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爾哈,彝族,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大屯鄉人。畢業於原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莫爾哈
- 國籍:中國
- 民族:彝族
- 出生地: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大屯鄉
人物經歷,人物工作,參與活動,巴莫爾哈語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0年至1952年在西南團校學習;
1952年至1954年在原共青團西康省委、涼山工委工作,任省青聯執委、團工委委員;
1954年至1958年先後在州政府人事處、甘洛縣政府任幹事、副處長、副縣長;
1958年至1960年在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繫上學;
1960年至1975年在團州委、州委宣傳組、州歌舞團工作,任團州委副書記,兼任州青聯主席、省青聯副主席、州體委副主任,州革委宣傳組副組長、州文化局副局長兼州歌舞團團長;
1975年至1981年1月任州農機局長、黨組書記;
1981年1月至1986年任西昌市市長、中共西昌市委書記;
1986年至1991年任涼山州政府副州長;
1991年至1996年任州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州三至五屆人大代表
1999年1月退休。
人物工作
巴莫爾哈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擔任什麼職務,都能刻苦學習、努力進取。愛憎分明、廉潔奉公,關心下級、知人善任,為人正直,處事公道,有極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他始終把搞好領導班子團結,推動事業發展當作工作目標;他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對黨的建設常抓不懈;他銳意改革,大膽開拓,使其所領導的工作單位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工作蒸蒸日上,政績突出,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幹部民眾的愛戴與擁護。在主持西昌市黨政全面領導工作期間,在州府分管文教衛生、廣電、計生、體育、外事等項工作期間,直接領導並擔負涼山賓館、涼山民族中學、涼山廣播電視中心、涼山州體育館、涼山州圖書館、紀念紅軍長征大型雕塑《彝海結盟紀念碑》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工作中,巴莫爾哈為西昌市和涼山州的改革開放、城市經濟建設、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與教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一九八三年至二○○一年他十二次被州綠化委員會、州衛生局、省綠化委員會、省衛生、農牧、公安、廣電廳、全國愛衛會、四川省社科聯等單位評為和授予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四次被中共涼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模範”、“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二○○一年至二○○五年三次被州政協機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參與活動
他親自倡導、策劃並參與編創、規範和推廣普及的涼山彝族“達體舞”被譽為是“近百年來彝族民間舞蹈藝術的一場變革、一場革命。”“達體舞”的編創成功,不僅繼承並弘揚了彝民族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對當代彝族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與進步,對彝族地區兩個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保護、承傳和弘揚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州政府的授權和支持下,巴莫爾哈再次出面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和上千的演繹人員精心策劃和編排,採用DVD/VCD/CD介質,以全新設計、錄製推出一套集“中國彝族達體舞”和“阿詩且”(彝族青年舞)為一體的教學片和音樂,於2005年8月由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唱片成都公司和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在他和巴莫姊妹彝學小組的支持下,“山鷹組合”與“黑虎組合”(“彝人製造”的前身)先後走出大涼山州,推動了彝族原創音樂的發展。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巴莫爾哈在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百忙中,一直堅持蒐集彝族民歌與傳統音樂素材,在汲取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許多詞曲,其中的酒歌《蘇慕迪韋沃》膾炙人口,也是傳唱最為廣泛的作品之一。2005年,年過七旬的巴莫爾哈為了表達他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同胞的熱愛,把他自己作詞作曲的部分歌曲集納成《情灑涼山》專輯出版。2006年他又從自己和巴莫姊妹彝學小組長期蒐集的涼山著名民間藝人創作演奏的136首器樂曲中精選出22首曲目,集成為中國彝族民間器樂經典《大涼山天籟之旅》,同年7月由北京師範大學音像出版社出版。
