
7.4.2 巴蜀古鎮保護中公眾參與的主體構成及其利益取向
7.4.3 三級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遺產保護利益協調的根本途徑
7.5 小結
8 結論:適應性保護——巴蜀古鎮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
8.1 提出現實矛盾疏解的總體策略
8.2 擬定歷史形態保護的技術方法
8.3 構建聯動綜合保障的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附錄:巴蜀古鎮歷史文化名針稱號的基本情況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