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繡

巴繡

巴繡屬中國傳統刺繡,發源於重慶巫溪寧廠古鎮(堯舜時期古巫鹹國所在地)。巴繡綿延傳承五千年,充分融合了巫文化、鹽文化、藥文化與巴渝文化、湘楚文化,題材主要反映以巫溪寶源山為中心的大巫山地區傳統生活習俗、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針法靈動多變,表達方式不拘一格,技法以挑花等為主,在長江流域具有重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繡
  • 發源地:重慶巫溪寧廠古鎮
主要代表,技法特點,作品題材,圖案特色,

主要代表

巴繡含多個種類(如大寧河刺繡、挑花等),其中以巫溪嫁花為重要代表。巴山渝水造就了大巫山地區勞動人民樸素又非凡的創造力,女孩十一二歲便開始學習挑花,針針線線,於細膩中,繡品多為定情信物、床套、床簾、蚊帳等出嫁時的“嫁妝”,寄託著女性對美好婚姻的嚮往,故得名“巫溪嫁花”。傳承千年,歷經時光洗禮,巫溪嫁花愈發厚重,於古樸中散發著代代傳承的芳香,2021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今,巫溪嫁花不僅在各類非遺展陳上屢獲大獎,備受青睞,更作為長江流域獨具特色的外事精品,走出國門,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

技法特點

以“巫溪嫁花”為代表的巴繡,技法以挑花為主。挑花,又稱“十字挑花”,講究“重挑不重繡”,主要針法為“挑針”,有“十字針”和“一字針”兩種形式,是有別於傳統的蘇繡、湘繡、蜀繡等“刺繡”的針法。

作品題材

其題材上,主要以人物生活、動物鳥獸、文字幾何、植物花卉及神話天象等為主,多反映民俗情節,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其紋樣上,挑出一個個“×”單位,再根據“×”單位平鋪組合,形成一幅搭配有序的完整圖案;其寓意上,主題紋樣和裝飾紋樣相依相生,呈現“方”“圓”結構,寓“天圓地方”之意,與巫文化崇敬自然一脈相承。
巴繡
身著巴繡飾品的兒童

圖案特色

圖案,有“團團花”“邊花”“花邊”“角花”“填花”之別,無論哪一種均呈現“幾何對稱”特點,乃其與蘇繡、蜀繡、湘繡、粵秀等繡種群芳爭艷之特色,故其成為川渝刺繡工藝的特別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