巴莫爾哈現任涼山州彝學會會長、涼山州曲藝家協會名譽會長,平日裡除蒐集彝族民哥與傳統音樂外,同時從事彝族文化研究,著有《論中國彝學的學科建設》(獲州委、州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山鷹組合”與彝族原創音樂的發展走向》、《話五十載滄桑巨變,迎千禧年彝學繁榮》、《彝家有女在哈佛》等文。其個人事跡曾入編《中國專家大辭典》、《彝族人物錄》等。
2006年9月
巴莫爾哈語錄
一
我們的祖先說:彝、漢、藏等各民族都是天和地的嬌子,都是情如手足的親弟兄。我們的骨子裡有祖先傳下來的基因,就是講求兄弟般的民族團結與和睦共榮。人多不受人羨慕,團結倍受人羨慕。各族兒女團結一心,祖國統一、強盛,中華民族就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說明】彝族民間流傳著一個婦孺皆知的族群起源神話,講述的是彝、漢、藏等各兄弟民族都是同根的親兄弟……。說到團結的重要,彝族爾比(諺語)說:飛禽類最團結的是鴻雁,領頭雁一轉變(身)雁群都跟著轉身(彎);偶蹄類最團結的是羊群,領頭羊一轉身(彎)群羊都跟著轉身;你人再多不團結不齊心,人家都不羨慕你,你人少很齊心很團結,人家都羨慕你。我經常在民眾中和機關同事中、幹部中講民族團結,講祖國統一時愛引用以上寓意深刻的彝族“爾比”(諺語)。
二
人活著像“扎布”,腳斷就斷,手斷就斷,只要有口氣就蹦就跳,腳手都沒了,就無憾了。一個革命者,活著就要殫精竭力地為人民謀福利,只要盡了心力,廉潔奉公、鞠躬盡瘁,我們這一生就“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了。
【說明】漢語有句歇後語:“秋天的螞蚱,跳不了幾下。”而彝族諺語卻說“秋天的扎布(螞蚱),跳不了幾下也要跳幾下。”“扎布”屬昆蟲類,似螞蚱,其手腳都易折,為了生存就要蹦就要跳,今天斷一支腳,明天斷一支手,手腳都斷完了,也就死了也就死而無憾了。彝族這個格言比喻:人活著就要拚命地工作,直到自己已經作不起事了,就沒白來這個世界了,死而無憾的意思。我在工作中喜歡用這些比喻來激勵和鼓舞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努力工作。
三
中華各民族的民間歌舞和音樂藝術都是祖國的文化瑰寶,是56個民族的祖先數千年來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知識的積澱、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基因,生動地傳達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我們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尤其是要高度重視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扶助、保護和培養。
2006年5月
人物評價
守望民間傳承文化的實踐者和開拓者
孫自強
──《情灑涼山:巴莫爾哈個人作品專輯》序
在彝族地區,巴莫爾哈的名字始終與彝族“達體舞”聯繫在一起。他倡導、策劃並參加編創、規範、推廣和普及的“達體舞”,他作詞、作曲的“彝族阿詩且”(青年舞),不僅繼承和弘揚了彝民族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對彝族民間舞蹈和音樂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和巴莫爾哈同志1950年一起進西南團校學習,以後又同做青年工作,從相識到相知,是幾十年的老戰友。在這幾十年里,巴莫爾哈同志在從事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對彝族舞蹈情有獨鐘,一直堅持在業餘時間蒐集彝族民歌與傳統音樂素材,在汲取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許多詞曲。多年來,他還擔任著涼山州彝學會的會長,在創作的同時潛心研究彝族文化,著有著有《論中國彝學的學科建設》、《“山鷹組合”與彝族原創音樂的發展走向》、《話五十載滄桑巨變,迎千禧年彝學繁榮》、《彝家有女在哈佛》等文。巴莫爾哈長期致力於彝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揚,彝族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尤其是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不遺餘力。在他和巴莫姊妹彝學小組的支持下,“山鷹組合”與“黑虎組合”(“彝人製造”的前身)先後走出大涼山,推動了彝族原創音樂的發展。因此,作為彝族民間音樂的蒐集人和倡導者,巴莫爾哈也是彝族現代“新民樂”的開拓者與實踐者。
他在一篇創作隨感中這樣寫道:
作為一個彝人,我力圖把自己對民間歌詩傳統的文化思考、對民族文化經驗的深刻體會統合到音樂創作實踐中,讓曲調紮根於涼山的沃土,讓歌聲沁潤上時代的特色。彝族當代音樂人應該做一位負有歷史使命感的詩人:守望民間,傳承文化,以彝民族的歌詩精神建構更高遠的音樂理想。在當代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彝族原創音樂應著力表現中國彝人的文化獨特性,涵映先祖傳統的生命力,豐富人類共通的人性表達,承傳民間藝術的人文精神……
巴莫爾哈同志對民族民間歌詩和音樂的認識、理解是深刻的,蒐集、整理和創作的體會與經驗也是豐富的,因而在他的歌曲專輯《情灑涼山》中,如“美麗的涼山”、“相聚在涼山”、“迷人的瀘沽湖歡迎你”、“五十六個兒女同唱一首歌”等等作品中能夠體現出純真、質樸而又優美的、民眾喜聞樂見的民族特色。這些作品正是他多年來從事音樂創作的集萃之作。音樂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聲音”。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音樂人、民族音樂學者和聽眾關心中國少數民族原創音樂的發展,關注來自大小涼山這一特定音樂時空的“聲音”及其深蘊的文化表達。
作為年過七旬的彝族人民的兒子,巴莫爾哈同志為了表達他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同胞的熱愛,把過去創作的部分歌曲選出十二首,集納成《情灑涼山》專輯出版,我為之高興,為之祝福,並寫下了這些感想權作為序言。
200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